劉書通
《尚書·皋陶謨》載:“(禹)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啟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薄妒酚洝は谋炯o》載:“禹曰:‘予娶涂山,辛壬癸甲,生啟,予不予,以散能成水土功?!薄蹲髠鳌钒Ч吣贻d:“禹合諸侯于涂山,執(zhí)玉帛者萬國。”《竹書紀年》載:“禹五年巡狩,會諸侯于涂山?!币陨线@些史料表明:大禹的婚娶與夏后啟的誕生以及大禹會諸侯的地方都在涂山。鑒于涂山的重要性,司馬遷在《史記·外戚世家》中鄭重地寫下“夏之興也以涂山”。
那么,涂山究竟在現(xiàn)在的什么地方呢?歷來有不同的爭論,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明代宋濂在《游涂荊二山記》中引唐代蘇鶚《演義》云:“涂山有四,一會稽,二渝州,三濠州,四當涂?!绷硗?,顧頡剛等人認為涂山即河南省嵩縣的三涂山(顧頡剛《論巴蜀與中原的關系》,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到目前為止,關于涂山,全國有五處。
一、會稽說?!对浇^書》載:“涂山者禹所娶妻之地也,去縣五十里?!贝苏f認為今浙江紹興境內的會稽山即涂山。《吳越春秋·越王無余外傳》也主此說。明代宋濂認為:“(禹)會諸侯實在會稽之涂山。柳子厚‘涂山銘,蘇子贍、子由涂山詩,指在濠州者皆非是”(宋濂《游涂荊二山記》)。這樣,“涂山、會稽山混而為一,于是涂山就按在今浙江紹興之地”(詹子慶《夏史與夏代文明》,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詹子慶先生在《夏史與夏代文明》中進一步指出:“眾所周知在遙遠的夏代,夏族勢力達不到今浙江,這已從今天夏文化的考古探索證明了這點,因此,會稽說當不能成立?!?/p>
二、渝州說。此說又稱巴郡江州說。《華陽國志·巴志》載:“禹娶于涂山……今江州涂山是也,帝禹之廟銘存焉?!庇逯莺徒萁詾榻裰貞c市江北縣?!端?jīng)·江水注》載:“江之北岸有涂山,南有夏禹廟、涂君祠,廟銘存焉?!睋P雄《蜀王本紀》載:“禹本汶山郡廣柔縣人也,生于石紐。”石紐,即今四川北川縣。所以四川重慶一帶歷來都認為禹生于斯、婚娶于斯、會諸侯于斯,涂山當在渝州。然而,楊銘的《重慶禹文化及其由來》(《蚌埠涂山與華夏文明》,黃山書社2002年版)和李修松的《涂山匯考》(《中國史研究》,1999年第2期)都認為:在春秋末期,一支涂山氏(徐人、涂人)南遷江西、湖北,再沿江西上至重慶江對岸定居,由此演繹出有關“禹生石紐”、“禹娶涂山氏于江州”等多種遺跡傳聞。由此可見,渝州說證據(jù)不足,考古發(fā)掘資料缺乏,不能成立。
三、當涂說。當涂,即今安徽當涂縣。據(jù)《懷遠縣志》及有關資料介紹,東晉時當涂郡(今安徽懷遠縣)喬遷至江南于湖縣(今安徽蕪湖市)境內,改設馬頭郡。于是江南便有了當涂縣。與涂山相連,此說顯系附會。
四、三涂山說?!稘h書·武帝紀》顏師古注引《淮南子》載:“禹治鴻水……涂山氏往……至嵩山下,化為石,方生啟。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啟生?!边@段神話表明:大禹在今河南省嵩山附近娶涂山氏女而生啟。此說文獻史料不足,考古發(fā)掘資料也欠缺。李修松在《涂山匯考》中認為:河南嵩縣三涂山是涂山氏后裔遷居留下的名稱。有些學者根據(jù)夏朝傳統(tǒng)中心在晉豫一帶來力主三涂山說,董楚平在《<國語>“防風氏”箋證》(《歷史研究》,1993年第5期)中認為:“其說不但缺乏堅實的文獻、考古根據(jù),而且視野思路也失之狹窄?!彼?,此說也不能成立。
五、濠州說。濠州,即今安徽鳳陽縣?!板┲菡f”實指今安徽省懷遠縣境內淮河、渦河交匯處的涂山。涂山在懷遠縣境內,為何歷史上卻說在濠州?據(jù)《懷遠縣志》介紹,濠州為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所置,當時,隋朝將荊山郡(今安徽懷遠縣)改設涂山縣,屬濠州。故古人說涂山在濠州。
據(jù)筆者實地考證,安徽懷遠境內的涂山現(xiàn)存遺跡和考古發(fā)掘資料與歷史文獻記載正相符。
關于禹聚、禹墟、禹會村與涂山關系的考證?!端?jīng)·淮水注》引《呂氏春秋》載:“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復往治水,故江淮之俗,以辛壬癸甲為嫁娶日也。禹聚(墟>在山西南;縣,即其地也?!薄稘h書·地理志》載:“應劭曰:‘禹所娶涂山,侯國也,有禹墟”。唐代彭晁所作的禹廟記云:“禹會諸侯于此,故村名禹會。”宋代蘇軾的《濠州七絕·涂山》云;“川鎖支祁水尚渾,地埋汪罔骨應存。樵蘇已人黃熊廟,烏鵲猶朝禹會村?!鄙鲜鑫墨I中的“禹聚”,即大禹會諸侯之所在,也即“禹墟”或“禹會村”。據(jù)筆者考證:禹會村正好位于懷遠涂山西南五公里處的淮河岸邊,與“禹聚(墟)在山西南”這一史料相符,且“禹會村”村名自唐代起一直延用至今,全國獨一無二。這些史料同時又表明:流傳至今的江淮婚娶之俗正是源于大禹在懷遠涂山娶涂山氏女之事。
關于壽春、鐘離與涂山關系的考證?!蹲髠鳌钒Ч吣甓蓬A注:“涂山,在壽春東北?!薄堵肥贰ず蠹o》卷十二注引《世紀》則進一步指出涂山的位置:“涂山氏合昏于臺桑之野涂山,口之鐘離西七十里五涂山也,即平河之當涂縣,壽春東北。”懷遠涂山禹王宮碑記也載:“涂山位于古壽春東北,相距壹百余里,在鐘離縣西?!睋?jù)筆者考證:壽春,即今安徽省壽縣;鐘離,即今安徽省鳳陽縣臨淮關鎮(zhèn);而懷遠縣境內的涂山正好在壽縣東北一百一十里、鳳陽縣臨淮關鎮(zhèn)西八十里處,與史料相吻合。
關于淮河、渦河、荊山與涂山關系的考證?!秷D經(jīng)》載:“荊涂二山,本相連屬,禹鑿為二,以通淮流。”這一史料真實地描寫出懷遠涂山的概貌:荊山本屬涂山,原為一脈;淮水自西南而來,穿荊夾山口而過,河東為涂山,河西為荊山;但二山之間的夾山口十分狹窄,河道阻塞?;此@荊山之北而東流,后來大禹鑿開夾山口,使淮水從中直瀉而下。至今涂山腳下的上洪村附近還留有大禹劈山導淮時斧鑿的痕跡?!睹麆僦尽芬草d:“漢高祖過涂山,命立啟王廟,以鎮(zhèn)荊山;立禹王廟,以鎮(zhèn)涂山?!倍鴳堰h縣境內的涂山與荊山隔河相峙,瞰淮矗立,至今荊山上還有啟王廟,即啟王殿,涂山之巔有禹王廟,即禹王宮。這一史料同時又透露出這樣的信息:早在秦漢時期,人們就認為“禹娶涂山”、“禹會諸侯”是在淮河中游的涂山。另據(jù)《三國志》和曹丕的《浮淮賦·有序》介紹:建安十四年,曹操率水軍自譙(今安徽毫州市)東征,經(jīng)渦河入淮河,泊于涂山腳下,曹丕與王粲同作《浮淮賦》,以志其盛。據(jù)筆者考證:懷遠涂山正位于渦河與淮河的交匯處,與史料相符。
其他考證?!吨駮o年》和《左傳》昭公四年以及柳宗元的《涂山銘并序》均有“周穆王會諸侯于涂山”的記載。徐旭生在《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中也認為:“穆王曾會諸侯于涂山,涂山為今安徽省懷遠縣境內淮水南岸的一座小山?!绷谠粌H來懷遠涂山考古作銘,而且還“即山刊碑,貽后訓則”??上菈K石碑已丟失,否則,當為極其珍貴的文物。嗣后,蘇軾、蘇轍、歐陽修、黃庭堅、梅堯臣、宋濂等名家也都涉足懷遠涂山,并留下了不少詩文。懷遠涂山一帶至今尚有禹會古臺、臺桑石、啟母石、防風冢、黃熊廟、禹會村、禹王宮、禹廟、啟王廟等遺跡也可作為佐證。另外,在具有權威性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和《中國古代史地圖冊》第2頁“夏朝形勢”圖中均標有淮河中游蚌埠市西的懷遠涂山,而其他地方有山名“涂”者都沒有標出。
2001年7月在安徽省蚌埠市舉行了“涂山·淮河流域歷史文明研討會暨中國先秦史學會第七屆年會”,全國120多位專家學者云集蚌埠,以先秦史學會常務副會長孟世凱先生的《夏文化與涂山》為代表的部分論文,對涂山位置進行了確認,認為“禹娶涂山”、“禹會諸侯”當在安徽省懷遠縣境內。
2007年5月和2008年4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學家王吉懷教授率隊,分別兩次在懷遠涂山西南的禹會村進行“禹墟遺址”考古發(fā)掘,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經(jīng)碳14測定,“禹墟遺址”確切年代距今4100-4250年,與“禹會諸侯”、“禹娶涂山”的記載時間相符,也使“涂山氏國”的記載有了可靠的依據(jù);另據(jù)考古專家介紹,已發(fā)現(xiàn)的龍山時期的夯土遺跡面積一般都比較小,而剛剛破土而出的“禹墟”夯土臺竟達2000平方米,這與“禹會諸侯”的規(guī)模、“執(zhí)玉帛者萬國”的盛況相匹配。所以,王吉懷教授說,這將是近年來我國最重要的考古發(fā)現(xiàn)。
綜上所述,全國五處涂山已水落石出:“濠州說”文獻記載最早,現(xiàn)在史料證據(jù)充足,考古發(fā)掘資料確鑿,專家學者考證合理,所以此說最為可靠——“禹娶涂山”、“禹會諸侯”、夏后啟的誕生地均在安徽省懷遠縣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