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晶 沈兆斌
隨著武術散打運動的迅速發(fā)展和運動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隨著現在擂臺散打運動的發(fā)展,中國散手正式除去護具,運動員面臨更大的受傷危險,當人們看到中國武術散打在與美國拳擊、泰拳等對陣中,有的外國!手迎著拳打腳踢,猶如蚊叮蟲咬撓癢癢一般,不加理會,只管像坦克般沖過來,感到抗擊打能力太強了。而有的!手面對重拳重腿的進攻,則禁不住三拳兩膝的打擊就敗下陣來,所以現代散打運動員需要更強壯的身體,即要具備更好的抗擊打能力,于是認為抗擊打能力至關重要,必須把抗擊打訓練作為重點來加強??v觀世界優(yōu)秀搏擊運動員,他們不僅技藝精湛,而且具備了超人的抗擊打能力,能在頂住對手的兇狠擊打的同時還以顏色,并最終擊敗對手。
我國散打運動比國外同類型體育搏擊項目,散打運動在抗擊打能力方面有著明顯不足。而且抗擊打能力是習武者追求的目標,“打鐵還須自身硬”,這就要散打練習者必須提高身體各部位的抗擊打能力,必須把抗擊打訓練作為重點來加強。
科學認識抗擊打能力,首先要清楚人體哪些部位可以通過訓練來提高硬度,而人體的一些要害部位是無法通過訓練而提高硬度的,只能在實戰(zhàn)中靠防守或躲閃來避免對手擊中。我從人體結構分析,某些重要的臟器在其生物進化過程中就有了保護裝置。列如:腦,它存在于由腦顱骨和面顱骨圍成的顱骨腔內,頭骨呈拱形,在受到一般的碰擊時可以分散受到的碰擊力;顱腔內還有三層腦膜和腦脊液,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減小震蕩,起到保護腦的作用。心、肺等器官存在于胸腔內,它由正面的胸骨、背面的胸椎和兩側的胸肋等圍城的胸廓保護。而腹腔內的肝、腎、脾、胃、腸等器官,背面有腰椎、兩側有游離的腹肋和兩臂、正面有強大的腹部肌群等保護。這些重要的臟器在其進化中形成的保護裝置可分類為骨性保護和肌性保護。骨性保護的特點是靠骨的硬度,而肌性保護的特點是收縮時形成了強大的緊張,加上肌肉的彈性好,故能很好地抵抗和緩沖外力。另外胸、腹內臟器不同于腦,它由多條韌帶、血管等固定在胸腹腔中,處于“游離狀態(tài)”,有一定的活動范圍,加之臟器周圍有脂肪墊的緩沖作用,相對不易受到外力的傷害。在散打訓練中常有人專門用自我拍打或兩人相互擊打胸、腹、肋部,相互踢胸、腹、肋、背部等,戴著拳套擊打面部、下頜等部位,旨在提高這些部位的抗擊打能力,這樣做弊病較大。這種抗擊打能力訓練結果,從表面上看好像是提高了這些部位的抗擊打能力,但實質上是降低了這些部位等組織的“疼痛”感覺,對這些部位臟器本身的抗擊打能力是不會有明顯提高的。由于疼痛的感覺下降了,從心理上自我感覺好像是抗擊打能力提高了,主觀認為能適應更大的打擊了,但抗擊打時對其內臟造成的損傷卻加重了,它是一個慢性的發(fā)展過程,甚至影響一生。痛覺實際上對我們人體是一種保護機制,當它降低了,無疑保護作用就減小了。在搏擊實戰(zhàn)中可以看到,頭部被打得鮮血直流甚至骨折或骨裂的人,外觀傷勢很重,但神志很清醒,沒有生命危險,這是因為受力只作用到淺部。而有的人頭部受擊后外觀既無骨折又無皮膚破損,卻深度昏迷,需要緊急手術方可挽救生命,原因是受力通過顱骨傳遞到了深部,導致腦組織受到了抵御不了的傷害。
由此可以看出,腦部的抗擊打能力與頭骨有多硬關系不大。尤其是后腦的腦干部位,它有生命中樞之稱,它抗擊打的能力非常弱,這個部位受到擊打、震蕩后會引起昏迷,嚴重的會引起心跳和呼吸停止而導致死亡。頭與軀干等部位的骨骼對該部位的臟器形成了骨性保護,這是有利的一面;但從另一角度看,這些部位的骨骼還具有傳遞力的作用,這是骨骼在運動中的功能之一。當擊打力作用在這些部位時,它能將受到的力傳遞給這些部位的臟器。當人們用拍打方法旨在提高抗擊打力后,在實戰(zhàn)中由于疼痛感覺的降低,自認為抗擊打能力提高了,就會習慣性地硬抗對方的擊打力,這樣會使來力與抗力相加,更大、更快地傳給這些部位的臟器,因此這種抗擊打能力的訓練方法的指導理論是錯誤的。所以抗擊打能力訓練中教練員和運動員必須樹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把安全放在首位,盡可能地減少或避免傷害事故發(fā)生.必須按照一定的練習步驟和順序進行由易到難、由輕到重,逐漸增加訓練負荷和強度的練習。在抗擊打訓練過程中和訓練結束后都必須密切關注自身的反映,查看練習部位的情況;還必須持久地、不間斷地進行訓練,這樣才能真正地提高抗擊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