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棟梁
一、姓氏起源
劉姓為中國第四大姓,人口在6000萬人以上,大約占漢族人口5.4%,在《百家姓》之中排第252位。在中國歷史上,劉姓是登基為帝人數(shù)最多的一個姓氏。此姓氏在韓國亦有分布。
通常認為,劉姓起源有三:
一、出自祁姓,是堯的后裔。堯是遠古部落陶唐氏的領袖,被尊為五帝之一。因陶唐氏是黃帝之子十二姓中的祁姓部落,所以堯為祁姓,其后子孫有一支被封在劉國(今河北省唐縣)。久而久之,堯帝這一支家族,便以封地國號“劉”為姓。
歷史上正式見于文獻的第一位劉姓人物,是夏朝后期的劉累。關于劉累的傳說主要記載于《左傳》《史記》《新唐書》等文獻中。據(jù)記載,他的出生很奇特,兩手手掌中的天生紋路,看上去分別是“劉”“累”二字。
二、出自姬姓。周定王封王季子于劉邑(今河南偃師南),因以為姓。公元前712年,東遷洛陽的周平王為了擴張地盤,從鄭國手中奪取了劉邑等4處地方,使之變成周朝新都城王畿之內(nèi)的城邑?!蹲髠?隱公十一年》中有記載:“王取鄔、劉、茂、邗”。到公元前599年前后,周定王又將劉邑封給他的弟弟王季子做領地。至此,姬姓劉子國就在東周王畿之內(nèi)建立起來。王季子也就成了姬姓劉氏的肇姓始祖。他的后人,以采邑也是國名為氏,稱劉氏。
三、賜姓或改姓。這里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如劉邦對項伯等有功之臣,以賜姓和加封來表彰他們的忠義之恩。公元前206年冬,項伯在鴻門宴上救了劉邦一命。所以劉邦當了皇帝之后,為感謝項伯的救命之恩,賜項伯姓劉,封為射陽侯。另一種情況是少數(shù)民族賜姓改姓劉。如西漢初年,匈奴部族強盛,漢高祖劉邦采取和親政策,以皇室宗女嫁給匈奴單于冒頓為妻,按照匈奴貴族從母姓的習俗,冒頓子孫皆姓劉。直到500年以后,匈奴族人前趙光文帝劉淵還承認自己是漢王朝皇族的外甥子孫。還有北魏孝文帝自大同遷都洛陽后,將鮮卑族的獨孤氏改為劉氏。因此,賜姓是劉氏人口增加、支脈增多的另一重要條件。
二、郡望堂號
據(jù)有關史料記載,劉姓郡望達25個,其中有名的有18個。
1、彭城郡:西漢的時候設立,當時將楚國改為彭城郡,后又改為彭城國,治所在彭城。此支劉氏是漢高祖的后代。
2、沛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相縣。
3、弘農(nóng)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弘農(nóng)。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漢時劉賈。
4、河間郡:漢初置郡,治所在樂城。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東漢章帝之子河間王劉開。
5、中山郡:漢時置郡,治所在盧奴。此支劉姓多出自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
6、梁郡:漢高帝時置郡,治所在咀陽。此支劉姓為漢文帝之子劉文所開基。
7、頓丘郡:西漢、西晉兩次置郡。此支劉氏多出自匈奴劉氏。
8、南陽郡:戰(zhàn)國時置郡,治所在宛縣。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西漢長沙定王劉發(fā)。
9、東平郡:漢晉置郡,治所在無鹽。南朝宋改稱東平郡。此支劉氏,其開山始祖為漢宣帝第四子東平王劉宇。
10、高密國:西漢置國,治所在高密。此支劉氏為廣陵王之子劉宏所開基。
11、竟陵郡:西晉置郡,治所在石城。此支劉氏為后漢劉焉所開基。
12、河南郡:漢置郡,治所在洛陽市東北。此支劉氏出自匈奴族劉氏。
13、尉氏縣:春秋時鄭國尉氏邑,秦時置縣。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東漢章帝十一世孫劉通。
14、廣平郡:漢置郡,治所在廣平。此支劉氏出自西漢景帝之孫劉蒼之后。
15、丹陽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宛陵。此支劉氏為臨懷劉氏分支,起開山始祖為東漢光武帝劉秀7世孫劉會。
16、廣陵郡:西漢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治所在廣陵。東漢改為郡。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漢宣帝廣陵王劉胥。
17、長沙郡:戰(zhàn)國時置郡,治所在臨湘。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長沙定王劉發(fā)。
18、臨淮郡:漢武帝時置郡,治所在今安徽。此支劉姓,其開基始祖為東漢光武帝劉秀六世孫晉永城令劉建。
堂號:
1、彭城堂:這是劉氏使用最普遍的堂號,因為彭城劉氏其源出西漢皇族,時間較早,人口、支脈較多,影響較大,因此被劉氏看作是堂號的正宗。
2、豢龍?zhí)茫合某瘎⒗?,相傳他善于養(yǎng)龍,被封為豢龍氏。
3、藜照堂:劉向于成帝之末,校書天祿閣,專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黃衣,持青藜杖,叩閣而進見。向暗中獨坐誦書,老父乃吹杖端煙燃,因以見向,與說開辟前事,出天文地理書授之。問名,曰:太乙之精,聞卯金之子好學,下觀焉。自此,劉向才思更加敏捷。
三、楹聯(lián)典故
祿閣流光;彭城世德。
“祿閣流光”是出自劉向的故事。劉向,西漢人,字子政,初為諫議大夫,宣帝招名儒俊材。元帝時為中壘校尉,博學通經(jīng)。著述有《洪范五行傳》《列女傳》《列仙傳》《新序》《說苑》等。下聯(lián)指漢高祖劉邦。
術通象緯;藥采天臺。
上聯(lián)典指明初大臣劉基,字伯溫,浙江省青田人。元末進士,曾官江西高安縣丞、江浙儒學副提舉、處州總管府判,后棄官隱居,著《郁離子》,揭露元末暴政。至正年間到應天,勸說朱元璋獨樹一幟,并為他籌劃用兵,參與機要。明初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誠意伯,有《誠意伯文集》。下聯(lián)典指東漢剡溪人劉晨,相傳永平年間和阮肇同入山采藥,迷路遇兩個仙女,邀他們到家中,吃胡麻飯,睡前行夫婦之禮。半年后回家,子孫已經(jīng)七代。
雕龍名著;殿虎英風。
上聯(lián)典指南朝梁文學理論家、批評家劉勰和其所著的《文心雕龍》。下聯(lián)典指北宋劉安世,字器之,學者稱元城先生,熙寧進士,從學于司馬光。司馬光任宰相時,推薦他為秘書省正字,官至諫議大夫。剛毅直率,使貪官畏懾,被視為“殿上虎”。著有《盡言集》等。
劉娘申哀真命??;徐女泣告果心貞。
上聯(lián)典指南朝梁文學家劉孝綽的三妹劉三娘,文章清新挺拔,嫁給東海人徐悱。徐悱死,劉三娘為他寫祭文,言詞凄愴。徐悱的父親徐勉,想寫哀辭,讀了三娘的文章,便不再寫了。下聯(lián)典指宋代龍游人劉愚之妻徐氏,娘家原打算將她嫁給富人家,她泣告母親:不愿做富人家的妻子。于是嫁給了劉愚。一次,劉愚帶金子回家,她發(fā)怒道:“我以為你是賢人,怎么拿別人金子回來?馬上給人家送回去!”劉愚忙說是教書的報酬,這才罷休。
四、歷史名人
漢高祖劉邦(前256—前195),秦朝時曾擔任泗水亭長。在秦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中起義,登高一呼,天下英雄云集于麾下。為保存實力,被項羽立為漢王,所以在戰(zhàn)勝項羽后建國時,國號定為“漢”,定都洛陽,后遷都長安。登基后,劉邦采取寬松無為的政策,不僅安撫人心,也促成了漢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梢哉f劉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國真正統(tǒng)一起來,而且還逐漸把分崩離析的民心凝集起來。他對漢民族的形成、中國的統(tǒng)一強大,漢文化的保護發(fā)揚有決定性的貢獻。
劉向(約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漢經(jīng)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楚元王劉交四世孫。官至中壘校尉。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為我國目錄學之祖。治《春秋彀梁傳》,輯錄《楚辭》,著《九嘆》等辭賦33篇。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書,《五經(jīng)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原有文集,已佚,明人輯為《劉中壘集》。
劉勰(約465—520),字彥和,生活于南北朝時期,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理論家。他曾官縣令、步兵校尉、宮中通事舍人,頗有清名。劉勰雖任多官職,但其名不以官顯,卻以文彰。據(jù)《梁書?劉勰傳》,劉勰早年家境貧寒,篤志好學,終生未娶,曾寄居江蘇鎮(zhèn)江,在鐘山的南定林寺里,跟隨僧佑研讀佛書及儒家經(jīng)典,32歲時開始寫《文心雕龍》,歷時五年,終成我國最早的文學評論巨著。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彭城(今江蘇徐州)人。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jiān)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哲學家、文學家,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其詩現(xiàn)存800余首。(責編:孫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