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 宇
前面講不入晉格,終成俗品?,F(xiàn)在講不入晉格,也容易成為野品。
書法講究法度,講究規(guī)矩,講究傳統(tǒng)。晉格是一種傳統(tǒng),是高規(guī)格的傳統(tǒng)。如果我們不入晉格,不講傳統(tǒng),不講繼承,不從傳統(tǒng)中汲取營養(yǎng),以我為中心,我是書家,我是大家,自己怎么寫怎么是,那么寫出來的東西就是野品。
書法稱為法,不稱寫字,不稱書寫,是它有一定法度,有一定規(guī)矩。孔子說,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這句話從書法創(chuàng)作來講是應該認同的。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沒有規(guī)矩,那就成野品。書法最高境界,就是孔子的這句話。
我一直認為,魏晉時代是我們現(xiàn)代詩文、書法藝術(shù)的源頭,是現(xiàn)代源頭。藝術(shù)當然要發(fā)展,但它要有個源。追本溯源,源頭說清楚,你就可以達到取法乎上。
取法乎上是什么呢?首先就是找到源頭,找到創(chuàng)作的最高的參照對象,即找到最高境界的人——藝術(shù)家,和最高境界的作品,然后作為自己學習的榜樣,作為自己臨習的榜樣。通常書法學習,大家光談取作品,或取哪個人,這只是對了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是還要取到源頭上,取到最清澈的源頭上,那書法學習就不是學在下流,而是立意高遠,置身上流了。
所以我覺得書法藝術(shù)應該追本溯源。書法探源我主張追溯到魏晉時代。從那個時代汲取營養(yǎng),就能做到取法乎上,那么作品的藝術(shù)品質(zhì)就不一樣。
過去在河北書協(xié)開會時,我對朋友們講:為什么要取法乎上?比方咱們的太行山,八百公尺高,在我們心目中已經(jīng)是高山仰止、很高了,如果你學習太行山得乎其中,只能得一半,充其量只四百公尺高。你要是學習珠穆朗瑪峰,珠穆朗瑪峰是八千八百多公尺高,你學了一半,得乎其中,還是四千多公尺高,遠比太行山要高得多。所以書法學習選擇哪個時代的作品,選擇哪個書家的代表作,是不是最高品質(zhì)的精品,這很重要。選擇對了,就可以目光遠大,達到高的境界,就可以比別人多一些成功的機會。
所以學習書法首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是學什么時代,學什么人,學什么作品。這很關(guān)鍵。我這里不是貶張裕釗,張裕釗在書法史上充其量是個太行山,學張裕釗的字,學半天只能有四百公尺高。要是學王羲之,學二王的高品質(zhì)書法,學一半你也是四千公尺。如果你學了半天,選的對象不好,選的老師不好,那么你的結(jié)果就相差甚遠了。
所以,取法乎上,首先要溯源。
要做到取法乎上,一定要站得高,看得遠。有學生拜我為師,我說拜我為師可以,但不要學我,因為我充其量只是一座小山包、小土丘,我說你學我半天也出不來,要學你就學珠穆朗瑪峰。珠穆朗瑪峰是誰呀?還能是誰呀?要記住魏晉時代,要學習二王的東西,要學習魏碑,要學習歷史大家,把他們的東西吸收過來,你就高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你比我要高。所以我做老師決不叫學生學我。我說作為老師讓學生學習自己,這樣的人第一有私心,第二不懂得為師之道,是想弄個小圈子。高明的老師是什么呢?是給學生指出一條前進的道路,而不是讓學生只是簡單地模仿自己,重復自己?,F(xiàn)在有些老師動不動要學生學習自己,動不動是自己的字好,這老師的心態(tài)就有點偏差:一是造聲勢,這是私心;然后是這老師沒有眼界,是為自己,說到底就是誤人子弟的問題?,F(xiàn)在有些人也是功利心太重,結(jié)幫結(jié)伙,所謂形成什么流派,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對藝術(shù)的一種褻瀆,是對藝術(shù)的一種束縛,也是對人才、對創(chuàng)作的束縛。為師者當忌。
(本文由郗吉堂根據(jù)采訪錄音整理)(責編:郭文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