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嘉
[摘要]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巨人莎士比亞是當時人文主義的先鋒,他在劇本里把女性描寫成美麗、純潔、智慧、勇敢、忠誠、奉獻的好女人或者陰險毒辣、追求虛榮、殘忍無比的惡女人,生動地表現(xiàn)了當時女性的狀況以及封建主義、資本主義對她們生活、思想、情感的影響,表現(xiàn)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價值觀、道德觀、愛情觀。
[關鍵詞]莎士比亞。戲??;女性主義意識
威廉·莎士比亞(1564-1616)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偉大詩人、戲劇家,他一生共創(chuàng)作了37部戲劇、2首長詩和154首十四行詩,而其中以他的戲劇最為成功,達到了藝術的頂峰,被一代又一代人傳頌下來。莎士比亞通過描寫人物形象向我們描述當時那個時代所發(fā)生的一切,其作品即是那個時代的真實寫照,同時,他的戲劇也描寫了很多人物,這些人物已經成為那個時代的印符,正如歌德所說,莎士比亞就是一位人性記錄的大師。他在其一生創(chuàng)作的37部戲劇中,成功地塑造了128位女性形象,她們中有的被刻畫成溫柔美麗的尤物,有的則是等待著男人來拯救的被侮辱者和被損害者,還有的則是貪圖享樂的蕩婦或邪惡嫉妒的女巫。與同時代的其他作家相比,莎翁尤其擅長刻畫女性形象。
一、莎士比亞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莎士比亞是一個人文主義者,在他的作品中總是生動展示著另女主人公的遭遇,去顯示故事矛盾的深度,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深度,給讀者一種思想上的深刻感受和靈魂上的巨大震撼力。尤其在女性刻畫中,莎士比亞擺脫了封建教會和各種封建思想的影響,開創(chuàng)了描寫女性的新境界。他強調了女性的聰明才智和力量,主張女性有追求財富和幸福的權利,反對天主教的禁欲思想,用“博愛”來反對封建壓迫,用歌頌愛情、友情、個人品德去反對中世紀的等級制度。莎士比亞是一位在他那個時代真正承認女性地位并平等地描寫、歌頌女性的偉大作家。
1追求個性解放、愛情自由的女性形象
《仲夏夜之夢》劇中赫米霞溫柔、純真、專一,在封建專制的淫威面前,毫不畏懼,傲然挺立,堅定執(zhí)著地追求個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反抗封建壓迫,對封建禮教、法律、封建王公的。金口玉言”表示了極大的蔑視和嘲諷?!锻崴股倘恕分械孽U西婭采取有效的行動擺脫了封建思想的束縛,為尋真愛而違背了父親“三匣擇婚”的遺愿。鮑西婭追求的是愛情自由,她的擇偶條件不是門第和財富,而是個人的人品、相貌和才能。在《第十二夜》中,勇敢、熱情、純真的少女薇奧拉,在爭取人格獨立、幸福的權利及人與人之間平等關系的斗爭中,顯示出忘我無私、堅貞不渝的品格。這些喜劇作品充滿了對自由的渴望、對生活的熱愛,反映了文藝復興時代人們朝氣蓬勃、勇于進取的精神風貌和人文主義者的理想。
2誠實善良、美麗純潔、愛情專一,但又軟弱可欺的女性形象
在《哈姆雷特》這部悲劇中,奧菲利婭本是位健康、美麗、純潔的少女,她像明鏡一樣清澈,像含苞待放的玫瑰一樣鮮艷,像出水的荷花一樣純凈。可自從所愛的人哈姆雷特發(fā)瘋后,她遭到了接二連三的災難性打擊,終至精神失常,真正地瘋了。即使死前,她還唱著一首首美麗悲慘的歌曲,不得不使讀者為她流下傷心同情的眼淚。而在《李爾王》中,考狄利婭是父親李爾王眼中的珍寶、老年的安慰,最好、最心愛的人兒。可當李爾王要求她對他表忠心,并且要求考狄利婭說一些溢美、阿諛之詞時,美麗誠實的考狄利婭并沒有阿諛父親,她的真誠、老實的回答,激怒了李爾王,并斷絕了父女關系,并讓法蘭西王帶走了考狄利婭??僧敽髞頍o情的現(xiàn)實教訓了李爾王,使他認識到唯一熱愛他的是忠貞的考狄利婭時已經遲了,考狄利婭最終被惡棍愛德蒙害死。作品不僅歌頌了考狄利婭的美好品德,而且還鞭撻了另外兩個女兒的不孝和他們一伙人的陰謀詭計及暴政,特別是提示了整個社會的偽善以及各種罪行,考狄利婭就是封建貴族階級腐朽的犧牲品。
3陰險毒辣、追求虛榮、殘忍無比的惡女人形象
在《麥克白》一劇中可以看出,麥克白夫人對丈夫的犯罪起了促進作用。因為她不像她丈夫那樣瞻前顧后,考慮很多,而是心胸險惡、兇狠毒辣,行動時堅決果斷,從不動搖。她決心不惜一切代價幫助丈夫成為國王,可見到丈夫殺人之心動搖時,立即責備他縮頭縮腦,不像個男子漢。她還用自己險惡殘酷的性格作例子,來說服丈夫。這樣,麥克白在他夫人的鼓動下,殺害了明君鄧肯,自己做了國王,而麥克白夫人由于殺人后精神負擔過重,終于神智失常,患了夢游癥,最終結束了自己罪惡的一生,拿她夢游時下意識的暴露的沉重犯罪感和她當初說能把自己吃奶的嬰兒腦袋砸碎的兇惡殘酷的說法一比,這差別能有多大!麥克白夫人雖是個惡女人的形象,但卻是莎士比亞女性觀的真實寫照,反映了莎士比亞寫作中的平等的女性觀。
4純潔善良、忠貞不渝、正直勇敢、溫文爾雅的女性形象
《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的朱麗葉,月夜陽臺上朱麗葉的一段獨白生動地表現(xiàn)了她的潔白無瑕、心胸坦蕩,像玉石那樣晶瑩、純凈。朱麗葉是如此善良忠貞,以至于她不顧封建世仇,勇敢地與羅密歐相愛結婚。雖然兩個家族的仇恨像毒蛇一樣,張開血口,吞噬了這一對情人的幸福和生命,但莎士比亞卻用抒情的筆調,通過朱麗葉的美好形象譜寫了一首贊美青春和愛情的頌歌。朱麗葉雖然死去了,但她所代表的美好事物和真正的愛情是不朽的,特別是她的勇氣和膽量是最值得敬佩的。莎士比亞也正通過朱麗葉這一形象反映了人文主義者的愛情理想和封建惡習、封建壓迫之間的沖突。正如羅馬詩人維吉爾所說“愛征服一切”。莎士比亞歌頌了朱麗葉的忠貞愛情,并宣揚了個性解放、婚姻自由和個人爭取幸福的權利。
二、莎士比亞作品中的女性主義意識
莎士比亞的創(chuàng)作隨著時代格局的變遷與發(fā)展寫出了不同的女性形象,通過其筆下的這些女子形象,生動地表現(xiàn)了當時女性的狀況,通過戲劇寫她們的喜怒哀樂、愿望追求,寫她們在家庭和丈夫眼中的地位,寫封建主義、資本主義對她們生活、思想、情感的影響。從描寫的女性形象身上,雕塑那個時代的基本特征,表現(xiàn)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價值觀、道德觀、愛情觀。莎士比亞在初期的創(chuàng)作中塑造的女性形象都是充滿理想信念、積極向上的。他通過戲劇和詩歌形式,謳歌男女青年敢于向封建勢力挑戰(zhàn),爭取愛情婚姻自由,宣揚了一種個性解放的人文主義思想,反映了人文主義者對沖破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爭取個性解放、愛情自由的強烈要求和對新生活的渴望。在當時那種男權社會中,莎士比亞注意到婦女是封建專制下最大的犧牲者,他同情她們,在作品中哀嘆她們不幸的同時通過創(chuàng)作新女性去揭露封建主義的罪惡,去抒發(fā)自由、平等的人文主義情懷。莎士比亞中期的戲劇更加立足現(xiàn)實,其現(xiàn)實主義戲劇觀已經形成,他立意要“反映人生”,要讓戲劇成為“時代的縮影”,“顯示善惡的本來面目,給它的時代看一看自己演變發(fā)展的模型”。于是,他由早期對人文主義者頌揚的喜劇創(chuàng)作轉到對人性丑惡
者譴責的悲劇創(chuàng)作。莎士比亞描寫女性對情欲的迷戀,對權勢的追求,對人性的踐踏,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無窮的災難。但也有一部分女性仍保存著善良的本性,她們?yōu)榱藸幦矍榈淖灾骱驼蔚淖杂?,爭取道德和人格的尊嚴,同邪惡斗爭,終因涉世不深,經驗不足,勢單力薄成了邪惡情欲和陰謀詭計的犧牲品。此時期戲劇中女性主義的轉變是他密切觀察社會的結果。
在莎士比亞后期的戲劇中塑造的女性基本上是兩類。一類正像他自己在《哈姆雷特》中對女性的譴責所發(fā)的震撼人心的感慨那樣:“軟弱!你的名字是女人!”另一類就是那些像蛇蝎一樣的壞女人,她們不是水性楊花,有悖女德,就是一些野心勃勃毫無人性與仁愛,充滿了強烈的權力欲,并且為了權力不惜大開殺戒的女人。從莎士比亞在劇中塑造的這兩種女性,我們不難看出莎士比亞在此階段對女性的看法比在喜劇中塑造的女性形象更加灰暗,更加令人感到不安。他雖然塑造了向奧菲利亞和苔絲德蒙娜那樣的女性,可她們都是短命的。她們的命運都要受男性霸權話語的左右,作為被人評論和觀賞的社會符號,她們沒有權利決定自己的生與死。而另一類女性,雖然暫時獲得了一些可以超越她們本身的話語權,但這只是暫時的,像貢納莉和呂甘、麥克佩斯夫人,暫時僭越了話語權,暫時操縱了男性的理智,而她們的話語權帶來的則是死亡與混亂。而混亂之后,一切還都得重新恢復秩序,無理性和潛意識都得服從理性的壓制,重新退居到家庭和“無意識”的領地中去。
莎士比亞劇作中的女性形象表現(xiàn)了每一個重要歷史時期婦女的生活面貌,她們的喜怒哀樂,她們的奮斗與抗爭,她們的弱點與瑕疵。他同情婦女,肯定婦女的人格和尊嚴,歌頌婦女反封建的戰(zhàn)斗精神。他在一系列女性形象上再現(xiàn)了當時生活的矛盾及時代的特征。
三、莎士比亞作品中的女性主義意識的局限性
莎士比亞站在人文主義的立場,從男人的眼光出發(fā),描寫了女性的幸福思想感情和喜怒哀樂,表現(xiàn)她們?yōu)闋幦€性自由、婚姻自主以及獨立人格的進步婦女觀。不過其局限性也是明顯的。莎士比亞的女性觀,在某種程度上,仍然是男人對女性的一種恩賜,女子個個鮮美靚麗,但男人不必去適應之,而是讓女性去適應男人,男子即使有過失,也只能讓他們向女性認錯,女性給予原諒遷就,絕不恩情斷絕。他寫愛情,還是走才子佳人的老路,戀愛的對象大多是門當戶對的貴族,資產階級的有為青年,男性出身高貴,受過良好的教育,女子養(yǎng)在閨中,修養(yǎng)品德(外出都假扮男子)或為丈夫保持貞節(jié),等待男人的凱旋。莎士比亞所接受的人文主義思想仍略嫌淺薄,他所認識到的只局限于愛與善,于是便把女性作為愛與善的化身,與男性社會相抗衡,以女性的成功來寄托鏟除丑惡、改造社會的善良愿望。
雖然莎士比亞在戲劇中創(chuàng)作的女性形象體現(xiàn)了其人文主義意識,包括對愛情觀的人文主義詮釋,但是由干莎士比亞的創(chuàng)作深深根植于父權思想中,必定顯現(xiàn)出一定的局限性。女扮男裝更以男性的身份和語言指出男性社會的問題,然后再把權力交還給男性,在此過程中,女性仍然是作為客體被觀照,她們只是有機會分享部分男性的權利,這非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是完善了男性社會。另外,特別是對于愛情的態(tài)度上,暴露出莎士比亞筆下具有覺醒意識的新女性仍然存在著局限性。奧西諾公爵雖然是一位頑強的百折不撓的追求愛情的人物形象,但他對愛情的態(tài)度并沒有像薇奧拉那樣堅定,他承認“不論我們怎樣自稱自贊,我們的愛情總比女人們流動不定些,富于希求,易于反復,更容易消失和生厭。”這句話基本道出了男性對于愛情的觀念,而薇奧拉也認識到“男人也許更多話,更會發(fā)誓,他們所表示的,總多于他們所決心實行的,不論男人們怎樣山盟海誓,他們的愛情總不過如此”。但是即便認識到這一問題,女性仍然是飛蛾撲火,不惜代價地追求愛情,甚至為所愛的男人犧牲一切。她們跳出了父權的掌控,卻又跌入夫權的深淵。但不管怎樣,莎士比亞的這種女性主義意識拓寬了人們的視野,使人們對于人性解放、地位平等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并為人權的進步,婦女地位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縱觀莎士比亞的一生,他戲劇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表現(xiàn)了每一個重要歷史時期婦女的生活面貌——她們的喜怒與哀樂,她們的奮斗與抗爭,她們的弱點與瑕疵。他同情婦女,肯定婦女的人格和尊嚴,歌頌婦女反封建的戰(zhàn)斗精神。他在一系列女性形象上再現(xiàn)了當時生活的矛盾及時代的特征,其貢獻是不容忽視的,但同時我們通過他對一些女性的行為及語言描寫,發(fā)現(xiàn)他其實并未徹底擺脫中世紀的傳統(tǒng)觀念,也不可能有男女徹底平等的思想,正是莎士比亞的男權視角賦予了他悲劇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悲劇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