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鐘 盧清麗
目前,我國多數(shù)高師音樂教育(音樂學)專業(yè)的聲樂教學,都廣泛采用教師和學生之間雙向選擇(簡稱“聲樂雙選”)的模式來分配或安排師生,一些高師還將它發(fā)展成為一種制度或規(guī)定?!奥晿冯p選”是一件新生事物,它關鍵在于“怎么選”。為此,本文根據多年高師“聲樂雙選”的實踐,就雙選模式在理論和實踐中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進行專門研究,以至于它在高師的教學改革中,更好地發(fā)揮其作用,履行其歷史使命。
一、目的與意義
在高師音樂教育專業(yè)(簡稱音教)的聲樂教學中,教師是教學的主導,在傳授聲樂理論知識、指導技能訓練、掌握藝術標準中起著主導作用。每一個聲樂老師都希望得到條件相對較好的學生。因為學生的聲音條件、程度深淺、音樂素質、理解能力等,不僅可以較快反映聲樂教師的教學水平,還能有效樹立教師威信,提高教師的知名度。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接受聲樂知識與技能、創(chuàng)造和表現(xiàn)聲樂藝術的主體,每一位學生都希望能在自己相對喜歡和信賴,或聲部、聲種、性別等相對吻合的老師指導下,掌握聲樂技能學習聲樂理論。
為了尋求聲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這一共同點,一方面為了有利于調動和發(fā)揮教師的教學熱情、教學積極性,努力提高聲樂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另一方面還為了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加強學生在教學中的合作意識,有效提高聲樂理論與技能等,許多高師音教專業(yè)的聲樂教學,開始探討和嘗試“聲樂雙選”的分配模式。
由于各高師對“聲樂雙選”的具體實施大都根據各自的理解、各自的習慣、各地區(qū)的特點來進行操作,大同小異,因此,有許多問題需要探討和研究,也有許多經驗急待總結和推廣,力求在遵循我國高師音樂教育的現(xiàn)實條件下,尋求對高師教師更為客觀的教學評價,推動高師聲樂教學改革的不斷發(fā)展和完善,建立高師聲樂教學更為科學的分配制度。
二、問題與原因
對于一種新的觀念,新的操作,總需要實踐來驗證和事實來證明。一些高師音教專業(yè)在經過一段時間“聲樂雙選”的操作后,一些棘手的問題和現(xiàn)象也開始顯現(xiàn),不僅引起了一些師生的不滿,還引起了專家和學者的思考和關注,如果問題不及時解決,高師音教專業(yè)的“聲樂雙選”大有“走過場”之嫌和“作秀”之感,較突出的問題和現(xiàn)象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該誰先選
教學是雙邊的活動,盡管教與學雙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但總有主次之分。因此,“聲樂雙選”中,教師和學生究竟誰先選的問題,成了“聲樂雙選”的焦點和多數(shù)教師關注的問題。誰都知道:誰先選,誰就在雙選中占有主動。
如果讓教師先選學生,那么教師占有主動。這時,一些學生就有意見了,他們認為這個老師不是他們期望的老師,他們不大情愿接受這位老師的指導。
如果讓學生先選老師,那么學生就占有主動了。老師就只能在學生先選的范圍內劃圈,一些老師就很不情愿地接受學生,于是老師們也發(fā)問了:聲樂教學到底是誰教誰?到底該誰選誰?
(二)師生信息不通暢
要使“聲樂雙選”實現(xiàn)其初衷和達到其目的,師生雙方的信息暢通是先決條件,尤其對學生來說更為重要。那么,學生又是怎樣了解老師的呢?一般來說,新生入學后對聲樂老師的了解來自以下幾個渠道:
1.學生與老師的直接接觸 高師音教專業(yè)的生源主要來自普通高中的藝術班,而大多數(shù)藝術班的音樂考生在考前都接受過高師聲樂教師的輔導,對老師的聲樂技能、聲音觀念、教學方法等都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他們入學后也決心再跟這位老師繼續(xù)學習聲樂。據調查數(shù)據顯示,這類學生占被調查學生人數(shù)的23%。
2.聽師哥師姐介紹 新生入學后,總有自己高中的同學或曾在一起輔導的師哥師姐,盡管這些師哥師姐并不完全了解自己學院的聲樂老師,但他們僅憑自己的感覺或道聽途說的傳言來指點新生,這種現(xiàn)象幾乎在所有高師的音樂學院中存在。據調查數(shù)據顯示,這樣影響新生做出選擇的人數(shù)占調查學生人數(shù)的45%。
3.聽他人示意 除以上兩種情況外,新生本人或家長還認識一些學校其他單位的某些人,這些人也可能通過其他的途徑來了解聲樂老師的情況,并指點學生的選擇。據調查數(shù)據顯示,這樣的學生占調查學生人數(shù)的25%。
由于師生信息不通暢,新生入學后,除認識考前輔導過的老師外,幾乎就不再認識或知曉其他的聲樂老師,就連聲樂老師有多少人,各自有什么特點,想要什么樣的學生等等,都不太清楚。據調查數(shù)據顯示,學生選擇時對所選老師很了解的占調查學生人數(shù)的10%;而對所選老師不了解的占調查學生人數(shù)的34%。另外,一些學生對“聲樂雙選”的時間和操作也不大了解,一些學生雙選時沒有思想準備,導致選擇失誤和失敗。
(三)問題的顯露
按現(xiàn)在學生先選老師的做法,由于學生在“聲樂雙選”前對多數(shù)聲樂老師的教學、聲部、聲種、性別、要求等信息不暢通,對聲樂老師的教學特點和方法不了解,對雙選的宣傳和介紹都沒有明白,因此產生或導致以下的問題:
1.教學資源分配不均 由于學生先選了老師,老師就只能在被學生選定的范圍內再進行一次篩選,使老師的選擇范圍受到極大的限制。因此,一些聲樂條件相對好的學生集中在某個老師組上的現(xiàn)象就不可避免了。其實,這種“擁擠”并不是一種好現(xiàn)象,一個老師的精力總是有限的,有時也很難顧及到每一個學生,同時也對老師的教學施加了壓力。如果把聲樂條件相對好的學生適當分散到多位老師組上,就可以使教與學雙方的資源都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和利用。
2.學生的命中率偏差雙選中學生越是“擁擠”,命中率就越是偏離。因為高師音教專業(yè)的聲樂教師是一個教學團隊而不是個體,繁重的教學工作要靠大家共同承擔,因此,某個老師不可能承擔所有的教學工作,也不可能接受所有期待的學生。于是只能在可承擔工作量的范圍內接收少數(shù)學生,使更多的學生不能如愿。難怪調查問卷顯示,有62 %的同學認為這樣的雙選僅是“少數(shù)人受益”。
3.教師情緒受影響 在這樣雙選模式下,許多學生或一些老師都片面地認為,雙選就是“學生選老師”,而這種觀點和做法無形中對老師們的教學進行了非官方的評價和評估,不同程度地傷害了一些老師的自尊心。出于職業(yè)道德和教學工作量等原因,許多老師都勉強理解和接受,但他們的教學熱情多少受到影響。
一方面,一些有教學經驗、教學資質的老師,他們完全有能力和技術承擔更多的教學,或培養(yǎng)更好條件的學生,但由于他們在潛心教學的同時忽略了個人信息、宣傳等方面的因素,因此只能在學生先選定的范圍內進行被動的篩選,讓他們感到“力不從心”、“有勁使不上”。
另一方面,一些年輕老師或剛從外單位調入的老師,由于學生很少選擇他們,顯得十分尷尬,最后只能等其他老師選剩后,把不想要的學生全部分配給他們。這樣無形中向他們施加了巨大的壓力,也顯得不大公平。
再一方面,為了“改變”這“幾家歡樂幾家愁”的局面,讓人開始動起了“歪腦筋”:他們過分夸張地進行自我宣傳,也有人從考生和考試入手“經營”自己的市場,還有人明爭暗斗爭奪生源,甚至還有領導用雙選來“嚇?!辈幌矚g的老師等等,這些不良現(xiàn)象都嚴重違背了“聲樂雙選”的本意和初衷。
三、改進與提高
上述現(xiàn)象的顯露,說明有必要對高師音教專業(yè)“聲樂雙選”的理論與操作進行客觀的審視和相應的調整,以提升它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一)提升雙選的理論高度
眾所周知,采用“聲樂雙選”模式的理論依據主要來自“以生為本”,但是,如果把“以生為本”在雙選的實踐,單一理解為就是“學生選老師”的話,那就偏離了雙選的科學性和合理性。聲樂教學畢竟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雙邊活動,如果老師在雙選過程中總是處于被學生先選的局面,那么他們在教學中主導地位的角色就很難扮演。因此,在強調“以生為本”的同時,是否還需要提高對“以師為根”的認識呢?只有將教學活動中“根”和“本”融合在一起,才能豐富“聲樂雙選”的內涵,提升“聲樂雙選”的理論高度。如果我們將此理論付諸雙選實踐的話,那么在“聲樂雙選”模式中,就應該既有“學生先選老師”,又有“老師先選學生”。因此,單一的“學生先選老師”不能全面呈現(xiàn)聲樂雙選完整的理論,而“學生先選老師”和“老師先選學生”的同時并存,才能涵蓋聲樂雙選較完整的理論和意義。
(二)梳理學生的聲樂需求
雖然聲樂是高師音教專業(yè)的主干課程,但學生在聲樂技能上的需求是不同的,因為高師音教專業(yè)學生在高考時,是以不同的音樂技能考入高師的。他們主要的音樂技能可能是聲樂,可能是器樂,也可能是舞蹈或其他。因此,音樂技能的不同方向決定了他們對聲樂技能的需求程度,以及對“聲樂雙選”不同的理解程度,和對選擇聲樂教師的重視程度。比如:
1.聲樂型 主要以聲樂技能考入高師,在聲音上具有一定的條件,技能上也有一定的基礎或程度,整體素質和形象都不錯。他們需求聲樂的再發(fā)展,也高度重視聲樂的雙向選擇。
2.綜合型主要以音樂的綜合技能考入高師,聲樂、器樂、舞蹈都比較平衡,有一定的基礎,但都不突出。他們在聲樂上,由于自身的聲音條件等原因,不具備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明顯優(yōu)勢。他們對“聲樂雙選”表現(xiàn)出各自不同的需求。
3.器樂舞蹈型主要以器樂、鋼琴或舞蹈技能考入高師,多數(shù)同學在聲樂上既沒有條件也沒有程度,他們無所謂“聲樂雙選”的需求。
針對三種不同的需求,如果我們僅用一種方式去滿足,顯然不是“有的放矢”,而只有用相應的方式,滿足學生不同的聲樂需求,才能使“聲樂雙選”的理論與實踐更具有科學性和合理性,才能維護教與學雙方多數(shù)人的利益。
(三)改進雙選的具體操作
理論的提升和實踐的反思,為聲樂雙選的具體操作奠定了基礎和提供了依據。高師音教專業(yè)“聲樂雙選”模式在上述觀點與理論的框架下,應探討更為可行的操作方法和步驟。比如:
1.加強師生的消息交流 師生雙方的信息暢通,是高師音教專業(yè)“聲樂雙選”的基本條件。老師們教學、科研、成果等信息需要通過正面和公開的渠道展示(如宣傳欄、圖文、校園網、信息表等),讓學生較全面了解聲樂老師的教學和科研情況,并允許學生有一定時間的思考,允許學生自愿與老師聯(lián)系,在學生對老師們基本了解后做出選擇(用表格等)。同時,學生也需要用表格的形式,提供必要的信息供老師們參考。
2.合理確定“先選”的比值 針對學生對“聲樂雙選”不同的需求,兼顧老師在教學中的作用,并根據教師們的需求確定“先選”的比值,并按“老師先選”、“學生先選”和“老師必選”的三種方式進行操作。
老師先選,就是根據老師們各自的意愿,首先在學生中任選一至兩名學生(占學生人數(shù)20%),老師先選,是教師權利和主導地位的體現(xiàn),是教師合理要求的體現(xiàn)。
學生先選,就是在學生先選擇老師的范圍內,讓老師們再確認(占學生人數(shù)70%),以滿足多數(shù)同學的愿望,同時老師們會尊重學生的意愿,愉快地接納每一位學生。
老師必選,就是最后剩下誰都不想要的學生,較為平均地分配每一位老師(占學生人數(shù)10%),體現(xiàn)高師聲樂教學的團隊精神。
也許以上三種方式的同時并行,既符合高師音教專業(yè)的客觀現(xiàn)實,又兼顧到師生雙方的利益,還推動了聲樂雙選模式的發(fā)展和完善。
3.建立信息反饋機制 建立信息反饋機制,重視反饋信息,及時引導和處理,不斷總結經驗,才能及時修正偏移。重在提升科學的理論,貴在改進有效的操作,方能使“聲樂雙選”名副其實,真正做到為大多數(shù)師生服務。
高師音教專業(yè)的“聲樂雙選”模式,是高師教學改革的組成部分。盡管它還有許多問題有待于研究和探討,但它畢竟對于促進聲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加強教與學雙方的責任意識等,具有前瞻的意識和積極的作用,而且每一件新生事物的出現(xiàn)與發(fā)展,都需要不斷地探索、實踐和總結,才能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為此,高師音教專業(yè)的“聲樂雙選”模式還需要探究和提升科學理論,顧及多數(shù)教師和學生的合理要求,實施更為可行的操作方法,逐步修正管理機制,促進教風和學風建設,以適應我國音樂教育事業(yè)在21世紀飛速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周國安《對高師音教專業(yè)聲樂、鋼琴技能技巧課實行“雙選制”的利弊分析》,《藝術教育》2008年第2期。
[2]韓偉《淺談聲樂雙選》,《黃河之聲》2008年5期。
[3]周愛華《高師音樂教育課“雙選制”利弊》,《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
張曉鐘 華南師大音樂學院音教系主任、教授
盧清麗 華南師大音樂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 張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