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敏
小提琴從16世紀初在意大利誕生至今,歷經(jīng)四百余年的發(fā)展。隨著制作工藝日臻完善,小提琴演奏亦日趨走向成熟,形成了諸多演奏風格迥異、演奏技法各具特點的學派,其中頗具影響力的當屬意大利學派、法比學派、德國學派、俄羅斯學派等等,涌現(xiàn)出的優(yōu)秀演奏家更是璨若星辰、名彪史冊①。翻開小提琴演奏家的名冊,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個耐人尋味的現(xiàn)象,即在近代小提琴演奏大師中絕大多數(shù)是猶太人②,埃爾曼、海菲茲、梅紐因、米爾斯坦、卡明斯基、斯特恩、帕爾曼等等這些在近代音樂王國中耳熟能詳?shù)拿譄o不躍然紙上。人們禁不住思考:為什么近代猶太民族在小提琴演奏方面如此出色?本文試圖從近代猶太民族的社會生存狀況、猶太民族的教育觀和文化觀為切入點,探尋近代小提琴發(fā)展歷程中的“猶太血統(tǒng)”之謎。
猶太民族是一個古老而又多災多難的民族,因其人數(shù)少、力量薄,除了短時期建立過希伯來王國和以色列王國,享受過短暫的主權民主生活外,在兩千多年的生存長河中,猶太民族不僅從不曾憑其實力稱霸一方,反而屢遭異族強權凌辱和迫害③。由于歷史原因,近代相當一部分猶太人出生和居住在俄國及東歐地區(qū)。在19世紀沙皇統(tǒng)治下的俄國,猶太人處于社會最底層,不僅不能平等享受應有的公民權,而且法律還對他們的居住地域、教育、經(jīng)濟發(fā)展和婚姻嚴加限制④。在與之比鄰的東歐其他國家,如羅馬尼亞、匈牙利、保加利亞、波蘭等等,反猶太主義也一直不衰。猶太人被看成是一切社會弊端理所當然的替罪羊,無論出現(xiàn)何種社會矛盾和不測事件,他們首當其沖會遭受懷疑、譴責和迫害。猶太人不僅生存環(huán)境惡劣,而且在政治上飽受壓抑和禁錮,甚至連從事專業(yè)領域工作的權利也被剝奪。
近代猶太人在音樂藝術上,尤其是小提琴方面取得的輝煌成就與這種惡劣的社會生存環(huán)境顯得如此不協(xié)調(diào),但卻是那么息息相關。著名的猶太小提琴演奏大師斯特恩的一席話或許能證實這一點,他曾經(jīng)講道:“那時候(19世紀中后期)猶太人在那個地方(指俄國等東歐地區(qū))受到殘酷的迫害,他們不能進入專業(yè)領域中工作,但可以在音樂舞臺上展示才華。”⑤據(jù)歷史記載,當時彼得堡音樂學院的猶太學生作為自由藝術家得到酷愛音樂的沙皇的庇護,其中不乏極具音樂天賦的學生可以隨便到各地去旅行和演出,這在其他行業(yè)是難以想象的。美國著名弦樂教學大師阿普爾鮑姆在其名著《世界著名弦樂藝術家談演奏》一書中關于米沙·埃爾曼少年時一段經(jīng)歷的描述,從一個側(cè)面也說明了這一點⑥:“烏拉索娃公爵夫人在聽了這位神童的演奏,當即送來了馬車和車夫,她的這一舉動更堅定了埃爾曼父母的信心。他們決心培育這株幼苗,使之茁壯成長?!泵绹褡逡魳穼W會前任主席、著名猶太學者馬克·斯洛賓指出,在近代的東歐地區(qū),猶太職業(yè)音樂家已經(jīng)形成一個獨立的階層,受到社會關注⑦。因而,對于難以取得社會認可的眾多猶太家庭來說,培養(yǎng)孩子們的音樂興趣,考上彼得堡音樂學院等音樂學府是他們今后在社會上立足,取得認可的一個重要途徑。
然而,人們會問:在眾多樂器中,為什么猶太人如此青睞小提琴而不是鋼琴或其他樂器?猶太人對小提琴表現(xiàn)出如此深切眷戀的原因所在,我們從以色列著名的音樂評論家、作曲家貝姆的解釋中或許可以找到一些線索,他說:“從吉卜賽人將小提琴帶入到流浪于東歐各地的猶太社會時,這種民族性的眷戀之情便開始了。相對于其他樂器,小提琴的價格并不昂貴,攜帶方便,加之其人聲般美妙的音色和豐富的情感表現(xiàn)力,小提琴恰當而深切地傳達出沒有故鄉(xiāng)的猶太人心中的酸楚?!标P于這一點,猶太小提琴演奏大師斯特恩也表達了相同的看法:“小提琴是一張?zhí)映霆q太人區(qū)的票。擁有鋼琴的家庭非常少,而木管樂器又毫無可以感動猶太人的地方?!?其結(jié)果是小提琴逐漸成為“猶太人的樂器”⑧。此外,需要提到的是,猶太人艱險的生存狀況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一位作家曾寫道:“當哥薩克人正追著猶太人滿歐洲跑的時候,他們需要輕裝上路?!?/p>
艱難的社會生活狀況使猶太人對小提琴懷有無法割舍的情感,或引吭高歌,或如泣如訴的音樂向世人述說著猶太人生存的艱辛,為一代又一代在小提琴音樂中成長的猶太人孕育著豐厚的音樂土壤,從中我們似乎找尋到猶太民族小提琴演奏大師輩出的原因。首先,猶太民族具有悠久的音樂文化傳統(tǒng)。盡管猶太人的歷史浸滿了血淚和辛酸,但可以肯定的是音樂成為把猶太人聯(lián)結(jié)在一起的重要紐帶。音樂,對于猶太人來說,其實是一種神圣的文本。猶太人有伴隨《摩西五經(jīng)》而詠誦旋律的傳統(tǒng),這種傳統(tǒng)非常古老,甚至可以追溯到前塔木德時代(Pre-Talmudic times)。有學者認為,這些古老圣歌的旋律是從所羅門王圣殿里和第二廟宇傳唱下來的⑨。猶太教經(jīng)典“塔木德”也指出,讀《圣經(jīng)》不能沒有旋律,學習其文本不能不唱頌,這一宗教的特征之一即是其音樂表現(xiàn)⑩。依照此傳統(tǒng)?熏每個猶太男孩在13歲的時候都要學會在公眾場合演唱這些圣經(jīng)歌曲。只有通過這種儀式,他們才能被認為步入成年階段。良好的音樂文化傳統(tǒng)為猶太音樂家輩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及至近現(xiàn)代,隨著音樂從宗教的附庸轉(zhuǎn)換為一種具有世俗意義的精神食糧和生活方式以后,猶太人深厚而復雜的情感便找到了直接而適宜的表達媒質(zhì),猶太人的音樂天賦得以空前展現(xiàn)。
此外,解析猶太民族的教育觀,可以發(fā)現(xiàn)深受《塔木德》教誨的猶太人具有重視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猶太教中,猶太人相信自己是神圣上帝的特選子民,勤奮好學是敬神的重要內(nèi)容{11}?!端镜隆逢U釋了極富實踐價值的崇智思想,認為學習是一種至高的善,學習應是猶太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nèi)容。歷史上,猶太民族備受欺凌,那些用淚水甚至鮮血記錄的民族史使猶太人懂得一個沒有祖國的人,一切固定資產(chǎn)都有可能被剝奪,而依靠教育獲得的知識與智慧是永遠不會被剝奪的,兩者是可以隨身攜帶,終身享用不盡的資產(chǎn){12}。著名德籍猶太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指出,“為知識而追求知識是猶太人的傳統(tǒng)特征之一”,并認為自己取得的巨大成就與之密不可分。因此,猶太民族十分尊師重教,認為“學者比國王更偉大”{13}。在猶太社會里,教師甚至比父親還重要,一條經(jīng)典的猶太格言說道,“假如父親和教師雙雙入獄,而且僅能救出一人的話,孩子一定要救出教師”,猶太人對教育的重視可見一斑。
猶太教育重視“創(chuàng)新性”,蔑視一般的學習,猶太人認為一般的學習只是刻意模仿,而沒有任何創(chuàng)新,他們堅信接受教育、學習知識是挖掘智慧發(fā)展能力的過程,故而猶太人把僅有知識而沒有才能和智慧的人比作“背著很多書的驢子”。猶太人十分注重經(jīng)驗,將經(jīng)驗本身視作一種寶貴的財富,但又不為經(jīng)驗所限制,表現(xiàn)出隨機應變的靈活精神和改革精神。猶太文化的精髓是悖逆-整合精神。在悖逆-整合的統(tǒng)一中,猶太人孕育了特定的創(chuàng)造機制,其整合的過程完全是一個集合優(yōu)質(zhì)要素,淘汰剔除糟粕,從而實現(xiàn)超越性的優(yōu)勢文化機能的過程{14}。這種獨特的文化創(chuàng)造機制使猶太人在眾多領域均取得了巨大成功,涌現(xiàn)出一大批對近代社會有重要影響的科學家、思想家、藝術家,如愛因斯坦、馬克思、弗洛伊德、畢加索等。
在猶太小提琴教育家中,不能不提到一位著名教師——奧爾。奧爾是俄羅斯小提琴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作為帶有猶太血統(tǒng)的匈牙利小提琴家,奧爾最初接受的是德國學派的訓練,但在長期執(zhí)教圣彼得堡音樂學院的過程中,他逐步將世界演奏藝術的優(yōu)秀成果與俄羅斯演奏藝術的民族傳統(tǒng)結(jié)合起來,以其氣勢宏偉寬闊而熱烈奔放的演奏、精湛輝煌的技藝、圓潤明亮的音色和生動的表現(xiàn)力享譽世界,由此創(chuàng)造了一種嶄新的演奏風格——俄羅斯學派,為世界小提琴演奏藝術的發(fā)展做出卓越的貢獻{15}。奧爾等猶太小提琴家取得的成功反映了猶太人善于接受和融合新鮮事物,善于創(chuàng)新的才能,他曾經(jīng)說過:“與其是一種學究式的、墨守‘傳統(tǒng)的、認真而缺乏想象因而是毫無美感的演奏,我寧愿要那種熱烈的、感情充沛的、不按任何傳統(tǒng)而是全神貫注、竭盡全力來領悟作者意圖的演奏。這可能有夸張和強調(diào)過分之弊,但這種表演是有生命力的、是傾吐心聲的?!眾W爾的名著《我的小提琴演奏教學法》充分反映了他先進的教學理念和創(chuàng)新精神{16}。從其著作中我們發(fā)現(xiàn):奧爾在不斷地尋求一種松弛的演奏狀態(tài)、科學的演奏方式、豐富的內(nèi)心情感以及完美的表現(xiàn)技術。奧爾提出,小提琴的演奏應該充分發(fā)揮小提琴這件極富表現(xiàn)力樂器的性能,在強調(diào)色調(diào)變化自然的同時,充分展現(xiàn)色調(diào)(音色、節(jié)奏、節(jié)拍以及力度)變化的魅力。在演奏風格上,既要張揚演奏家的個性,又要保持作品風格的完美性{17}。奧爾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先進的教學思想在他培養(yǎng)的眾多猶太學生身上逐一得到印證,在俄羅斯近五十年的教學生涯中,奧爾著眼于自然、因材施教?熏在保留每個學生個性特點的同時?熏盡量開拓其潛在的才能,培養(yǎng)出埃爾曼、海菲茲等聞名遐邇的猶太小提琴家,他們繼承了猶太民族尊師重教的傳統(tǒng),善于學習鉆研,但又不拘泥于形式,勇于創(chuàng)新,因而演奏水平高超且個性突出,創(chuàng)造了近代小提琴發(fā)展史上世人熟知的“猶太血統(tǒng)”現(xiàn)象。
我國著名猶太文化研究學者劉洪一先生曾經(jīng)一言以蔽之地概括猶太民族超常的創(chuàng)新性{18},他說:“作為猶太人,他們的‘超前優(yōu)勢恰恰在于生活在不同文明、宗教和民族文化的交界線上,他們誕生和成長在不同時代的交替點上。他們的思想成長在最為撲朔迷離的相互溝通、相互滋養(yǎng)的文化影響之中,他們生活在他們所居住的國家的隱蔽處和偏僻角落。他們中的每一位都既在其社會之中又超然其外,既屬于它又超乎于它,正因為如此,才使得他們創(chuàng)造了超越其社會、超越其國家、也超越其時代和同代人之上的思想,才使得他們的精神能遨游在寬闊的地平線上,遨游在遙遠的未來?!?/p>
①陳婷《小提琴演奏諸學派述評》,《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6年第3期第87—92頁。
②章彥《外國著名小提琴家詞典》,人民音樂出版社1988年版。
③徐新《猶太文化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頁。
④李愛慧《19、20世紀之交東歐的反猶暴行與猶太人遷居美國的浪潮》,《世界民族》,2005年第5期第49—55頁。
⑤牟強《本世紀小提琴演奏家的三個謎》,《視聽技術》1995年第11期第103—105頁。
⑥塞繆爾·阿普爾鮑姆、塞達·阿普爾鮑姆《世界著名弦樂藝術家談演奏(一)》,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版1—2頁。
⑦馬克·斯洛賓《東歐猶太音樂研究》,《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第8—16頁。
⑧若笛《猶太人的樂器——小提琴》,《音樂愛好者》1998年第1期第68頁。
⑨馬科斯·布洛德著,李瑾譯《以色列音樂》,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年版。
{10}湯亞汀《上海猶太社區(qū)的音樂生活》,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1—24頁。
{11}周建平《論猶太人的信仰》,《歷史學研究》2006年第4期第81—86頁。
{12}塞西爾·羅斯著,黃福武、王麗麗等譯《簡明猶太民族史》,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13}陳冠任《猶太人的教育智慧》,《基礎教育》2004年第4期第53—56頁。
{14}劉洪一《猶太文化要義》,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第418—430頁。
{15}趙鴻光《奧爾與俄羅斯小提琴學派》,《音樂愛好者》2005年第4期第49—52頁。
{16}[匈]萊奧波爾德·奧爾著,司徒華城譯《我的小提琴演奏教學法》,人民音樂出版社1980年版。
{17}吳佳、楊九華《20世紀小提琴教育理論著述概覽》,《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3年第22期第77—81頁。
{18}劉洪一《猶太精神》,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249—250頁。
周 敏 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 張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