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飛
21世紀呼喚創(chuàng)新人才。鄧小平同志的“三個面向”,高瞻遠矚,特別是在培養(yǎng)人才問題上,更值得我們深思。展望未來,21世紀將是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核心的,以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傳播和應用為基礎的知識經濟時代。我國面臨著機遇與挑戰(zhàn)。祖國建設需要創(chuàng)新人才,唯有創(chuàng)新,才能趕超世界先進科學技術水平,而不是亦步亦趨,永遠落在他人之后。我們不僅要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還要讓他們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成為時代的弄潮兒。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進行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呢?關鍵是教師必須樹立全新的教育教學觀念,這樣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才能徹底、永久地開展下去。
一、課堂營造一種寬松、愉快的學習氛圍
小學生如同棵棵青苗,需要春風時雨,才能拔節(jié)競長。課堂應當春意盎然,絕不能寒霜似劍!要引導學生在良好的課堂環(huán)境中,刻苦地進行識字、寫字、聽話、說話、閱讀、作文的訓練,學有興趣,學有長進。若管束太多、太死,這不準、那不行,必然會抑制兒童個性的發(fā)展,損害兒童身心健康。顧明遠教授指出:“新人要有競爭意識。敢想,想干,勇于創(chuàng)新;要有寬闊的視野,善于捕捉信息,有果敢的決策能力;要有經濟觀念,注重效益的觀念;要有較強的法制觀念;善于處理人際關系等等?!闭Z文教師的責任就在于引導學生從課堂學習中汲取養(yǎng)分,充實自己、發(fā)展自己。所以在課堂上,用真、善、美的語言消除壓抑兒童生動活潑、主動發(fā)展的凝固、沉郁的氣氛。在民主、寬松的氛圍中,引導學生在語文訓練-中多讀多思,學會自己發(fā)現問題,自己分析問題,自己解決問題,教學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二、課堂力求主動、有序、高效
科學地組織語文教學,應使每節(jié)課的訓練目標明確,訓練節(jié)奏協(xié)調明快,能以簡馭繁、循序漸進,求取課堂教學的高效益。無論是習語修文,還是兼啟智德,體現于一節(jié)課之內,必須具體化,不可希求一口吃成胖子。為此,教師必須熟諳教材,設計教學程序,千方百計地指導學生進行自覺的語文訓練,做到胸中有數,十指彈琴,有張有弛。
(1)胸中有數。每節(jié)課都要有明確而準確的教學目標。備課時,特別要注重吃透教材??紤]該組訓練重點與該課“思考”、“練習”的尺度,聯(lián)系學生知識基礎與認知能力的實際,確定應當訓練的“綱”與“目”。教學時,可適時向學生提出教學目標,做到教學雙方胸中有數,以利增減學生的目標意識、效益觀念與進取精神。而目標的檢測,不一定全部放在教完一課書之后。即每教一節(jié),都可作部分練習,進行部分檢測、反饋。這樣,能保證40分鐘所學的質量,真正做到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
(2)十指彈琴。課堂教學是科學,也是藝術。要學會十指彈琴,有重點,又兼顧全面;不要主次不分,面面俱到。每節(jié)課的重點,以教學目標的指向為基準。就每篇課文而言,主要內容、思想感情和語言特色是重點;而每組課文訓練的“例子”,又側重于落實某項基本功訓練任務。什么是難點,它便是理解重點當中的障礙因素。解決重點、難點問題,是語文課上成功與否的關鍵。一節(jié)課圍繞一個主要問題解決、訓練,引導學生自己去解決。有的問題,學生剛開始理解得不太透徹,待以時日,也非失誤。
(3)有張有弛。以閱讀課為例,它大體經歷“感知文字-理解內容-抽象意義”等閱讀三階段,故閱讀結構多為“初知大意-深入理解-鞏固運用”三段式。這“常式”之外,也有“變式”,各自思路不同。科學地設計課堂教學程序,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消化、吸收。它的特點是:閱讀課的結構最好是疏密波浪式結構。密的地方容量大、速度快,要求學生注意集中,思維敏捷,反應迅速,好似投入緊張的戰(zhàn)斗;疏的地方坡度放緩,進展較慢,讓學生心馳神往,靜觀默想,思索回味,如同晴空麗日泛舟于碧波之上。上課后的20~25分鐘,小學生注意力最為集中,要充分利用,解決主要問題。此后稍加舒展調節(jié),再引導學生進入第二次集中注意階段,解決其他問題。如此有張有弛,動靜搭配,符合兒童心理特征,能讓學生情趣盎然,不致疲憊、厭學。
三、課堂上以訓練為主線,充分體現漢語言文字教學特色
漢語言文字的教學有著悠久的歷史。漢字是世界上唯一的表意文字,由漢字組詞連句、構段成篇的文章,記載著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培養(yǎng)了代代龍的傳人。漢語文的教學傳統(tǒng)。先由識字發(fā)軔,繼而開篇閱讀與習作,強調文道統(tǒng)一,做學問與做人并舉。在閱讀訓練中,主張“熟讀、精思、博覽”,“口到、眼到、心到”,“不動筆墨不讀書”等等。至今猶可借鑒。徐特立在早年的教學法論著中明確指出“我國文字,非如西洋各國以聲音統(tǒng)括一切的文字,故必字字讀之方可?!边€說:“國語要旨,在使兒童知普通言語及日常須知之文字、文章,而養(yǎng)其表達思想之能力,兼啟發(fā)其智德也?!碑斀竦男W語文教學,與此一脈相承。因此,在筆者指教的語文課上,學生時而朗讀課文,時而思考問題,時而動筆書寫,時而與作者感情產生共鳴……
(1)多讀;上課文課就要讀書,不讀書就無法感知語言文字,理解課文阿容,習得讀書方法,體會作者感情、掌握語文工具。小學階段每一課書我都用兩課時教學,第一課時,理解內容,根據理解程序不同,指導學生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采用多種方式訓練:自由練習讀,分小組比賽讀,分角色朗讀、齊讀。第二課時,熟練地默讀課文,背誦課文或重點段落,教師啟發(fā)學生找重點詞語或分層次背誦,這樣,有百分之九十的同學都能達到要求。
(2)多思:學生讀書,自己會發(fā)現問題,有完全不懂的問題、有懂得不透的問題,也還有教師或其他同學提出的而自己尚未察覺的問題。有問題就會激發(fā)求答的欲望。要引導學生往關鍵問題上想,給指點,給時間,促其進入凝思默想的狀態(tài)。只有在大多數學生上了路的情況下,才可組織討論,讓學生暢所欲言。筆者設計問題時,既要考慮知識的基本結構,兒童的知識能力水平與年齡特點,又要使問題明確、集中、不偏不怪。組織討論時,做到:①態(tài)度平等;②要觀察不同層次學生的反映;③要發(fā)現各種結論,尤其是與自己所準備的不相一致的結論;④要引導學生逐層深入,珍惜時間,不說廢話。討論過后,做到:肯定正確、糾正錯誤、補充提高、系統(tǒng)歸納,使學生在眾說紛紜中,及時疏理、選擇,獲得正確的概念并牢固的記憶,以此學習思維方法,培養(yǎng)思維品質。
(3)多寫。讀書要眼到、口到、心到還要手到。所謂“手到”,指動筆批畫、圈點、批注乃至演練。課堂自讀,需要動筆;課堂聽講,需要動筆;課堂討論,需要動筆;課堂作業(yè),默寫段落,更需要動筆。課堂勤動筆墨,可以標出重點、難點,可以發(fā)現并提出問題,可以記錄思考心得,可以勾出記憶要點,還可以變理解為表達,真正有利于全面完成任務。
(4)體會文章思想感情。語文是表情達意的工具。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批文以人情;習作,情動而辭發(fā)。聽說讀寫,離開情感便失去語文訓練的靈魂。情感教學是一個重要命題,所以只有準確而全面地把握教材,才能充分發(fā)揮其情感教學因素。我的做法是:抓住重點詞句復現作者的情感,透析全文理解作者的情感,表情朗讀體現作者的情感,賞析玩味溝通作者的情感,模仿運用抒發(fā)學生的情感。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也萬不可忽視。內容美,形式美,均體現于理解與表達的訓練當中。
四、加強課堂教學與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
要引導學生自覺地通過語言文字,去理解課文內容,認識世界,引入生活的源頭活水,拓寬語文訓練的渠道,提高學習效率。由是,上新課,建構于兒童已知的基礎上,廣闊的客觀世界的背景中,才能使教與學相得益彰;課外開通深化學習,適時運用的渠道,在多樣的、有趣的聽說讀寫活動中,延伸課堂效益。
小學語文課堂要真正成為兒童少年的學習樂園。學生們能以更大的熱情,主動積極地投入語文學習:捧著課文讀得有滋有味,從而學得知識,開闊眼界,增長智慧,掌握語文工具,獲取多種效益,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活潑、生動、主動的發(fā)展。
(責任編輯: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