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牛津、劍橋這樣的國際高等學府無論在科研還是創(chuàng)新方面均居世界之先,對于任何一個中國的高中生來說,都像是遙不可及的夢?!癆-LEVEL教學體系就是在中國這種嚴峻的高考形勢下吹來的一陣春風。”這位言語之間不乏睿智和篤定的學者,就是深圳教育國際交流學院的執(zhí)行院長朱源。
在接近兩個小時的采訪中,朱院長向記者闡釋了學院的辦學特色和對有志于出國留學生的中肯建議。交談始終沉浸在輕松愉悅的氛圍里,他時常瞇縫著眼,一臉燦爛的笑容,在這位老教授身上總有一種儒雅謙和的氣質。
曾任教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二十多年的職業(yè)生涯,讓朱源不僅在超常兒童教育領域里篡寫春秋,也讓他始終以一種超越的思想理念引領教育改革的前沿。
2003年秋,因為各種機緣巧合,朱源出任深圳教育國際交流學院執(zhí)行院長,這也是我國南方首家經(jīng)英國劍橋大學考試院(CIE)正式授權的全日制國際高中。六年來艱苦勤懇的辦學,碩果累累且捷報頻傳,為A-LEVEL課程體系在中國留學市場的鋪展貼上了最醒目的標簽。
“我院的教學成績,連續(xù)5年比英國同類學校平均合格率還要超出25個百分點以上、每年都有學生被牛津、劍橋大學錄取……”每當談及自己學院畢業(yè)的優(yōu)秀學子,朱院長都禁不住地洋溢著一臉幸福的神情。
采取“中西合璧取其優(yōu)”的教學模式
《出國》:現(xiàn)在好多家長把深圳教育國際交流學院當成孩子邁向世界高等學府的“出口加工基地”。您怎樣看待當前教育產(chǎn)業(yè)國際化的趨勢?
朱源:在改革開放30年的形勢下,整個國家的發(fā)展要跟國際化接軌,中國未來的發(fā)展也需要國際化人才。國際人才的培養(yǎng)方式有很多種,其中一個捷徑就是把我們的學生送到國外去培養(yǎng),然后再回來報效祖國。深圳教育國際交流學院的創(chuàng)辦初衷就是為了實現(xiàn)A-LEVEL教育的中國化,既有對英國A-LEVEL名校的繼承,也有吸收了中國教育精華后的創(chuàng)新。
《出國》:國外的教育經(jīng)驗和方法能否成功嫁接到中國?在國際化的過程中,最應該注重什么?
朱源:一個國際課程引進到中國來,可能會“水土不服”,如果生搬硬套,就會生大病,然后死亡。所以必須改良,得需要一段時間的磨合,它才能適應這個環(huán)境。在這個國際化、中國化的進程中,必須有個過渡,讓它們不斷地進行碰撞、磨合,達到一個新的結合點。
法國的教育家盧梭說過:“教育成功與否就看孩子經(jīng)過學習以后,如果他產(chǎn)生厭學,那么教育就是失敗的?!比欢?,申國的教育由于人口太多,國家教育資源嚴重緊缺,所以就導致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孩子在讀中學的時候就非常辛苦,熬夜,題海戰(zhàn)術……許多孩子自然而然產(chǎn)生了厭學情緒,學習變得很被動。
通過近六年的辦學,我們已經(jīng)摸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教學模式一一采取“中西合璧取其優(yōu)”的辦學模式,將英國的國際中學和大學預料課程體系移植過來,幫助想就讀英國高校的中國學生提前熟悉他們的教育模式和人文環(huán)境。實際上就是提供面向英國高等教育的過渡性教育。正因為是在做一種“嫁接”的工作,在教學中,我們學院的老師們都特別注意博采中西方兩種教育模式的長處。學院現(xiàn)在五百多個學生,有四十多個社團,所以他們既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全面培養(yǎng)和發(fā)展。
家長選擇讓孩子來這里接受國際化教育,他們就會很快發(fā)現(xiàn)孩子在這里上學很開心,很愉快,能發(fā)揮興趣所長,學得也不累,通過努力最后還能上世界名牌大學。當然,不合格的學生也會被學校淘汰掉,這是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
《出國》:初到國外的學生能適應新的環(huán)境么?他們出國留學之后的學習和生活情況怎么樣?
朱源:我們學院既有外方老師,又有中方老師,而且課程到A2就是全英文教學,知識點和語言都不存在問題,所以學生到國外之后學業(yè)上可以說是非常適應的。
但是,中國的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中寶,第一次走出家門,環(huán)境變了,語言變了,心理陡然承受不了,肯定會感到非常孤獨。不過,學院在英國都成立了SCIE英國校友會,就是為了避免學生到一個陌生的國度感到茫然無措。兩年前我到英國倫敦去看他們,一下聚集了20多個我院畢業(yè)的學生,場面非常熱鬧,大家就像一家人似的,暢談各自的學習和生活。所以,先出國的同學幫助后去的同學,我覺得是很好的適應新環(huán)境的方式。
成功的教育是培養(yǎng)出社會歡迎的學生
《出國》:都說中國的教育是“填鴨式”教育,而西方教育在中國人眼中卻有點像“放鴨子”。您怎么看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東西方文化差異?
朱源:(笑)這樣說吧,我舉一個最典型的案例。有一個江西籍的學生,學習成績中上,高考后是被國內的一所不太知名的大學錄取了,當時他爸爸是在深圳工作,得知深圳教育國際交流學院的情況介紹,就讓孩子到這邊來讀書。進校后從A1讀起,兩年以后,被帝國理工大學錄取。這個個案就可以說明一個問題:一個資質不錯的學生,因為就學渠道不同,就可能產(chǎn)生是進入一所世界名牌大學還是進入中國普通大學的分水嶺。
國內教育看重的是考試分數(shù)的高低,西方教育則更注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培養(yǎng)。A-LEVEL的教材內容比普高涉及的要廣,但考題的要求卻低了很多,出題也僅僅是為了考查你對知識點的了解,考試時,公式都給你準備好了,不用死記硬背,你只要會運用它們就行了。
在這樣的教學體系下,許多原本性格內向的孩子變得開朗了,對學習的自覺性也有提高,不僅學得開心,而且目標也變大了。之前只是想進入一所普通高校,現(xiàn)在他開始想上世界名牌大學了。像國際交流學院的學生文體活動都是很多的,因為我們特別重視學生社會化的一面,注意培養(yǎng)他們的愛心和社會責任感,為孩子的成長和未來的發(fā)展奠定基礎,讓其不斷地提升自己,從而飛得更高,飛得更遠,飛到世界的名牌大學。
《出國》:那您認為什么樣的教育才算是最成功的教育?成功的教育又該為社會培養(yǎng)怎樣的人才?
朱源:我覺得成功的教育肯定是為了培養(yǎng)出社會歡迎的學生。一方面是知識的培養(yǎng);另一方面是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社會需要的是能做實事的人,現(xiàn)在的很多畢業(yè)生只會講不會做,因此不受歡迎。
還有一方面就是一個人的行為準則。作為一個大學生在學校里受過高等教育,需要符合社會準則,也就是說這個游戲規(guī)則你要懂,現(xiàn)在很多教育與社會脫節(jié),那些畢業(yè)生把自己看作是高人一等,與社會格格不入。為什么現(xiàn)在大學生就業(yè)那么難呢?就是因為和社會不合拍,所以才找不到工作。以前的大學生是供不應求的,其實社會在高速發(fā)展,需要大量的人才,只不過質量卻下降了。
在學校教育過程當中,我認為還是毛主席講的那句話特別好——“德智體全
面發(fā)展”。其實在大學里學習,知識不是太重要,大學里學的課程真正在實踐中又能運用到多少呢,大學就是整體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和方法的掌握,就是經(jīng)過這段培養(yǎng)以后,你自己能夠獲取自學能力、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思維的能力。
微軟總裁比爾蓋茨連大學都沒畢業(yè)呢,他現(xiàn)在卻成為了世界首富。學校教育是為你走向社會奠定基礎,而不是你能從中學到多少東西。從學校里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第一步要社會歡迎,第二步才能說是對社會有貢獻的,最后你才能成為一個成功人士。這是兩部曲,你不可能還在學校的時候就定位非常清晰準確,那不可能,路總該一步一步往前走,所謂教育本來也就是素質的教育。老師所能做的就是在這2-4年的學習時間里,用最好的教學方式給學生配上一把國際的“鑰匙”。
有這樣一所學院,2008屆畢業(yè)生中2名同學被牛津大學錄取,4名升入劍橋大學,33名收到了來自英國帝國理工大學的預錄取通知書、英國排名前16位的大學全部囊括……截至2008年6月11日,已獲得約470份國外知名大學預錄取或錄取通知書。這一串串數(shù)據(jù)讓人驚喜若狂,也讓人感到震驚無比。這些學生是神童?還是天才?《出國》雜志記者帶著這樣的疑問走訪了深圳教育國際交流學院的執(zhí)行院長朱源。
理性出國需要充分的心理準備
《出國》:面對所有意欲出國深造的學生,您有些什么樣的忠告?他們在出國之前應該做哪些方面的準備工作?
朱源:如果是有志于出國深造的這些學生,首先要做好語言準備,因為你要出國,語言不通會帶來很多麻煩;其次是具備較好的文化知識基礎;第三是具備獨立生活能力,當你去到一個陌生的國度,離開了父母,不認識任何人,所有的事情都必須自己來解決,所以在國內求學的時候,就要有意識地去鍛煉自己處理生活的自主能力;第四是社會適應能力,并且具有抗挫折的心理打擊準備,不要以為到了海外就是上了天堂,那么一兩次挫折打擊就會讓你趴下了。因此,這種抗壓準備是很重要的,這些方面都屬于社會適應和心理的范疇。
現(xiàn)在改革開放三十年,應該是由“狂熱出國”和“盲目出國”轉向“理性出國”的時候了。你出國干嘛?你出國是求知的,你出國是深造的,必須做好知識的準備,心理的準備,社會適應能力的準備,才能在國外知名大學里去學到真本事,才能實現(xiàn)自我的人生價值。
我認為出國學習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我們沒有一定基礎的出國,其實不容樂觀。所以必須明確學習目的,如果你有一種理想,一種抱負,那就會激發(fā)起一種內心的學習動力,即使在國外學習得非常辛苦,只要是有了這個動力,你就不會害怕,就能克服它。當遇到打擊時,也能承受,并且會通過自己的努力戰(zhàn)勝挫折。所以我校的學生都把能上世界名牌大學作為自己最為理想的奮斗目標!
采訪結束時,窗外陰鷙的天空忽然放晴了。
深圳教育國際交流學院一這所承載著無數(shù)莘莘學子們青春和夢想的搖籃,如同雨后彩虹般的明媚清麗與生機盎然。
記者忽然想起環(huán)球雅思學校校長張永琪曾經(jīng)說過,“留學的意義已經(jīng)超越了留學本身?!睕]有人會拒絕目睹奇跡的誕生,越來越多優(yōu)秀的中國留學生將從這里走出國門,走向國際,走進西方世界,以最積極從容的姿態(tài)去完成他們海闊天空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