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閱讀視角,美化語文課堂,是近年來語文教學美育功能回歸的標志。語文閱讀從網絡化走向體驗化,從量的擴張轉向心靈的內蘊。因此,在品析詞句、創(chuàng)設情境,體會人物,享受人性美上,女學生的教育就有必要體現自己的主體意識和審美情趣。
董之林曾撰文指出:“女性寫作有一種疏離主流寫作傳統的天然傾向”(董之林:《女性寫作與歷史場景》,《文學評論》2000年第6期)越來越多的語文教師意識到,女生不能被教學模式所同化,要正視女生語言風格。她們不以躋身主流為榮,而是探究女性語言獨特的方式、獨特的風格,致力于在閱讀方式上的自我化。
歸納起來,有三個視角可以說明女生閱讀教學的獨到之處:
1、生活視角的包容:女生關注生活的“世俗化”,表現出很強的平民意識。她們不持“啟蒙者”、“社會精英”那居高臨下的教喻、批判態(tài)度,也就沒有鋒芒外露、咄咄逼人的“思想性”。相反,喜歡用平視的目光去看周遭的人物。與男學生關注知識階層、都市白領、成功人士不同,女生關切視平線之下的城市貧民、外來務工人員、農村婦女,這些乏人問津,處于閱讀視野的盲區(qū)。
因此,我在教學中突出女生的交流,觀察的兼容。她們對情感的理解是包容的,對文學作品和生活保持一致的態(tài)度,比如,描述追星現象,男生傾向理性的批判,而女生就鐘情,為他們辯護,比如,“有個老看客,從她出道以來就鐘情她,就像等著她長大,再等著她失意,這時現身了。……夜里散戲后,有個人叫了黃包車等在后臺門口,請去吃宵夜,禮拜天里有人陪了去量裁做旗袍,替她付幾筆賬,一同去看電影,吃冰淇淋,聽她說說女主角的壞話,總歸是有面子的事。所以,兩人也好了一陣……”女生對攙雜了利害權衡的這段戀情,不是義正詞嚴地批判,而是寬懷大度地兼容,設身處地地替他們考慮,為他們辯解。
2、情感內涵的聚焦:女生閱讀更多關注人們意識不到的豐富的內心世界,這種內心聚焦使得女生忽略作品中人物的角色功能,僅僅把他們看成賣票的、看門的、打雜的、運貨的、送信的……對他們本人視而不見,將他們當成無性別的,沒人格的,去個性的。
因此,對于女生閱讀教學,應當帶領她們去探查生活圈子。我?guī)ьI女生進入棚戶區(qū)、上到垃圾船、探身裝修房,又走進布店、邁入廚房、置身病房、踟躕街頭。于是,這些保姆、民工、船民、不同身份的男男女女,處于社會的犄角旮旯而成為閱讀的死角。
這樣,我們豐富了居里夫人的理想精神,“她是了不起的,獲得那么多的獎項,那么多的榮譽?!薄皯撜f她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女人?!薄八€是一個堅強的女性,在失去丈夫后,仍堅持研究,取得成績?!崩斫庑拍畹恼嬲齼群?,領略居里夫人獻身科學的崇高信念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培養(yǎng)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樹立堅定的人生信念。
這樣我們可以欣賞一個宮廷貴婦的人生歷程(《長恨歌》),探明了一個小保姆的心理狀態(tài)(《萬卡》、《渴睡》),張揚了一個小百姓的生命活力(《駱駝祥子》)。女生閱讀視角的蕓蕓眾生,也許沒有政治目標,沒有社會理想,沒有事業(yè)追求,但他們有著無目的的生活熱情——一心把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這是多數民眾的生存狀態(tài)。特別是市民那生活的精細化,他們對生活細節(jié)精致享受的態(tài)度,更顯露出“過日子”的興致與心勁兒。
3、女性自我的發(fā)現:語文教學的主體性必須強調“女性寫作在歷史中的無可替代性,和其中潛在的錯綜復雜、被以往歷史和文化遮蔽的那些歷史和文化內涵”(董之林:《女性寫作與歷史場景》,《文學評論》2000年第6期)。
一女生:“我體會到的是第5自然段中‘人類也需要夢想家——他們受了事業(yè)的強烈的吸收,使他們沒有閑暇,也無熱情去謀求物質上的利益。我的唯一奢望,是在一個自由國家中,以一個自由學者的身份從事研究工作。從這里我感受到她對自由的渴望,對科學事業(yè)的執(zhí)著,并想起一句話,‘科學家是有國度的,而科學是沒有國度的?!?/p>
另一生:“我體會的是第2自然段中‘我因病被迫在家里休息數周。從‘被迫這詞中,我感覺到居里夫人是多么不情愿在家休養(yǎng),是多么不愿因病耽誤了工作。而我們平常巴不得能休息休息。”
生:“我體會的是在第4自然段中的‘我在生活中,永遠是追求寧靜的工作和簡單的家庭生活。為了實現這個理想,我竭力保持寧靜的環(huán)境,以免受人事的干擾和盛名之累。也許我們還年輕吧,總是追求熱鬧,也許正是如此,我們總收獲不了什么。”
另一生補充:“正是她對事業(yè)的追求使她形成了這些好的性格,這些性格特點是她取得成就的保證?!?/p>
男生閱讀在于認識,女生閱讀在于自我。言之有理,女生更尊重女人自我的社會經驗、人生感悟、生命體驗,更看重“女人經歷的歷史是怎樣的”。我們領略到了女生閱讀視角下對居里夫人獻身科學的崇高信念和高尚的人格魅力的展示,也提煉了文章的精彩語句。接下來,我們要進行的拓展閱讀,提煉了居里夫人的五句名言。
結論:
三個視角下,體現了男生、女生閱讀在語文教學基本功上的特征,我們從陳紹楚老師《我的信念》教學案例清楚地反映出來:
視科學研究為美的享受,視科學奧秘為小孩眼中的神話故事,難怪居里夫人能一生追隨科學,并樂此不疲。這是一種多么美好的品質??!這正如陳景潤之于歌德巴赫猜想,鄧稼先之于原子彈,梵高之于向日葵。
她不浪費一分一秒的時間,將全部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這使我想到她的另一個故事。在居里夫人的家里只有兩把椅子,為什么呢?當初居里夫婦搬新家里,就商定只設置兩把椅子,以避免有客來訪時坐著不走,耽誤了時間。她就是這樣,幾十年如一日地工作著,獲得了豐收。居里夫人一生創(chuàng)造了不可計算的輝煌。她是鐳的發(fā)明者,但卻買不起一克純鐳。她沒有將她提煉的鐳據為己有,她沒有將她應得的一百萬留作私用。我在想,我如何才能獲取我的一百萬,我會怎樣花掉我的一百萬。
真正的成功是不帶瑕疵的,正如居里夫人。兩次獲得諾貝爾獎,卻沒有居功自傲,而是一如既往。當然她的一如既往也不帶絲毫的功利性。
閱讀結構可分為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表層結構是有形可見的句子組織的抽象公式,而深層結構(其形式更簡單、更抽象)則蘊含在有形可見的句子組織內部。從同一個深層結構,能生成情節(jié)的無限數量的變體。女生閱讀那橫向組合的表層結構,那由時序原則和因果原則支配的結構,都是由她們心中的深層結構,轉換生成的。女作家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她們描摹的生活表象,大多有著深層的指向性。她們抓住的,往往是象征性細節(jié),對人物的精神風貌,有著標志性功能。她們很少就事論事,停留于句子的字面意義。因此,女同學的語言感受,與男同學的相比,更多地顯示出“超語言”的特征。
我們看到,女生的閱讀雖然從細致處著眼,感受些細瑣的小事,但她們并非就事論事。她們閱讀態(tài)度下的生活表象,往往是有寓意的,是象征性的,是指向深層敘事結構的。如果讀者的閱讀,停留于對生活現象的瀏覽,這種理解,就太表面化了。
可見,女生閱讀教學,或為細瑣的小事牽扯精力,或耽于對細部的描摹,敘述常常是減速的。不像男學生閱讀量很大,閱讀規(guī)模大,內容重大,因此,男生往往尋求重要的地方閱讀,有詳有略,跳躍前進。實在是“雞零狗碎”、“雞毛蒜皮”。我們也認為,女生把日常景觀放大了,突出了,使閱讀結構帶上了“世俗化”的風格色彩。只不過我們認為,這是應該肯定的一種趨向。語文教師能不避嫌疑,不怕貶抑地,突出女性閱讀的特色,是語文美育的張揚。
參考文獻:
1、《生命美育》姚全興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2、《語文教學優(yōu)課論》周一貫著,寧波出版社。
3、王守恒等《教育學新論》,中國科技大學出版社,2005。
4、于小涵,叢杭青在《集體何以可能?———吉爾伯特多元主體哲學理論評述》,自然辯證法研究,2008年,第24卷,第6期。
5、羅金遠,教育發(fā)展期待理論創(chuàng)新———《教育多元主體論》評介,黃岡師范學院學報 2007年2月第27卷第1期。
周萍波,教師,現居浙江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