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飛
一、有效預習的概念界定
有效的預習,是在強調(diào)學生主體性的同時,又加入了教師的指導,防止學生在自學中因為盲目沒有方向,而影響了自學的效率,同時,也為教師的課堂教學提供參考意見。
二、高中小說教學現(xiàn)階段存在的問題
《語文課程標準》把語文教學目標規(guī)定為三個維度,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希望學生能夠通過對小說這類文學體裁的學習“吸取思想、感情和藝術的營養(yǎng),豐富、深化對歷史、社會和人生的認識,提高文學素養(yǎng)”?!靶纬闪己玫奈幕膽B(tài),學會尊重、理解和容納作品所體現(xiàn)的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風格的文化,理解作品表現(xiàn)出來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作出恰當?shù)脑u價”,“力求表達出自己的獨特感受和新穎見解”。
但要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nèi),要求師生完成對篇幅較長、意蘊深刻的作品的深度教學解讀,有很大的一個困難。學生和教師都面臨不小的挑戰(zhàn),就目前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因為其自身的知識積累,生活經(jīng)歷的限制,只能粗略地瀏覽文本,無法深入地思考。因此常常關注的是小說的曲折的情節(jié),人物鮮明的性格,忽視了作品的思想深度以及語言的精巧潤色,更難以達到小說作品的情感遷移,這就使小說的教學無法達到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
相應地,教師由于缺乏對學生小說閱讀水平的深入了解,因此,在小說的教學過程中,也存在著死板、教條的缺點:教師通常以自己的教學設想為依據(jù),在教材和教參的指引下,設定教學步驟,對小說進行標準化解讀。將不同水平的學生硬生生地趕在了同一起跑線上,并沒有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三、運用有效預習的方式解決小說教學中的難題
課堂時間的有限抑制了學生閱讀的深度,教師對學生閱讀情況的缺乏了解抑制了課堂的教學效率,而由此又會造成學生學習效率的降低,因此,有效地預習可作為小說教學擺脫困境,還學生主動權,給老師機動權的一種途徑。學生在自學中能培養(yǎng)自學能力。學生預習作業(yè)的反饋又可以將他們的閱讀情況如實地反映給教師,為教師的課堂教學提供依據(jù)。筆者就自身的實踐經(jīng)驗,提出三種小說預習的形式及其實施策略:
1、熟悉文本,自主質疑,培養(yǎng)學生質疑能力,增強教師課堂教學的針對性。要求學生通讀文章,并以書面的形式就課文的文本提出自己的疑問。每個學生對文本從陌生到熟悉,從熟悉到質疑,所需要的時間,所思考的角度,都有很大的差異,無法要求所有的學生在規(guī)定的課堂時間內(nèi),達到最佳熟悉文本,引發(fā)思考的效果,因此,將這些精析文本的準備工作放到預習作業(yè)中,更能發(fā)揮學生的個性,使學生做好課堂投入學習的準備。例如,在預習《丹柯》時,學生們在自讀課文后,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為什么‘美的人總是勇敢?”,“為什么用‘顫抖形容‘黑暗?”,“為什么人們不回去戰(zhàn)斗?”,“為什么勝利了,那個人卻還要踩踏丹柯的心?”,“當時的時代背景是怎樣的?”,“丹柯和族人形象塑造的對比想說明什么?”“‘在雷雨到來前,出現(xiàn)在草原上的藍色火星就是這樣來的是什么意思?”等等,這些問題涉及表現(xiàn)手法、情節(jié)設計、思想表達、寫作背景等眾多方面的內(nèi)容。這樣的預習,使學生熟悉了文本,也使思維向思想的深度和社會的廣度延伸。而教師通過了解學生的反饋疑問,可以更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在批閱了學生的《丹柯》預習作業(yè)以后,我了解到學生能夠通過自讀,認識到丹柯是個悲劇英雄,但是疑惑主要集中在,為什么這樣一個人會成為悲劇英雄?文章中的某些細節(jié)描寫的象征意義究竟是什么?于是,我就抓住,這兩個問題來設計課堂的教學難點和重點。讓課堂成為學生注意力的焦點。教學是雙邊的活動,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其認識和思維狀況是教師這個主導者必須清楚了解的,而預習的書面質疑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材料,使教師能夠有的放矢。
小說作品有著紛繁復雜的頭緒,敘事語言,敘事情節(jié),敘事意蘊,人物形象,社會背景等等。如果教師一味地以自己的、教參的解讀為教學的唯一依據(jù),就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喪失主體地位,完全處于被動的局面。而以預習質疑的方式,可以使學生發(fā)揮自主性、個性去深入了解文本,提高學生課堂投入的熱情,激發(fā)學生課堂投入的興趣,而且還能為教師掌握好課堂節(jié)奏,更加高教率地進行教學活動提供依據(jù)。
2、深入文本,獨立解疑,提高學生解疑能力,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性。因為教學課時、學生自身閱讀水平的限制,僅僅依靠寬泛的書面質疑預習,無法保障學生閱讀思考的深度,無法挖掘其學習的潛力。因此,在預習作業(yè)中,可以選取理解文本的關鍵知識點,設置有一定難度的問題,要求學生進行書面表述。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思考所得的答案是否正確已經(jīng)不是最終的目標和唯一的追求,關鍵是學生在尋找答案的思考過程,以及在表述自己觀點時的書面語言組織。在學習《素芭》時,我抓住了文章的最后一句話“這次,她的丈夫用自己的雙眼和雙耳……娶了一位會說話的姑娘”布置了一個預習作業(yè),這究竟是喜劇結尾還是悲劇結尾?面對這一個問題,學生都做出自己有理有據(jù)地回答。認為喜劇結尾的學生,不僅歸納了文章的寫作風格:寧靜祥和,還關注到文本中描寫素芭婆家的態(tài)度的詞匯,甚至還展開聯(lián)想,認為素芭的人類朋友帕拉達帕會給素芭以幫助。而認為悲劇結尾的學生,不僅從文本中敏銳地篩選出看似平靜的語言描寫中流露出的素芭孤獨的悲涼處境,而且還聯(lián)系了社會背景指出素芭無法逃脫的命運,更抓住了文本中的關鍵字詞進行推敲。學生之間的相互辯論,給了教師很好的見縫插針的機會,能在關鍵的時候,將學生已有的認識及時進行總結提升,真正在課堂中,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教師的主導作用。新課標強調(diào)讓學生擁有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強調(diào)學生在個體研讀文本時,有自己的體會和感受之后再進行對話交流和思維交鋒,因此,我們就可以將對話交流和思維交鋒的準備工作放在預習中完成。所以,預習也應由強調(diào)學生對課堂重點形式的準備,轉變?yōu)橐髮W生研讀理解文本和資料,以獲得直接經(jīng)驗。學生只有帶著自己的體驗走進課堂,討論交流時才會展開有深度的思維的交鋒。這樣的教學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
3、拓展文本,情感遷移,能夠使學生將文本的情感體驗與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在預習作業(yè)中可以設計,增強學生角色代入感的問題,幫助學生達到閱讀的情感遷移。學習《清兵衛(wèi)與葫蘆》時,我布置了一個預習作業(yè)“你覺得你與清兵衛(wèi)有相似之處嗎?如果你是清兵衛(wèi),你如何處理與人們的關系?如果你是家長、教師,你怎么對待清兵衛(wèi)?”和文本中的清兵衛(wèi)一樣,學生們也扮演著父母眼中的孩子、教師眼中的學子的角色,同樣都有學業(yè)重壓之下對自身愛好追求的困難,這幾個問題就使學生在熟讀文本的同時,引發(fā)學生以文本為鏡,對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和角色進行思考。新課程強調(diào)大語文教學觀的建立和落實,強調(diào)語文教學要做到“書本世界、現(xiàn)實生活和學生直接經(jīng)驗”的溝通,強調(diào)“用教材教”而不能“教教材”。小說是將“理”蘊涵在事實之中的文字,它的主題模糊多義。要使學生將其中的理挖掘出來,感悟到,并且移之生活,有很大的難度,單憑課堂上的教學,顯得有些單薄,可以借助課前預習的幫助達到效果。所以,預習的內(nèi)容,要注意引導學生去有意識地觀察體驗生活。這不但能構建學生認知的平臺,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獲得更豐富更深刻的閱讀體會,更重要的是能使學生認識到:“知識不僅在書本上,而且也在生活中?!?/p>
綜上所述,小說教學,還有很多的教學方式可以探索。抓好課前的有效預習,亦是解決小說課堂教學時間緊張,深度不夠的方法之一?!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學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意識和習慣”,“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明確了教學過程中的師生關系是平等的對話關系,即教學是互學、互動,師生合作、平等的關系。新課程不僅為語文教師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問和舞臺,而且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我們語文教師作為新課程的實施者,必須用新的課程理念來統(tǒng)率自己的教學活動,用新的課程理論來解釋和指導自己的教學行為。
沈飛,教師,現(xiàn)居浙江溫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