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湯顯祖 《牡丹亭》 人文情懷
摘 要:在明代“存天理,滅人欲”的程朱理學甚囂塵上的現(xiàn)實面前,戲劇大家湯顯祖的《牡丹亭》以“情”抗“理”,用人文精神向封建禮教宣戰(zhàn),散發(fā)出作者濃厚的人文“情”懷。
在今天的文化記憶符號里,明代可以說是理學桎梏與思想解放并存。從明初朱元璋王朝開始,“程朱理學”不僅是社會精英們的呼吁的口號,而且躍升到國家法制層面從而強有力地浸潤到市民的思想意識形態(tài)中。人們正常的生存欲求和追求自由美滿婚姻的愿望都被捆束在“存天理,滅人欲”的天條中,個性無處存身,人文無從談起。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東南沿海資本主義萌芽,市民階層強烈要求個性解放也如滾滾洪流與程朱理學呈分庭抗禮之勢。王學左派和羅汝芳、李贄等進步思想家對封建禮教神圣化的思想進行挑戰(zhàn)和抨擊。泰州學派王艮和顏鈞分別提出“百姓日用是道”(王艮《王心齋先生遺集》卷一《語錄》),“制欲非體仁”兩個著名論點。李贄進一步戳穿道學家的虛偽面目:“陽為道學,陰為富貴,被服儒雅,行若狗彘?!保ɡ钯棥斗贂罚┧凇斗贂分兄鲝垼骸按┮鲁燥埣词侨藗愇锢?,除卻穿衣吃飯,無倫物矣。”“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應“各以所好,各騁所長”以保持“未雕未琢”的自然天性。
湯顯祖的哲學思想深受陽明心學,特別是泰州學派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他青年時代受教于泰州學派著名思想家羅汝芳,又十分崇拜當時最為著名的“異端之尤”——李贄。湯顯祖高揚人文主義的大旗,主張個性解放,人性至上,以情駁理,成為程朱理學大膽的叛逆者。
一、湯顯祖的“情真說”與人文情懷
湯顯祖被稱為東方的“莎士比亞”。他創(chuàng)作的《牡丹亭》與莎士比亞的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分別代表了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東西方戲劇創(chuàng)作的最高成就。劇中主人公的性格都被注入了人文主義的理想。人文精神是以人為本位的世界觀,集中體現(xiàn)為對人本身的關注、尊重和重視,它著眼于生命關懷,著眼于人性,注重人的存在、人的價值、人的意義尤其是人的心靈、精神和情感。人既是社會的主體、歷史的主體,又是自身存在的價值主體,人不同于一般的“物”,它的根本是“內在”而非“外在”,因此,人文精神倡導把情感看作人的基本存在方式,社會要關注人的精神狀態(tài)和內在需求。
湯顯祖的人文理想就是通過肯定人之“真情”表現(xiàn)出來。湯顯祖認為無論什么體裁的文學作品,不管詩文還是戲曲小說,都重在一個“情”字?!笆揽倿榍椋樯姼?,而行于神”(《耳伯麻姑游詩序》)。只要是真實的情至之語,皆為天下之至文?!赌档ねゎ}詞》“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盡。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無,安知情之所必有邪!”這正是湯顯祖“真情”說的注腳。湯顯祖在說到他的四夢創(chuàng)作時曾說:“因情成夢,因夢成戲”(《湯顯祖文集》卷四十七《復甘義麓》)。湯顯祖堅決反對在文學作品中進行理學說教,他在《寄達觀》一文中十分推崇達觀的“情有者理必無,理有者情必無”之說,認為真是“一刀兩斷語”。如果從文學作品的情理關系說,這種說法太過絕對化,但從反對道學家的“天理”,而充分肯定百姓的“人欲”角度說,則是很有戰(zhàn)斗力的。他的《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說:“人生而有情。思歡怒愁,感于幽微,流于嘯歌,形諸動搖?;蛞煌M,或積日而不能自休。蓋自鳳凰鳥獸以至巴渝夷鬼,無不能舞能歌,以靈機自相轉活,而況吾人?!比巳擞星椋鞑幌嗤?,因為各有個性?!抖庠鲙}辭》云:“萬物之情,各有其志。董以董之情而索崔、張之情于花月徘徊之間,余以余之情而索董之情于筆墨煙波之際。董之發(fā)乎情也,鏗金戛石,可以如抗而如墜。余之發(fā)乎情也,宴酣嘯傲,可以以翱而以翔?!睖@祖在《牡丹亭》里傾注了無限深情:“玉茗堂開春翠屏,新詞傳唱《牡丹亭》。傷心拍遍無人會,自掐檀痕教小伶?!保ā稖@祖文集》卷十八《七夕醉答君東二首》之二),明人呂天成《品曲》稱湯顯祖:“情癡一種?!薄赌档ねぁ吩诿髂┣宄醍a生了巨大的社會反響,商小玲演唱《尋夢》出,悲慟氣絕于舞臺;婁江女子俞二娘傷此曲“惋憤而終”;馮小青姑娘更是寫詩寄情:“冷雨幽窗不可聽,挑燈閑看《牡丹亭》,人間亦有癡于我,豈獨傷心是小青?!边@些正是對于湯顯祖之“真情”追求的共鳴與回響。
二、以情抗理與以情抗禮
湯顯祖的人文情懷具體表現(xiàn)在他以筆為槍,以“情”抗“天理”,以“情”向封建禮教宣戰(zhàn)。《牡丹亭》中所反映的無情的現(xiàn)實世界主要包括封建的家庭教育、私塾教育和包辦婚姻。這三座大山壓在麗娘身心上,使她艱于呼吸。而“情”可以說是麗娘的化身,是麗娘之為一個浪漫少女的靈魂,她也正是以“至情”之心勇敢捍衛(wèi)了自己的作為一個人的生存尊嚴。
對封建家庭教育的突圍。杜寶夫妻對獨生女兒奉為掌上明珠。他們以愛的名義,用封建理學的天羅地網(wǎng)將女兒層層捆綁,將她壓得不能呼吸視聽。夫妻平時對女兒嚴加管束。平時除了女工,就是“孔子詩書”,“周公禮數(shù)”,只希望她日后成為“謝女班姬”一類的才女(《訓女》),連睡個午覺都受到呵斥。麗娘這樣的年輕女性長期生活在程朱理學的嚴酷統(tǒng)治牢籠中,思想的禁錮可以說達到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程度。十六歲的少女竟然不知道家里有一個姹紫嫣紅、蜂飛蝶舞的后花園。母親一再叮囑年輕女孩千萬不能去花園冷僻之處。甚至“怪他裙衩上,花鳥繡雙雙”(《驚夢》)。連人皆有之的最起碼的愛美之心都讓他們恐慌,恐怕這些花草蟲鳥觸發(fā)少女本能的情欲,造成不堪的結果。
“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南宋葉紹翁《游園不值》),封建家庭教育禁錮年輕人的牢籠有多堅固,年輕人沖破牢籠的決心就有多堅韌。杜麗娘一句“可知我一生兒愛好是天然”(《驚夢》)道盡天下年輕人的心聲。面對母親年輕女孩千萬不能去花園冷僻之處的叮囑,她表面順從,私下里卻與丫環(huán)春香偷偷游園。面對父母一直對自己禁閉的大好春光,心里是無限的幽怨?!霸瓉礞弊湘碳t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爺和奶奶再不提起?!薄俺w暮卷,云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驚夢》)她最強烈的愿望就是“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遂人愿,便酸酸楚楚無人怨”(《尋夢》)。對人性的解放,個性的張揚,人權的自由孜孜不倦地追求?,F(xiàn)實里沒有自由,她在夢里追尋。在夢里她可以與心上人盡享愛情的甜蜜。美夢驚醒,現(xiàn)實殘酷,她為情而死。即使到陰曹地府也在爭取自由。贏得判官同情,用靈魂繼續(xù)與情人歡會,直至還陽。在朝廷上大戰(zhàn)世俗,直至獲得自由美滿的婚姻。
對無趣私塾教育的諷刺。杜麗娘所接受的閨塾教育也都是禁錮人性的封建理學?!堕|塾》中交代,麗娘所讀無非《四書》和經(jīng)腐儒故意歪曲了的《詩經(jīng)》。連《關雎》很明白的男女愛情之主題都被篡改為歌頌“后妃之德”。還有“《昔氏賢文》,把人禁殺”。天天對著腐儒“圣人千言萬語,則要人‘收其放心”的教條。還有那“手不許把秋千索拿,腳不許把花園路踏”的警告?!堕|塾》集中火力向以陳最良為代表的腐儒和當時整個封建教育制度開戰(zhàn)。劇作以喜劇、鬧劇的形式展開。讓兩個充滿朝氣、對封建教育制度深惡痛絕的青春少女做自己的代言人,與老腐儒對壘,嬉笑怒罵中盡情奚落了沒落的儒學。
作者在劇中塑造一個地位低下,沒有多少學問,因而受封建毒害與約束較少的丫環(huán)春香的形象。春香形象在《閨塾》一出熠熠生輝。作者讓她與塾師陳最良對壘,直接向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叫板。春香一語中的,直指封建教科書的要害:“《昔氏賢文》,把人禁殺?!泵鎸訋熽愖盍歼哆恫恍輰ε尤龔乃牡碌慕逃柗创较嘧I。在講解《毛詩》中的《關雎》時,她逗引一個道貌岸然、正經(jīng)八百的老頭子學鳩叫,十分滑稽。春香趁機諢鬧,運用諧音,將“在河之洲”作了有趣的調侃。她故意為難腐儒:“幽閑女子”,君子們“為甚好好的求他”,讓陳最良甚為不堪。陳最良令春香“取文房四寶來模字”。春香故意錯拿“筆、墨、紙、硯”,陳最良茫然不識。春香興味索然,乘機溜下。溺尿回來,她無視老師“手不許把秋千索拿,腳不許把花園路踏”的警告,故意告訴小姐外面“原來有座大花園,花明柳綠好耍子哩!”陳最良一聽,立即要打;春香毫不客氣,針鋒相對。陳最良歷數(shù)古人讀書的榜樣,春香針鋒相對“待映月,耀蟾蜍眼花;待囊螢,把蟲蟻兒活支煞?!人颇銘伊肆海瑩p頭發(fā);刺了股,添疤痆”。老師掄起荊條,丫頭東躲西閃,最后春香“搶荊條投地”。這一擲,充分表現(xiàn)出春香對陳最良的輕蔑,什么封建禮法、師道尊嚴,統(tǒng)統(tǒng)被她拋諸腦后。
春香是硬抗,杜麗娘則是以柔克剛。她是大家閨秀,知書識理,溫文賢淑,她的反抗在于綿里藏針。腐儒將詩經(jīng)《關睢》及《漢廣》、《桃夭》、《雞鳴》等大多原是歌詠男女愛情、婚姻生活的詩歌牽強附會地解釋為“后妃賢達”、“有風有化,宜室宜家”,“《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沒多些,只‘無邪兩字”。杜麗娘并不滿足老師的字面解釋,另有自己的見解,發(fā)出了“關了的雎鳩,尚然有洲渚之興,何以人而不如鳥乎”感慨。同時沒有接受“無邪”的見解,而一發(fā)不可收地觸動了少女的思春情懷。這不僅是對陳最良,也是對整個封建教育的絕妙諷刺。杜麗娘的“師父,依注解書,學生自會。但把《詩經(jīng)》大意,敷演一番”,流露出對腐儒解釋的不滿。“這經(jīng)文偌多?”透露出強烈的厭煩情緒。春香故意錯拿“筆、墨、紙、硯”,陳最良茫然不識。杜麗娘“作笑”調侃道:這是畫眉筆、薛濤箋、鴛鴦淚眼硯。她用耐人尋味之一“笑”,譏諷了這位不學無術的塾師,還令其渾然不覺?!案覇枎熌缸鹉??……學生待繡對鞋兒上壽,請個樣兒。”寫字當中,杜麗娘忽然問起這句話來,這是典型的姑娘家開小差的表現(xiàn),卻帶著女孩兒特有的乖巧可愛。
對封建包辦婚姻的顛覆。杜麗娘為情而死,又為情而生。柳夢梅也是一個至情種,對妻子無論人鬼,不離不棄。封建包辦婚姻對杜麗娘的迫害主要表現(xiàn)在頑固守舊的父親,恪守“門當戶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陳規(guī)舊律,不肯承認出身寒門的女婿和女兒自主的婚姻,百般阻撓。為了取得岳父杜寶的承認,柳夢梅歷盡坎坷,受盡磨難與責打。但始終堅持不懈,意氣風發(fā),有萬夫不擋之勇。
《圓駕》一出杜麗娘在朝廷上看到那些叫囂的兵丁,發(fā)出“似這般猙獰漢,叫喳喳。在閻浮殿見了些青面獠牙,也不似今番怕”的感嘆。但杜麗娘夫妻在朝廷上不畏強權,為自己的自由婚姻據(jù)理力爭,不卑不亢。皇帝說:“朕聞有云:‘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則國人父母皆賤之。杜麗娘自媒自婚,有何主見?”麗娘理直氣壯地說:“保親的是母喪門。”“送親的是女夜叉?!备赣H杜寶說“這等胡為!”柳夢梅說:“這是陰陽配合正理?!弊詈蠡实郾粌蓚€年輕人生死不渝的愛情所打動。二人奉旨成親,有情人終成眷屬。杜麗娘夫妻驚世駭俗的思想、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讓他們的自由婚姻得到了世俗的承認。他們的人性得到解放,個性得到張揚,自由得到保障,維護了人作為社會存在的最基本的生存權和自由權。
三、情之欲與欲之情
人文情懷的核心在于尊重人,在于肯定并維護人作為自身的正常需要?!赌档ねぁ分胁坏幐钀矍?,而且大膽地謳歌道學家難以啟齒的“情欲”??鬃釉凇抖Y記》里講“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睹献印じ孀由稀芬舱f“食色,性也”。這些儒家經(jīng)典都告訴人們:性,并不是什么令人羞恥的事,而是和吃飯一樣,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而程朱禮教卻把對正常“情欲”的壓制都看成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看成“天理”?!肮?jié)婦”、“烈婦”的宣傳更是將青年男女正常的性愛當成洪水猛獸。
湯顯祖把男女之間正常的性欲作為愛情產生的源泉和動力。在《牡丹亭》中大膽地謳歌主人公美麗、純潔的性愛。杜麗娘不是先與柳夢梅花前月下,海誓山盟才激發(fā)欲望沖動,突破“男女大防”,而是首先因為《詩經(jīng)·關雎》對美好愛情的描寫而引發(fā)春情萌動。游園以后,大自然的勃勃生機讓她強烈感受到青春浪費,寂寞難耐,因而自然地涌發(fā)欲望的沖動,才在夢里與柳夢梅成就魚水之歡,然后孕育了生死不渝的愛情。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結構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沖動和生命力。本我的目標是按快樂原則行事,它是無意識的,不被個體所覺察。本我如果長期受到壓制,會帶來身心的傷害。麗娘作為一個青春撩人的女子,“思春”、“傷情”是再正常不過的情緒,是她“本我”這片汪洋大海涌起的浪花?!扼@夢》里麗娘感嘆到:“天呵,春色惱人,信有之乎!常觀詩詞樂府,古之女子,因春感情,遇秋成恨,誠不謬矣。吾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宮之客?……吾生于宦族,長在名門。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誠為虛度青春,光陰如過隙耳。可惜妾身顏色如花,豈料命如一葉乎!”“沒亂里春情難遣,驀地里懷人幽怨”?!叭缁谰欤扑髂?,是答兒閑尋遍。在幽閨自憐”。杜麗娘游園以后情思懨懨,不覺入夢。夢中一手持柳枝,豐神俊雅的書生向她求歡,她又驚又喜,幾乎沒有任何拒絕,便和書生在“牡丹亭畔,芍藥闌邊,共成云雨之歡。兩情和合,真?zhèn)€是千般愛惜,萬種溫存。”花神用五彩繽紛的鮮花繚繞著他們,最后又以一片落花驚醒香夢。真是“夢里落花知多少”。而“花神專掌惜玉憐香,竟來保護他,要他云雨十分歡幸也”。在湯顯祖的生花妙筆下,浪漫溫馨、美輪美奐的環(huán)境與甜蜜性愛相映成趣,大自然萬物復蘇的盎然生機與年青男女生命欲求的自由張揚和諧地融為一體。向世人昭示,人的生命是美麗的,伴隨生命而來的自然的天性也是美麗的,那么對人的天性所煥發(fā)出來的“人欲”的壓抑就是罪惡的。
《牡丹亭》里對杜麗娘與柳夢梅由“性”而“情”的大膽描寫,與《西廂記》里的崔鶯鶯對張生由“情”到“欲”的過程截然不同。這正是明代后期王學左派尊重人的生存權利,認為“百姓日用即是道”的形象闡釋。正因為如此,《牡丹亭》的反封建禮教、宣揚個性解放、主張愛情婚姻自由才更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和思想意義,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強了古代愛情劇的思想深度和社會深度。沈德符《顧曲雜言》說:“湯義仍《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p>
(責任編輯:趙紅玉)
作者簡介:李春芳,中文碩士,廣東金融學院財經(jīng)傳媒系講師,主要研究中國古代文學。
參考文獻:
[1][明]湯顯祖.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
[2][明]湯顯祖.徐朔方 箋校.《湯顯祖全集》[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
[3][宋]程顥.程頤.王孝魚點校.二程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4.
[4]黎靖德編.《朱子語類》[M].北京:中華書局,1986.
[5]李贄.《李贄文集》[M].張建業(yè)主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