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廷山
我有一兒,在外地成家立業(yè)并生有一子。小兩口都有工作,雖然工資不高,卻不忘孝敬父母。每月都會給我和老伴寄回500元錢,已經(jīng)堅持兩年多了。
年底,兒子一家三口回家過年來了,自然給我和老伴帶來無盡的歡樂。三十兒晚上,老伴給孫子拿出個大紅包:“孫子,這是爺爺奶奶給你的紅包?!眱合睋屵^去打開一看:“啊!爸媽,干啥給孩子這么多錢?”兒子也過去了,拿在手上一數(shù):“啊!6000元,這不是把我一年寄回的錢,都給還回來了嗎?”
老伴說:“其實,我和你爸現(xiàn)在的日子過得挺好的,不缺錢花。”我說:“這筆錢可是我們給孫子的,必須專款專用,留給我孫子將來上大學(xué)?!?/p>
兒子一家回去之后,一連三個月再沒給我和老伴寄錢來。有天,鄰居二柱正好要去兒子所住的城市打工,我托他捎個條去,問孝敬父母的錢為啥不按月寄了,是家庭出了變故,還是忘了父母養(yǎng)育之恩。這一問還真好使,兒子一下寄來2000元,把三個月所欠的全給補上了。
一晃又到年底了,兒子一家又回來過年,三十兒晚上老伴又給孫子一個大大的紅包,兒子一點錢又是6000元。兒子發(fā)蒙了,張大嘴巴問:“老爸、老媽,這是何苦呢!咱們來回倒騰啥呀?你們?yōu)樯恫话堰@錢用到生活上呀……”看著兒子哭笑不得的樣子,老伴說:“什么叫來回倒騰?這是親情交流。你知道這一倒騰,你爸有多牛嗎?你每次把錢寄回來,你爸都會拿著匯款單向別人炫耀:我這孝順兒子又給我寄錢來了,這輩子真沒白養(yǎng)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