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亞玲
《全日制中學英語教學大綱》指出,高級中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在初中英語教學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在口頭上和書面上初步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側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縱觀歷年來的高考試題,閱讀理解題型分值占總分的30%,篇幅由原來的四篇增至五篇,且短文改錯、完形填空均與學生的理解、推理能力密切相關。從近兩年來,特別是今年的高考試題中可以看出,對閱讀能力的考查逐步從點、面向?qū)θ牡睦斫?、從文中推斷出新結論的方向發(fā)展,這更給教師和學生提出了更高、更難的要求。那么,怎樣抓好英語課堂中的教學,充分利用課堂45分鐘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心理學家格式塔曾說過:“部分相加并不等于整體,整體比部分的總和大,整體優(yōu)先于部分并決定部分的性質(zhì)和意義?!惫P者認為,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特別是對課文的教學,教師應作為整體來教。如果一開始就進行分段教學,容易產(chǎn)生見樹不見林的毛病,學生學完課文后,頭腦中仍只是一些零亂的材料,一盤散沙,這種方法不利于學生掌握課文的中心思想和聽、說、讀、寫能力的綜合訓練。如果先對課文進行整體教學,再分段教學,最后再加以總結,這樣就容易讓學生既見樹木,又見森林。筆者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通過多次實踐,采用如下的教學步驟:
1.在上一篇新的課文之前,在黑板上寫出標題,然后根據(jù)文章的標題,提出一些與之相關的背景知識問題,因為相關的背景知識有助于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在上高二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Canada》一文時,課前就可提出下列問題:
(1)Do you know the name of the capital city of Canada?
(2)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weather?
(3)What is produced in Canada?
(4)Do you think Canada in larger or smaller than China?
讓學生在閱讀課文之前,分小組對以上問題進行討論,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看法,讓大家各抒己見。這種辦法,有助于鼓勵學生,特別是差生面對原文的勇氣,因為他們渴望知道原文中的觀點,借以增強他們閱讀的興趣和信心。
2.讓學生用較快的速度默讀一遍課文,教師可提出一兩個問題,讓學生邊讀邊尋找答案。此時還不能要求學生說出課文梗概,但應要求他們了解文章的大意??梢蕴岢鋈缦聠栴}:
(1)Whats the article talk about?
(2)Can you give another title to this passage?
(3)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教師應要求學生在快速閱讀時,從大處著眼,不糾纏詞、句等枝節(jié),對不認識的生詞、短語,應鼓勵學生根據(jù)上下文去“猜”,不提倡學生一遇生詞就問,就查詞匯表或詞典。
3.讓學生再細讀一遍課文,找出段落的主題句(Topic Sentence)。英文課文的主題句,要么在句首,要么在句尾,有的還夾雜在文中,如Canada一文的第三段,主題句就是第一句,“As in China,the weather is different from area to area.”有些段落主題句不明顯,可酌情讓學生用自己的話簡單地說出大意,如Canada一文的第一段,是“Canada's Size”,第二段是“The population of Canada”。
4.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礎上,教師需要講解課文中尚未教過的生詞和習慣用語。有的可以直接加以解釋,有的可鼓勵學生推斷大意。雖然課文側重培養(yǎng)的是閱讀理解能力,但對課文中重要的語言點或影響學生閱讀的長句、難句教師必須加以解釋。這對學生做單項選擇、完形填空、改錯等基礎題和綜合能力題幫助甚大,這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能,不應忽視。在課文的重點詞匯和句型的講解中,我們也可以采用整體教學的原則,讓學生自覺地去發(fā)現(xiàn)、歸納、總結語言的規(guī)律和特征。因此,教師應多向?qū)W生設計諸如以下的問題:
(1)What does … refer to?
(2)Can you give another word/phrase which is more or less the same?
(3)Is there any difference between … and … ?
(4)What's another way of saying …?
(5)How would you say that in Chinese?
5.教師講解完課文中的重、難點后,再放課文的錄音,讓學生在聽、跟讀中練習朗讀。朗讀應在學生理解課文后進行,否則,朗讀就失去了應有的作用。
6.歸納、總結作者的寫作意圖、思路及中心論點。每教完一篇課文,呈現(xiàn)在學生腦海中的應是理解透徹、優(yōu)美完善的整篇文章。為此,教師可采用以下問題提問:
(l)What does the writer want to tell us?
(2)What condition can we draw?
(3)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text?
(4)What will happen if we dont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talked about in the text?
這些問題可以幫助學生在深層次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判斷能力,這對適應這種推理能力題在高考閱讀理解題型中的比例越來越大的趨勢相當重要。
筆者在教學中采用上述步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一堂課文結束后,基礎中等的學生能用自己的話復述原文,基礎較好的學生在當天差不多就能背誦課文。綜上所述,在高中英語課文的教學中,采取整體教學這一教學方法,既符合語言的實際性原則,又符合交際性原則。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交替對學生進行聽、說、讀的訓練,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聽、說能力,而且使師生間和同學間的思想感情得到了交流,充分體現(xiàn)了學以致用的原則。其重點體現(xiàn)在各種有意義的整體語言活動上,有利于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但這種新教法也并非盡善盡美,還需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改進,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