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的《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有個“完璧歸趙”的故事。長期以來,都被人們當作描寫藺相如大智大勇的優(yōu)秀作品。這固然是不錯的。但是,如果仔細研究一下事件的整個過程,就會發(fā)現(xiàn)許多耐人尋味的東西。
1、曲在趙乎
“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愿以十五城請易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欲與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與,即患秦兵之來?!毕萑攵y境地。此時,宦者令繆賢推薦藺相如出使秦國。趙王召見相如而問計:“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與否?”相如曰:“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鼻赝跽f:“取吾璧,不予吾城,奈何?”藺相如回答:“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p>
“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也就是說,秦國拿城交換趙國的和氏璧,而趙國不答應,趙國就理虧了。這是什么道理呢?這就好比鄰居家有個好東西,你看上了,想方設法要得到它,不惜用欺騙、恐嚇等手段,鄰居不答應,結果鄰居就理虧了。交換是雙方自愿的事,一方提出要交換,而另一方不同意,不同意的一方就理虧了嗎?因此,藺相如這個命題是錯誤的。明朝文學家王世貞說:“且夫秦欲璧,趙弗予璧,兩無所曲直也?!?/p>
實際情況是:如果不把和氏璧送往秦國,就會給秦國制造進攻趙國的借口。如果送去,秦國不給趙國城池,就會使秦國背上言而無信的名聲。
2、藺相如心里懷著必死的信念
那么,趙國該如何應對呢?如果兩國的關系正常,趙國不同意將和氏璧送出,就完全可以派使者講清道理而回絕。如果趙國愿意,也可以以禮物的形式贈送。但是,實際的情形是,不知道秦昭王提出這個問題的用意是什么,趙國先著了急。因為秦強而趙弱,“弱國無外交”。趙王是清楚這一點的:“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在這種情況下,藺相如的出使,可以說是無奈之舉。
藺相如出使秦國,要完成的使命是什么?是保證趙國的尊嚴,消除秦國進攻的借口。至于和氏璧,那只不過是一個道具而已。要完成這個使命,絕非易事。藺相如是抱著必死的信念去的。
剛到秦國,秦王在非正式場合,攜美人侍從接見弱小的趙國這個并不出名的使者。拿到璧后,矢口不談償城的事。故藺相如騙回璧,準備將自己的頭和璧一同撞碎在柱子上。“秦王恐其破璧(主要是有其他擔心),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第一個回合。藺相如勝了。但秦王在第一個回合似乎失敗的時候,又設下騙局,表面上給了城,其實給不給,很難說。
藺相如識破了這一點,設下緩兵之計,要求秦王“齋戒五日,設九賓于廷”,他才能夠獻上璧。等到五日后,藺相如更是下定了必死的決心。第一,他將璧偷偷送回了趙國,沒有堅守信用,將秦王欺騙了。第二,在秦廷狡辯,甚至攻擊秦王二十余君:“秦自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并說:“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
面對強秦的要求,弱小的趙國陷入了兩難,再沒有好的辦法。失去和氏璧事小,失去趙國的尊嚴事大,在強秦面前露出趙國的怯懦,那可就危險了。趙國不強大,要與秦國抗衡,憑借的只有人才。藺相如在之后曾親口說:“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自己和廉頗)在也?!比绻谶@次外交交鋒中表現(xiàn)出“趙國無人”,那么,強秦的兵就會很快壓過來。因此,擺在藺相如面前的路只有一條:寧可犧牲自己,也要在這次外交斗爭中取勝。
3、秦昭王是理智的
(1)在“完璧歸趙”的整個過程中,秦昭王表現(xiàn)出了出奇的冷靜和非凡的智謀。
秦昭王為什么要“以十五城請易璧”?是他真的看上和氏璧了嗎?也許是吧。但是問題不僅僅如此。秦昭王設下這個局子,一開始就是想試探趙國的實力。得到和氏璧,只是“副產品”罷了。請想一想,十五座城池換一個和氏璧,這是把國家的主權領土當兒戲。作為一個國王,一個強大國家的國王,不會愚蠢到國土人民與寶玉誰輕誰重都分不清吧。并且,秦昭王真正要想單純地得到和氏璧,辦法多的是,軟的、硬的,直接的、間接的都可以。秦昭王卻提出這樣一個誘人的條件。顯然,這是他出給趙王的一道難解的政治題,是想挑起一件外交事件,通過這一事件搞一次“火力偵查”。
(2)秦王坐章臺見趙使,也是耐人尋味的。不但將會見地點設在偏殿,在會見外國使節(jié)的時候,也表現(xiàn)出了很大的“休閑性”。當藺相如將璧“奏”秦王時,“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這與當時求璧的態(tài)度判若兩人。當時秦昭王派了專門的使者,下了“國書”,“愿以十五城請易璧”。一個“愿”,一個“請”,態(tài)度是多么的謙卑!今天人家派專人將璧送來,卻坐在偏殿,與美人及左右把玩。這顯然是秦昭王精心設計的情節(jié)。一個國王導演并參演了多少次外事活動,在戰(zhàn)國紛爭的背景下,大概不會這樣草率吧。這樣做,不能不說是秦王的一種策略。目的還是試探:我倒要看看趙國是如何應對這個挑戰(zhàn)的!
(3)殺相如取和氏璧易如囊中取物,但是秦昭王沒有去做。當藺相如拿著和氏璧來到秦國的時候,秦國就可以對它隨心所欲了。藺相如上殿前可以強奪,也可以巧拿。在殿上拿出地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的時候可以奪。當相如住在廣成傳舍的時候可以奪。秦王不但沒有殺人奪貨,而且馬虎到居然沒有派人到廣成傳舍監(jiān)視趙人,以至于讓他們“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于趙”。那樣急迫地想得到和氏璧,此時卻又那樣馬虎,并且是那樣的“聽話”,藺相如讓齋戒就齋戒,藺相如讓設九賓之禮于朝廷便設九賓之禮于朝廷。“聽話”的背后如果是急于獲得和氏璧,又為什么輕而易舉地讓藺相如將璧送歸趙國?當藺相如大耍無賴時,“秦王與群臣相對而嘻”。這個“嘻”是真嘻呢,還是在演戲?為什么此時不將藺相如殺了呢?
(4)秦王始終不溫不火。藺相如作為弱國的使者而在強國的朝廷上“膽大妄為”,有些舉動語言已經超越了一定的度,但是秦王始終不溫不火,這是為什么呢?
第一次,藺相如賺到和氏璧后,憑借柱子,以自殺碎玉相要挾,說出“秦貪”,“以戲弄臣”等過頭話,秦王當然不會“人玉兩空”。于是“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如果說情急之下表面服軟,為什么不在“召有司案圖”時拿下藺相如?第二次,藺相如在秦廷大罵秦自穆公以來二十余君,此時,“左右欲引相如去”,卻被秦王阻止了。
為什么秦王這么理智?因為不愿意“絕秦趙之歡”。就是說,他把秦趙之間的外交關系看作第一位,至于和氏璧,則是其次。為什么要把外交關系看作第一位?是因為還沒有到有足夠把握滅掉趙國的時候。
這次事件,結果是雙贏:趙國保住了尊嚴,消弱了秦國進攻趙國的決心。秦國探明了趙國的虛實,搞清了趙國對秦國的態(tài)度,使秦趙之間的關系在新的基礎上達到了新的平衡。
鄭寶生,甘肅省敦煌三中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