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樵一
每年夏季是臺灣的出版社推出重點新書的旺季。今年我在當時即將出版的書單目錄里,發(fā)現了兩本有趣的書。這兩本書的作者,都是臺灣博客圈相當火的天王天后級博主,他們均以幽默搞笑見長,各自擁有不少粉絲。他們的圖書出版后,比起其他書籍,銷售量還算不錯,但是,同其他博主(例如彎彎、史丹利)出書的暢銷盛況相比相差甚遠。于是我開始懷疑:難道,博客出書只是一時的流行?從這兩位天后級博主首度推出紙本新書的銷售業(yè)績不如預期來看,讀者們似乎越來越不愿意掏錢購買博客上就能免費閱讀的作品?就算是博客界的天王天后們出書,也不能保證大賣!
為了證實我的觀察,我又繼續(xù)在圖書市場上尋找最近的博客出版品,結果發(fā)現,某一天后級的博主在更換出版類型之后所推出的新書,銷售業(yè)績似乎也不如以前亮麗。
天后級的博客出版品銷售如此,更別說其他無名博主所出的書了,他們的作品大都同一般書籍一樣,迅速上架后又迅速下架。
難道,博客出書真的只是一時流行?
我個人認為,博客出書其實仍然大有所為。只是無法像過去那么容易。只把博客上的文章搜集起來,編輯成冊的做法,已經無法引發(fā)廣大讀者的青睞。特別是數字閱讀日趨成熟,年輕一代的讀者,越來越習慣免費的數字閱讀,且懂得精打細算。如果網絡上能夠免費看到,又無需特別珍藏的只會是“看看就好,不愿花錢購買”的心態(tài)越來越普遍。除非,同網絡上提供免費閱讀的版本有所差異。當然,最好是沒有發(fā)表過的,博客讀者或粉絲們可能會對全新作品感興趣的。如果是網絡上已經刊登過,但在圖書編輯制作過程中,編輯花費了大量的心血,把書籍做成具備典藏價值的珍藏品,亦或加入作者最新修訂或更新信息,以及部分未發(fā)表過的篇幅,還是有可能吸引部分讀者購買的。
其實,博客文章集結出版的紙本書能不能有好的銷售業(yè)績,同文章主題、性質、分量、目標讀者有著很大的關系。比如大陸很火且火到臺灣來的《人體使用手冊》叢書,網絡上都能找到免費的電子版,但因為此書趨近百科性質,主題性強,內容厚重,紙質書出版后還是熱銷數十萬冊。另外,健康書的讀者年齡層較高,他們大都還是習慣閱讀紙本書。而且,健康書的暢銷有一個非常特別的傳播管道,那就是讀者讀過之后還會向親戚朋友推薦或作為禮物贈送。
反觀今年夏天在臺灣推出的那兩本新書,作者的搞笑功力的確一流,作品也有一定的水平,但這類文章,屬于一次性的閱讀,讀完笑過之后也就過了,屬于消費性文字,主題性比較弱,并沒有什么珍藏價值,出版成書,雖能有銷量但是否能大賣卻頗有風險。這如同時事評論、書評、藝文信息、名人專訪類的作品,多半伴隨著特定的事件產生,當時閱讀的人比較多,但也大多視為消費性文字,讀完就算了,也很少期望能夠大賣。
如今,網絡發(fā)達,人人都能開設博客,都能寫出點文字,吸引志同道合者閱讀并給予好評。只要愿意,也幾乎都能出版。只是,出版之后是否能夠暢銷,評判的要素恐怕不只是博主是否有人氣那么簡單。
博客文章和紙質圖書最大的差異,在于博客文章能夠單獨成篇的被廣泛瀏覽、推薦、取得高人氣。但是,出版成書后,能否熱銷,還是得看該書所具備的主題是否夠專精、有系統、有架構,讀完后能否給人一個新穎、完整而清晰的見解,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讀者不但當時閱讀覺得享受有收獲,而且過后也能學習、使用。
評判一個博客的文章是否值得出版,恐怕還是應該回到編輯一本圖書的初衷,也就是檢視這些文章是否具有出版價值,免費閱讀和掏錢買書之間,其實存在著一道必須被跨越的高墻,而跨越這道高墻的絕不只是博客的人氣與流量。編輯們不要被博客的高流量與高人氣所蒙蔽了,那些頂多只是一個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