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莉 韓久全
摘要:與其他文人的消極避世相反,厄普代克認為,政治事件往往與普通勞動者利益息息相關。正是因為政治滲透于每個角落、影響著每一個人,一個作家的職責就是將這個由自由與平等主宰、充滿了了驚奇與矛盾的世界如實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
導言
厄普代克的創(chuàng)作思想無一例外是當時內在與外在政治意識、社會意識和文化意識相互作用的產(chǎn)物。二十世紀中葉的美國人, 在經(jīng)歷了進化論、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實用主義、兩次世界大戰(zhàn)、朝鮮戰(zhàn)爭、冷戰(zhàn)、存在主義、性解放運動、女權運動和消費主義等思潮和事件之后, 心理及觀念已發(fā)生了潛移默化的變化(蔣道超,2007)。作為這些變化的觀察者、審視者、思考者或親歷者,厄普代克不僅以第三人的視角在《兔子歸來》、《政變》、《兔子安息》等文學作品中隱約地表述他的政治思想,而且還直接以主人公的身份就美國的政治理念、社會現(xiàn)實、國內外政策的敏感問題著書立說、宣政布道。本文主要從后一角度對厄普代克的明確的政治觀進行簡要綜述。
1 自由與平等
厄普代克(1999)認為,一方面,自由、平等是美國政治制度中最重要的理念。它們就像天空中飛翔的一雙荊棘鳥,給美國人民帶來希望與啟迪,是美國革命精神的核心,是他國效仿的樣板。另一方面,雖然《獨立宣言》早就宣稱眾生平等、自由是人們不可剝奪的權利,但它們在法律時間和社會實踐上模糊不清、問題重重。厄普代克認為,平等是一個現(xiàn)實概念,而自由則更為主觀、甚至具有形而上的特征;前者可摸可見,后者則難以界定、把握。
首先,平等是一種心態(tài),堅持平等并不否定社會階層的存在。一個人并不能以自己的平庸與拙劣而否定他人成為網(wǎng)球高手、樂壇巨星。其次,平等是一種意識,人生應是一場公平的擲骰子游戲;對之,人人都有權利與機會。在平等的王國里,沒有王公與貴族。再次,平等屬于私人而不屬于公眾。個體的強烈平等意識勢必引起群體間的權利沖突:一個丈夫的隱私權很可能與妻子的知情權相抵觸;作家的言論自由權很可能與公眾的道德意識相矛盾;一個人的成功與他人的成功相背離。
其實,美國從未實現(xiàn)過真正意義的平等。從美國獨立到20世紀一大段時間里,所謂的平等實質上只屬于擁有財產(chǎn)的白人。美國內戰(zhàn)之前,法律明確規(guī)定投票者應首先納稅。因此,那些無產(chǎn)者、婦女、印第安人、非裔黑人均與投票無緣。更有諷刺意味的是,即使憲法賦予了自由黑人投票權,他們也不敢輕易行使這一權利,因為投票時生命會受到嚴重威脅。財產(chǎn)歧視、性別歧視、種族歧視雖然在后來的憲法修正案中被逐一否定,但上述規(guī)模性社會現(xiàn)象一直持續(xù)到上世紀60年代。
真實的平等造就了美國人的雄心和野心、貪婪與冷酷;虛偽的平等導致了族群的對立與紛爭。正是這些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推動著這一隨時即將爆炸的民主引擎不停的旋轉。
美國傳統(tǒng)觀念中的第二只荊棘鳥就是自由。歷史上,無數(shù)政治家曾把美國贊美為“自由之鄉(xiāng)”; 無數(shù)革命先烈抱著“不自由,毋寧死”的堅定信念拋頭顱、灑熱血,換來了后人的自由、平等、國家主權。然而,世界上并不存在絕對的自由。我們無法擺脫身體的基本需求、無法擺脫本能與情感的沖動、無法擺脫從生到死的生命運動軌道。自由只是暫時的體驗、是向烏有之鄉(xiāng)的狂奔。過度的自由意味著無序與混亂?!拔矣X得我們在這個國家行使自由非常尷尬。給人自由,他們就可以不修邊幅、聽些令人作嘔的音樂、制造噪音;他們可以每戶擁有兩輛甚至更多的汽車,破壞風景,踐踏自然。的確,自由有不利的一面?!保ɡ_茨)過大的貧富差距是平等與自由的死敵。當巨大的財富日益集中于少數(shù)人手中,他們就會利用手中的財富尋找政治代理人,建立起龐大的安全利益網(wǎng)絡。因此,如果沒有合理的財富再分配,憲法將無法保證普通百姓的自由與平等。
一個人有成功的自由,也有失敗的自由。
自由是一種選擇,而選擇意味著負擔與責任。
自由依賴于平等。世上可以存在沒有自由的平等,但不可能存在沒有平等的自由。
這一對荊棘鳥象征著美國人的精神幸福和物質幸福,既關系到現(xiàn)在,又關系到未來。
2有限國際干預
很多人認為厄普代克是當時少數(shù)幾位支持越南戰(zhàn)爭的作家,政治理念上屬于鷹牌。其理由是厄普代克借《兔子歸來》的哈利發(fā)出這樣的聲音:
美國的行為不能簡單地用‘權力非‘權力來說明,美國的行為如同夢幻一般,就像是上帝的臉。美國在哪里,哪里就有自由,哪里沒有美國,瘋狂就會帶著鐵鏈統(tǒng)治一切,黑暗就會絞殺成千上萬的人。在堅持戰(zhàn)斗的轟炸機下面,天堂是可能的。
針對旁人的誤解,厄普代克在1967年9月專門給《紐約時報》寫了一份聲明,其觀點主要分為三點:
1)《紐約時報》的相關欄目將他列為唯一 一位堅定支持美國發(fā)動越南戰(zhàn)爭的作家。對此,厄普代克對某些媒體的斷章取義表示強烈不滿。
2)重申自己在一份問卷調查中的原有立場:“我支持美國干預越南的前提是:這種干預能夠給越南人民造福,特別是能夠讓南越尋找到一個適合于他們自己的政治前途?!比欢^去一年的事實讓我們有理由懷疑美國是否做到了這些,對越南的大規(guī)模入侵和對北越的狂轟濫炸不僅毫無裨益、而且慘無人道。
事實上,隨著美國在越南戰(zhàn)場上付出代價的加劇,1967年,積怨已久的民眾終于在紐約爆發(fā)了30萬人參加了反戰(zhàn)大游行。次年10月,隨著越南發(fā)動的全面反擊勝利,美國政府下令停戰(zhàn)。
3)這種有損雙方的高壓與恐怖應該盡早結束,因為它已經(jīng)嚴重欺騙了百姓對政府的信任。
3政治義務與作家義務
長久以來,西方世界蔑視政治的作家大有人在。在歐洲,很多人都認為作家參與競選是浪費才華。在美國,許多作家為了遠離政治,早期的美國作家都是搬到農(nóng)村去住。只有愛默生積極地參與廢奴運動。從總體上講,厄普代克雖然對政治不太關心,卻多次參加投票。他是想通過小說來向人民講述真理的方式,而不是以政治家的方式為社會服務。他認為,作家成為公共人物容易講外行話。就他的政治立場而言,按照歐洲的標準算不上極左派。但是,按照美國的標準,他已經(jīng)夠格了。每次大選,他都投民主黨總統(tǒng)候選人的票,因為美國需要的是一個視野更廣、充滿人文關懷的新一屆政府。但厄普代克并不激進,因為他反對一切期盼民主黨候選人當選為總統(tǒng)之后美國就會發(fā)生巨變的幻想。(Plath,1994)
然而,厄普代克并不是一個憤世嫉俗的精英派作家,他從不傲視一切,其中包括總統(tǒng)和政客。他認為,政治事件往往與普通勞動者利益息息相關。這就是厄普代克關注政治的根本原因。正是因為政治滲透于每個角落、影響著每一個人,一個作家的職責就是將這個充滿了驚奇與矛盾的世界如實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這種義務觀念深深地影響了他的愛國情懷。
4愛國主義
厄普代克反對將藝術政治化,反對某些作家對美國的極端批判或盲目頌揚。他的愛國主義不是非理性的激情澎湃,而是對其祖國現(xiàn)狀和未來的深深憂慮,一種浸潤著宗教、文化、藝術、心理的“先天下之憂”。(拉達茨)
拉達茨: 您曾經(jīng)寫過一句話,上帝再不向著美國了。在您作品中,美國的形象是失敗的、失去上帝恩寵的。
厄普代克: 您說得很對,在所有的美國作家中,也許我算得上因自己是一名美國人而感到最幸福的人。我認為自己是一個很愛國的人。然而在我的作品中,美國一貫是以不在狀態(tài)的國家形象出現(xiàn),它毀于太多的汽車、過度的發(fā)展、人口的膨脹。我感覺到人們怎樣將美國搞臭,然后又把臭氣擴散到世界其它角落。
在自由與平等、權力/利與義務、信仰與行動之間尋找一種最佳平衡——這就是厄普代克的政治情懷。
藝術地、審美地展開自由與平等的雙翅,為自己,也為他人。
參考文獻:
[1]Plath, J.1994, Conversations with John Updike.Jacks-
on: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247.
[2]Updike, J.1967.Writer's Opinions on Vietnam. The Ti-
mes of Sept. 18.
[3]Updike,J.1999,F(xiàn)reedom and Equality:Two American
Bluebirds, More Matters:Essays and Criticism. New York: Alfred A. Knoff:1-16.
[4]蔣道超,2007,從小說創(chuàng)作看美國性倫理與政治意識間互動的演變,深圳大學學報(人社版) 第24 卷第1 期。
[5]拉達茨,藝術的真諦存在于她永恒的痛,施顯松譯,http://tieba.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