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潤桃
摘要:族稱是一個民族的標志和符號。它濃縮著一個民族的衣食住行等生產生活方式,傳達著一個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心理、品格、氣質特點和精神信仰。古漢語的民族族稱紛繁而復雜,既有自稱,也有他稱,同族異名現(xiàn)象非常普遍。古漢語民族族稱的命名方式有一定的內在規(guī)律性,原居住地、生產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圖騰崇拜等成為命名的理據。民族族稱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不僅反映著一個民族的自我認同與民族意識,而且濃縮著該民族的歷史和社會文化生活。
關鍵詞:民族;族稱;命名;文化
中圖分類號:H10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751(2009)02-0242-03
族稱是一個民族的標志和符號。它濃縮著一個民族的衣食住行等生產生活方式,傳達著一個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心理、品格、氣質特點和精神信仰。一個民族的族稱是怎樣產生的?它的命名有沒有一定的內在規(guī)律性呢?
一、古漢語民族族稱的命名理據
(一)以居住地為族稱
以原居地來為民族命名的情況在古代非常普遍,它反映了在民族形成過程中血緣關系的沒落和地緣關系的建立。原始社會末期,以血緣為紐帶的氏族、部落聯(lián)盟逐步解體,而代之以地緣為基礎的村落和更大范圍的人們共同體——民族。建立在地緣基礎之上的民族在命名時,便大多采用了以原居地為族稱的命名方式。
烏桓、鮮卑、突厥、侗族、門巴族等均為以地域命名的族稱。烏桓,又稱烏丸、古丸、烏延等,是東胡系統(tǒng)的民族之一?!逗鬂h書·烏桓傳》記載:“烏桓者,本東胡也。漢初,匈奴冒頓滅其國,余類保烏桓山,因以為號焉?!薄逗鬂h書·鮮卑傳》記載:“鮮卑者,亦東胡之支也,別依鮮卑山,故因號焉。”突厥族是古代居住于匈奴之北的丁零的一支,公元6世紀初游牧于金山(今阿爾泰山)一帶。金山形似兜鏊,而突厥語中稱兜鍪為突厥,因以山形為族名。侗族的先民被稱為峒人,其名稱的由來,“可能與其居住地被稱為‘溪峒有關。‘溪峒并非有水源的山洞,而是指四周環(huán)山的平壩,該平壩中溪流縱橫”。門巴是藏人對門巴族的稱呼,門是藏語門隅的簡稱,門隅是指雅魯藏布江下游的平原地區(qū),巴是藏語人的意思,意為“居住在門隅地區(qū)的人”。魏晉南北朝時期,在南方廣闊的區(qū)域內居住著眾多的少數(shù)民族,當時統(tǒng)稱為蠻或諸蠻。如峽中蠻是對川、鄂間沿長江三峽居住的少數(shù)民族的稱謂,沮漳蠻是對居住于沮水、漳水流域的少數(shù)民族的稱謂,西沮蠻則是居住在沮水以西的少數(shù)民族。
(二)以生產生活方式為族稱
特定的經濟結構和生產方式不僅會成為一個民族的社會生活,還會成為這個民族的外在特征,從而轉化為這個民族的族稱。民族之間的生產生活方式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漢族以農業(yè)經濟為主,有著先進的生產技術;而周邊的少數(shù)民族或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或處于“不火食”、“不粒食”的原始生活形態(tài)。這些都成為了民族命名的理據。
例如,敕勒族的族稱有很多,北朝的漢人和漢化的鮮卑人稱之為高車。據《魏書·高車傳》記載,敕勒族人常乘高車,其“車輪高大,輻數(shù)至多”,過著“乘高車,逐水草”的游牧生活,故名之。僚人的祖先駱越又稱雒越,是因為其墾種駱田(雒田)而得名的?!端涀ⅰ肪砣摺叭~榆河”下引《交州外域記》稱:“交恥昔未有郡縣之時,土地有雒田,其田從潮水上下,民墾食其田,因名為雒民?!碑屪宓摹爱尅笔堑陡鸱N之意。“畬”演化為族稱,始于南宋時期。劉克莊《漳州諭畬》稱:“民不悅(役),畬田不稅,其由來久矣?!笨芍屆裰Q是由于其到處開荒種畬田的游耕經濟生活特點而被命名的。因此,《龍泉縣志》說:“(民)以畬名,其善田者也?!崩镒迨且粋€以獵虎為生的民族。拉祜語中稱虎為“拉”,“祜”是用火烤食并發(fā)出香味,拉祜即用火烤食虎肉的意思。
(三)以風俗習慣為族稱
不同民族在服飾、生活等風俗習慣上具有不同的特點,這也是當時區(qū)分民族的一個重要標志,有些民族的族稱就是以服飾等風俗習慣來命名的。
夷是古代中原地區(qū)華夏族對四方少數(shù)民族的統(tǒng)稱,但他們是許多類不同的民族,又因其服飾特點而各有別名。居于東方的白夷、赤夷是因其服裝色彩的不同而命名的。居于北方的皮服島夷,則是因為居住在冀州東北部靠海的地方,因天氣嚴寒多穿皮衣而得名。居于揚州的卉服島夷是以穿著用草或麻等纖維織成的衣物而得名,那里不穿衣服或少穿衣服的民族則被稱為裸民。《呂氏春秋·求人》:“(禹)南至交恥……羽人、裸民之處,不死之鄉(xiāng)?!备哒T注:“裸民,不衣不裳也?!薄墩摵狻摗罚骸坝頃r,吳為裸國,斷發(fā)文身。”由此可知,其應屬于吳越系統(tǒng)的居民,即古越族的一部分?;Z族是云南西雙版納基諾山區(qū)的古老居民,自稱基諾,是以居住地命名的。漢文史籍中則稱其為三撮毛,是以其發(fā)式特征命名的,因為基諾男子常留三撮發(fā)以表示懷念父母、祖先之意。今天,基諾族男子頭頂仍留三撮頭發(fā),可見其即史料中描繪的三撮毛。傣族的先民被稱為金齒蠻、金齒夷、金齒人,是因為他們以金飾齒的風俗而來的。傣族的先民因其各個支系風俗習慣各異,又細分為很多不同的支系。除了金齒蠻之外,還有以漆涂其齒的黑齒蠻,以銀鏤片裹其齒的銀齒蠻,于踝上排下周匝刻其膚為裝飾的繡腳蠻等。
(四)以圖騰崇拜為族稱
圖騰崇拜是許多原始民族的宗教信仰形式?!皥D騰使人類各種社會群體能夠相互區(qū)分,不至于相互混淆,在原始社會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人類社會最早崇拜的圖騰是動物,人們以某種動物作為群體的標志和象征,相信這些動物會保佑他們。久而久之,這些圖騰就成為氏族之間相互區(qū)別的標志,成為氏族的族名。
古代一些民族往往以羊、虎、鳥等作為圖騰,在族稱上鮮明地體現(xiàn)了這種特征。“西北的羌族,在原始社會里是以羊為圖騰,其族名之羌,與族姓之姜,皆源于羊圖騰?!痹跉v史發(fā)展過程中,羌人一部分與漢族同化,另一部分則發(fā)展為后來藏緬語族的其他民族,其中就有今之羌族。劉毓慶認為。羌族自稱“爾瑪”、“爾麥”、“日瑪”、“日麥”,這些詞的發(fā)音都近似于羊的叫聲,他們仍以羊為自己的保護神。如今的羌族人在舉行祭山大典時,要由巫師分別在每個人身上系上羊毛線。這都說明羌族人至今還保留著遠古的圖騰崇拜意識,它為我們確定羊圖騰與羌人的關系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也有一些民族以虎為崇拜的圖騰。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崇拜白虎的民族。古代土家人稱白虎為巴,因此,從漢代到明朝,不少史書稱土家族為巴人、巴蠻,或直呼其為白虎夷。彝族也保留著虎崇拜的遺跡。分布于云南哀牢山一帶的彝族自稱“羅羅”,意思是虎族。其男人自稱“羅羅頗”或“羅頗”,意為公虎;女人自稱“羅羅摩”或“羅摩”,意為母虎。他們居住的哀牢山,又作艾樂山,彝語為大虎山。流經彝族居住地的瀾滄江,彝語意為虎跌江。
古代有些民族以鳥為崇拜的圖騰。據《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自稱少眸之后的郯子說:“我高祖少睥摯之立也,風
鳥適至,故紀于鳥,為鳥師而鳥名。鳳鳥氏,歷正也。玄鳥氏,司分者也。伯趙氏,司至者也。青鳥氏,司啟者也。丹鳥氏,司閉者也。祝鳩氏,司徒也。鴡鳩氏,司馬也。鳲鳩氏,司空也。爽鳩氏,司寇也。鶻鳩氏,司事也。五鳩,鳩民者也。五雉,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為九農正,扈民無淫者也?!边@大概都是以鳥命名的一些氏族的名稱,表明這些氏族對鳥的圖騰崇拜。以鳥為圖騰的傳說,在我國古代東夷民族集團是比較普遍的。如黃夷,系東夷民族鳥夷的一支,以黃鳥為圖騰,因以名之。后來,隨著黃夷的強大,被九夷尊為部落聯(lián)盟首領,其地位發(fā)生變化,也導致圖騰崇拜的轉變,由小黃鳥崇拜而轉為崇拜鳥中之王鳳凰了。
除此之外,有些民族還以朝代命名,如漢族得名于漢王朝的建立,夏族之稱源于我國第一個奴隸制政權夏代。也有一些民族族稱是以該族部落首領的名字命名的,如白鳥庫吉認為,烏桓乃蒙古語ukhangan(意為聰明)的譯音,本為部落酋長的名字,其后才引申為部落之名的。馮家升認為,契丹這一族稱也是出于宇文氏酋長名字之演變,約在西晉末東晉初年,才轉為族稱,意為鑌鐵。還有一些民族以賦稅、徭役特征為族稱。如寅人主要分布于以今四川渠縣為中心的渠江與嘉陵江流域一帶,其得名是因為他們向統(tǒng)治者交納的賦稅稱為寅。莫徭蠻是今瑤族先人的一支,是居住在湘江一帶的蠻人。據《隋書·地理志》記載:“長沙郡又雜有夷,名日莫徭,自云其先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為名?!?/p>
二、古漢語民族族稱的文化解析
(一)自稱和他稱所反映的民族認同和評價
古漢語民族族稱有自稱和他稱之分。自稱是一個民族對自我的評價和認同,反映著該民族的經濟文化生活和精神信仰,因此,自稱多為美稱。遠古時期,居住在中原地區(qū)的民族自稱華或夏?!渡袝肪硎目装矅⒃疲骸懊岱烧氯杖A,大國日夏?!笨追f達疏曰:“冕服采章對被發(fā)左衽,則為有光華也?!夺屧b》云:‘夏,大也。故大國日夏。華夏,謂中國也。”由此可知,華是由于夏族的服飾特點和文化特征而命名的,夏的族稱則是源自夏朝,因為“夏朝是我國領域內從部落狀態(tài)發(fā)展出來的第一個國家形態(tài),是當時最先進的部分,是最強大的部分,在當時眾多的國家和部落中,夏是最大的了?!币虼耍牟粌H具有大國的意義,而且具有中心的意義。納西為其族自稱。納為黑義,黑的引申義又有偉大、善良、神異之義;西為人,其引申義為族、民族。納西族以黑自稱,實際也就是以大族、善族、神族自稱?!叭崛弧币彩亲苑Q,據《魏書,蠕蠕傳》記載,柔然始祖“木骨間死,子鹿車會雄健,始有部眾,自號柔然”。白鳥庫吉認為,其族稱的含義是聰明、賢明之意;藤田豐八認為是禮儀、法則之意。
他稱是一個民族對其他民族的稱謂,反映了該民族對其他民族的認知和評價。他稱既有美稱,也有惡稱。古代漢族對其他少數(shù)民族的稱謂多為蔑稱和惡稱?!抖Y記。王制》記載:“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東方日夷,被發(fā)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日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日戎,被發(fā)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日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國夷蠻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備器。五方之民,語言不通,嗜欲不同。”這里還多是客觀地描述各民族的服飾、飲食等風俗習慣的不同,無主觀的褒貶評價?!墩f文》:“蠻,南蠻,蛇種?!薄暗?,赤狄,本犬種。狄之為言淫辟也?!薄讹L俗通》:“君臣同川而浴,極為簡便,蠻者慢也?!薄皵胤⑸坏闷渲?,戎者兇也。”這些記載都反映了漢族對異族風俗習慣的不認同和歧視。古籍中還經??梢钥吹桨讶值冶茸霾蚶堑挠涊d,如《國語‘周語中》周大夫富辰云:“狄,豺狼之德也?!薄蹲髠鳌は骞辍返目追f達疏引晉大夫魏絳曰:“戎,禽獸也。”統(tǒng)治者在書寫少數(shù)民族族稱時,往往加犬旁或蟲旁,如狄、蠻,清代稱瑤族為“猺”,苗在宋元漢人的記載中常寫作“貓”,《魏書·蠕蠕傳》記載,北魏稱柔然為“蠕蠕”,是當時鮮卑人“以其無知,狀類于蟲,故改其號為蠕蠕”。這些稱謂和解釋帶有鮮明的貶義,反映了統(tǒng)治者和作為統(tǒng)治民族的華夏族對他們不平等的歧視觀念。
費孝通曾說過:“民族族稱的規(guī)律是從他稱轉為自稱。生活在一個共同社區(qū)之內的人,如果不和外界接觸就不會自覺地認同。民族是一個具有共同生活方式的人們共同體,必須和非我族類的外人接觸才發(fā)生民族的認同,也就是所謂的民族意識,所以有一個自在到自賞的過程。”他稱能使被稱民族產生民族認同感、一體感,產生民族意識。他稱要轉變?yōu)樽苑Q,一方面必須尊重被稱民族的風俗習慣、文化傳統(tǒng),另一方面必須突出被稱民族的主體文化和民族特質。吐蕃是清代以前漢族對藏族的他稱,后來也成為其自稱。如“吐”是大的意思,而“蕃”代表的是藏族原始巫教的名稱,是藏族先民共同的民族文化表現(xiàn),是其民族特質的象征,故才以“吐蕃”為藏族的標志而稱呼之,成為他稱的緣由。后因“吐蕃”符合藏族先民的民族意識、文化傳統(tǒng)而轉為自稱。
(二)同族異稱所反映的文化內涵
有的民族還有很多別稱或他稱。同族異稱反映了命名角度和命名方式的不同,有的是因生活習俗、體飾、衣飾等特征命名,有的是因分布區(qū)域而命名,也有的是以經濟生活方式而命名的,這些不同的稱謂,反映的是一個民族的社會文化生活。是其形成和發(fā)展的縮影。如瑤族因其不同支系的特征不同,有許多異稱。以服飾顏色特征而得名的有紅瑤、白褲瑤、花褲瑤、長褲瑤等;以頭飾特點得名的有三板瑤、尖頭瑤、長發(fā)瑤、背發(fā)瑤等;以胸飾特征得名的有錢幣瑤、錢瑤;以居住地域的不同而得名的有八排瑤、千家峒瑤、廣西瑤、廣東瑤等;還有反映游牧、農耕等不同的生產生活方式的開山瑤、茶山瑤等。這些族稱勾勒出了瑤族的社會文化生活,反映了瑤族社會歷史發(fā)展的粗略輪廓。
民族族稱是一個民族的標志和象征,也濃縮著一個民族的歷史和社會文化生活。族稱既反映了一個民族的自我認同和民族意識,也反映了不同民族之間由互相排斥到互相吸收以及由此產生的民族團結和民族融合。我們談到的許多民族今天已經不復存在了,其族稱也成為了歷史詞,但它所凝結的歷史文化信息將永存史冊,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責任編輯:綠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