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方平
多少年來,令語文界最為頭痛的問題莫過于語文教學效率不高這一頑癥了。而在語文教學中,對老師而言,最難教的是作文;對學生來講,最難學的也是作文。因此,作為語文老師很有必要一起來探究其中的原因,對癥下藥,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
一、 觀察生活,力求寫實
不少學生作文脫離實際,生編硬套,字數(shù)不夠廢話湊,像擠牙膏似的想一句寫一句。如何改變這種現(xiàn)象呢?我們先來看《海濱仲夏夜》一段中的描寫:“夕陽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還燃燒著一片橘紅色的晚霞。大海也被這霞光染成了紅色……”這段文字作者抓住了海濱夏夜的特色,用“橘紅色”來形容晚霞,用“染成了紅色”寫海水的色彩,用“燃燒”一詞生動地描繪了晚霞的情態(tài)。為什么作者能把海濱夏夜的景寫得如此逼真形象呢?是因為作者以生活為寫作素材,通過細致入微的觀察、感受和思考,才把這一景色寫活了。在作文教學中,我們應鼓勵學生全景式地觀察生活,用自己的眼去看,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動心靈的事例,抒真情實感。“必須尋到源泉頭,方有清甘的水喝。”這“源泉頭”就是我們的五彩繽紛的生活。
二、 積累材料,遷移運用
不少學生在“題海戰(zhàn)術(shù)”中苦苦奮斗以提高分數(shù),“重理輕文”的現(xiàn)象較為嚴重,以致有些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理科書”,平時很少進行課外閱讀,寫作時缺少材料,對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學生作文有話可說,有物可寫,必須注意積累寫作材料,提倡多閱讀文章。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薄捌迫f卷”是說書讀得要多,書讀得多,知識才厚實,才能博古通今,寫起文章來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但僅僅靠多讀是不夠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說:“學以為耕,文以為獲”。這是說閱讀是寫作的先導,沒有讀的“耕耘”,就沒有寫的“收獲”。因此強調(diào)學生熟讀精思,融會貫通,讓所學知識成為寫作的“源頭活水”,學會遷移,并運用到作文中去。
三、 提倡模仿,培養(yǎng)文風
模仿是人類學習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點在于針對性強,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又收到了明顯的效果。對于初學寫作的學生來講,我們應積極提倡模仿和借鑒范文,培養(yǎng)好文風。即使剛模仿時比較機械,也應加以肯定。吳增祺說:“文章之體,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則仿而為之,雖通人不以為病。”歷史上許多文學家也曾模仿古人寫作,成為一代風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是從庾信的“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化來的。模仿是創(chuàng)新的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開始求“與古人合”,其后必須“與古人離”,所以我們必須強調(diào)模仿時還要加以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好文風。
四、 以說促寫,下筆成文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時可以看到:有些學生說話滔滔不絕,口若懸河,而作文時卻絞盡腦汁,無從下筆。原因何在?因為“說”在實際生活中實踐較多,而“寫”卻較少,沒有實踐,怎能靈活運用呢?因此在寫作訓練時,可以強調(diào)學生先說后寫,即在作文時,讓學生構(gòu)思后,把要寫的內(nèi)容先說出來再寫,并引導學生把“說”和“寫”聯(lián)系起來。這樣說說寫寫,不僅提高了口語表達能力,也使學生寫作能做到中心明確,條理清楚。
五、 多寫片段,多記日記
一般地說,學生課外時間有限,過分要求寫整篇文章,會讓他們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中學生平時可以多練筆,記日記。茅盾說:“應當時時刻刻身邊有一枝鉛筆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見所聞所為所感隨時記下來……”倘若我們中學生平時能如此去做,平時多記日記,多寫片段,讓自己的感情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不僅可以得到一種精神享受和樂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寫作水平。寫作內(nèi)容,大至對時政國事的評議,小至遣詞造句的練習,不一而足。學生經(jīng)過了一段時間的練習,素材也就豐富了,寫作時就能靈活運用。
六、 鼓勵創(chuàng)作,推薦發(fā)表
要學好一種東西,興趣是至關(guān)重要的。它是鼓舞和推動學生創(chuàng)作的內(nèi)在動力,也是提高寫作水平的重要途徑。因此,在作文教學中,必須鼓勵學生創(chuàng)作,培養(yǎng)他們創(chuàng)作的興趣,而推薦發(fā)表文章是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作的一個好辦法。每次作文,筆者都要求學生認真對待,并選出一些較好的習作,編輯成作文??洞貉俊?,作為學生習作交流的文本,大大提高他們創(chuàng)作的積極性。
總之,在作文教學過程中,只有努力激發(fā)學生的習作興趣,才能進一步引導他們熱愛寫作。
(揚州市邗江區(qū)杭集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