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密切結合自己的崗位實踐,就如何提高大學計算機教學效果及培養(yǎng)學生應用能力等目的提出了個人的見解及方法,從創(chuàng)新能力、學習能力及應用能力等方面闡述了新教學形勢下若干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及教學技巧。
關鍵詞:計算機教學;教學方法;教學技巧;教學思路
眾所周知,計算機這門學科有著技術更新替換快、種類繁多、適用范圍不同等眾多特點,加上大學課堂教學很難做到面面俱到,因此,教學內容往往滯后于計算機現(xiàn)實中的發(fā)展速度。那么,怎樣才能上好這門課程,讓在校大學生能在一個短暫的學期內學好并掌握好這門學科呢?作為一名計算機教學工作者,這是當前需要我們迫切解決的重要課題。
本人結合多年計算機教學及輔導經驗,通過教學實踐,總結出一套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要改變目前計算機的教學方式方法,首先必須從教學觀念上進行轉變,即從傳授知識轉變?yōu)榕囵B(yǎng)能力,這以所說的能力包括創(chuàng)新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學習能力,應用能力等。
1 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是對大學生整體素質的一次提高,有了縝密、活躍的思維,其他課程的學習對學生來說也是小菜一碟了,同時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對于學生日后進入社會的處事能力、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都會起很大的作用。
為適應社會的需求,計算機教學必須加強學生掌握計算機理論知識和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加強對學生的全面素質教育。在大學計算機教學中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對于提高學生設計能力和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有著很大的益處。這對以后即將進入社會并對廣告設計、平面設計等方面有興趣的學生將有很大的幫助。
1.1 運用分析方法培養(yǎng)抽象思維能力
分析的實質是認識事物本質的過程,通過對整體的解剖,分離、分析各組成部分,闡明各部分所處的地位、作用及與其它部門相互聯(lián)系的規(guī)律。綜合是把事物的各個方面在思維中結合成一個統(tǒng)一整體進行考察、研究。分析與綜合在認識過程中總是相互聯(lián)系的,沒有分析就不可能有綜合;通過對事物的分析,人的認識才能深入,離開了分析,對事物的整體認識就會膚淺空洞;分析的材料是彼此孤立、互不聯(lián)系的,因此,只有分析,沒有綜合,就不可能形成對事物完整和全面的認識。如在C語言指針概念的教學中,通過多個實例,可以讓學生掌握指針的多種用法。
1.2 運用抽象、概括方法培養(yǎng)抽象思維能力
抽象是把事物的本質屬性、特征抽取出來,并把這些本質屬性、特征與其它屬性、特征分離開來的思維過程。概括是把抽象出來的本質屬性、特征推到同類事物中去的思維過程抽象和概括是緊密聯(lián)系著的。如果沒有從事物中抽取出本質屬性與共同特征,也就不能進行思維的概括。而在抽取本質屬性與共同特征時,這些屬性與特征是以概括的形式加以思考的,抽象和概括是在比較的基礎上進行的更高級的分析與綜合。
計算機基礎教學運用抽象與概括的方法對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如在講解C語言基礎中的子函數時,通過講解多個包含子函數的C函數,使得學生深刻理解子函數中的數據傳遞、函數返回值等,學生通過概括這些例子,可以得出其中的共性,最開始以記憶等方式保留在大腦,但一旦使用多次就可以掌握C程序中的子函數概念和應用。
這一階段的工作操作起來將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它過于抽象,需要計算機教師有除了有很高的計算機專業(yè)水平外,還要具備對整個過程的設計、組織、完善、把握能力。
2 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在一切能力當中,創(chuàng)新能力是學生最為缺乏,同時也是整個大學高等教育的重點和難點。所以我們應該把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放在首位。在校大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首當其沖的就是提高教師的創(chuàng)新意識,樹立全新的教育觀和教學觀,打破傳統(tǒng)教學方式,采用“案例教學”、“主動探索”、“協(xié)作學習”等,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在整個計算機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新性。例如,學習多媒體設計時,我們可以拋開各種限制,通過競賽的方式,讓學生自主選擇內容和工具,自行設計,這樣他們就會選擇自己熟悉或者感興趣的東西,去充分挖掘自己的創(chuàng)新意識,制作出新、異作品。同時還應該指導學生對自己選擇的內容和工具進行多方面的思考比較,開闊思路,找出解決問題的多種設想。然后在眾多的設想中,經過歸納、判斷和比較,最終得出個最優(yōu)化的結論,選擇最合適的內容和工具進行設計制作,從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首先來源于人們對新事物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使教學內容能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師既要注重基礎內容課程的設置如計算機基礎知識、計算機系統(tǒng)的組成、各個組成部分的有關概念及知識、大致工作流程以及數據處理、計算機網絡的概念、程序設計等,這些都是計算機課程中相對穩(wěn)定的基礎知識,又要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和技術的發(fā)展動態(tài),不斷將一些社會上較新的科技成果向學生作介紹并進行分析,也可及時地開設社會需求的應用軟件課程,如開設動畫制作、網頁制作課程等。
3 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是關乎學生將來技術發(fā)展的大事,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學生掌握自學能力后,在日后的發(fā)展中講立于不敗之地。技術的不斷更新,在要求我們的學生具有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同時,還應該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能夠及時地學習新技術的相關內容。
學生所有的學習更多的時候都依賴著老師對于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對于計算機老師來說,我們可以完全地擺脫常規(guī)教學模式,把學生放開。比如,我們在程序設計的時候,可以用很少的課時把該程序設計軟件的基礎知識做些基本的講解后,布置若干綜合的訓練課題,然后把所有的時間都交給學生,讓他們去根據自己選擇的課題查找相關的資料、技術,通過不斷地學習去完成課題。在課程結束前,可以根據課題的選擇情況,組織同類課題小組進行交流,從而達到預期的效果。這樣就把常規(guī)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講練模式,轉變?yōu)橐詫W生為中心的學生自主學習模式,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適應能力。
4 利用高級語言和計算機網絡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能力
雖然在前面我們大篇幅地講解了學生三種能力的培養(yǎng),但是這并不表明我們對學生的專業(yè)技術應用水平不重視,相反,前三種能力的培養(yǎng)正是在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能力中實現(xiàn)的。
計算機語言一般只開設一個學期,學生達不到較高水平,僅能編寫計算機語言教材中常用的程序,若教學內容僅限于此,學生畢業(yè)后還是不能很快用計算機解決專業(yè)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應在教材結束時為學生安排課程設計,要求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用計算機解決一兩個實際問題。
計算機網絡是以計算機技術、光纖傳輸技術為中心的多方位、多媒體的通信,是將電腦、電信、廣播電視、掃描儀、投影機、攝影機等電器設備融于一體的信息系統(tǒng),它以全球化、信息資源共享、傳輸迅速等特點,而越來越多的受到人們的重視和廣泛應用。學生要是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根據老師所留題目,上網查找有關資料,這樣既開發(fā)了思路,又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5 結束語
總之,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我們應該重視對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因為創(chuàng)新能力是其他一切能力的基礎,有了創(chuàng)新的能力,其他的問題便可迎刃而解。其次應該是加強對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對于學生在學習其他課程的同時能起著關鍵的作用。再次,我們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就好比給了學生一種生存的能力,這對學生以后的發(fā)展將起到極大的作用。所以,教學過程中的能力培養(yǎng)意義重大,我們作為計算機教師,應該時刻保持與時俱進的思想,時刻更新思維、更新教學方式,才能為在校大學生學習計算機理論知識及掌握計算機技術應用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參考文獻
[1]《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研究》.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B11.
[2]《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報告論壇論文集2006.高等教育出版社.孫淑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