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堂教學中,我解放思想,大膽放手,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重視學習過程,滲透數學思想方法來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鼓勵學生去探索創(chuàng)新。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性
在教學中,我從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考慮,結合他們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設計富有情趣的數學教學活動,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例如:我在教學“小數的初步認識”時,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先創(chuàng)設了一個商店的商品部,出示一些商品(商品都是文具用品)和它們的單價,讓學生進行購物活動。在活動中,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能讀出商品的標價,于是我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讓學生自己結合教材進行觀察和討論,“這些數有什么特征?”“這些數又叫什么數?”等問題。這時學習小數已成為學生的自身需要。在教學中我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問題情境,造成學生的認知沖突,內心處于一種不平衡狀態(tài),產生不足之感和探求之心,力求實現心理平衡。從而使學生主動參與到“不平衡——探究發(fā)現——解決問題——平衡”的學習過程中去。當學生學會讀小數后,我又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小數點右邊的數和小數點左邊的數在讀法上有什么不一樣?又激起了學生的探求欲望。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使學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自始至終主動參與學習活動。
二、重視過程,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看,教材里的知識是客觀的外在的東西,而學生的認知結構是知識結構在學生頭腦中的反映。要使知識結構成為學生的認知結構,必須有一個建構的過程,這個過程不能像照相機那樣一下子“復印”上去就行了。因為學生是能動的主體,他是在原有認知結構的基礎上吸收、同化新知識,充實、完善原有的認知結構,或者改組原有的認知結構,組成新的認知結構。這樣在教學中也必須有一個建構過程。我在教學“年、月、日”時,學生都知道生活中的年份,甚至月和日,授課時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先各人觀察自己手中不同年份的年歷卡,然后在組內交流自己發(fā)現的問題。通過交流,大家發(fā)現一年有12個月,月又分為31天的大月和30天的小月,以及二月。在此基礎上我出示了從1977年至2000年歷年來的2月份的天數,同樣由學生自己找規(guī)律,促使學生去再思考、再分析。學生經過再次的研究和探索,又得到了四年一閏。這堂課中,我把要研究的過程展開了,引導學生突破一個個難點,由表及里,最后獲得知識。所以我感到數學學習不是對于外部所授知識的簡單接受和累積,而是主體主動的建構,同時學生在建構中還受到諸多方面的教育。由于重視了教學過程,學生不僅學會了自己去“發(fā)現”知識,而且還培養(yǎng)了他們自主學習的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
三、滲透方法,促進學生的主體性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除了要設計一些情境外,還要把科學的思維方法納入到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去,使學生產生更廣泛的遷移,多方位、多角度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能力。例如:我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時,就注意演繹思想方法的滲透,重視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生已掌握了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后,我出示了一個縮小了長方形的長的圖形---正方形,要求學生計算面積,學生就用S=ab這個公式計算出了正方形的面積。這時我稍加點撥:這是個什么圖形?學生恍然大悟,得到了正方形的面積公式。學生能自覺運用長方形的面積公式計算特殊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從中再得到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運用學到的知識于新的問題情境中,解決實際問題,這種知識才是“活知識”。數學思想方法,隱含在知識里,體現在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和運用過程中。教學中重視了數學方法的滲透,就培養(yǎng)了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學習能力。掌握了這種能力的學生就會主動參與到數學課堂學習活動中來,從而促進了學生的主體性,也發(fā)展了學生的主體性。
責任編輯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