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與文化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理解語言必須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須了解語言。但是,由于種種原因,目前許多高中學生普遍缺乏必要的英語文化意識。因此,如何幫助學生學習和積累相關的文化知識是廣大英語教師必須面對和研究的課題。
1. 滲透習得法
滲透習得法是指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采用靈活多變的方式激發(fā)學生了解和學習英語文化知識的欲望,抓住恰當?shù)臅r機進行滲透,使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積累文化知識。
(1)課前積累
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前幾分鐘的時間,指導學生開展與學習文化知識相關的活動。筆者要求任教班級在后黑板上開辟一個專欄,書寫一些體現(xiàn)英漢文化差異的詞匯、笑話、名言、諺語、俗語、成語。由小組輪流負責,三天更換一次。課前由所負責的小組派代表簡單介紹。如:“夏練三伏,冬練三九”,為“In summer keep exercising during the hottest days. In winter do the same thing during the coldest weather.”service station≠服務站,service station是給汽車加油及進行簡單維修的地方。這些材料可由教師指導學生在網(wǎng)絡上搜索。
(2)課堂教學
NSEFC教材本身具有鮮明的文化滲透特點,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在教學中不失時機地介紹相關的文化知識,并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探討。如,模塊3 Unit 2 “Healthy Eating”,筆者教學weight和slim兩個詞時,除了區(qū)別slim和thin外,還舉了其他的例子。如用plain(平平,一般)表示長得丑,代替ugly;用heavyset, on the heavy side(身體發(fā)福)表示男人身體太胖,代替fat;用slender(苗條,纖細)表示女人太瘦,代替 skinny.通過這些例子,使學生明白在英漢文化中,都有一些委婉的表達方式,使聽者不會感到太刺耳。
(3)課后拓展
教師還可以在課后讓學生討論或寫作,擴展學生涉獵文化知識的內(nèi)容和范圍,拓展學生的視野。例如,教學模塊1 Unit 5 “Mandela”后,筆者要求學生了解另一個在黑人歷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Martin Luther King Jr.。本單元還提及了William Tyndale, Norman Bethune, SunYat-sun, Mohandas Gandhi,筆者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網(wǎng)絡搜索這些人物的生平及事跡,然后以小報形式展出交流。
2. 閱讀積累法
閱讀積累法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和有意識地閱讀與文化知識密切相關的讀物,并積累有關的文化知識,體會和感悟文化內(nèi)涵。模塊3 Unit 5 “Canada”的“The True North”涉及了加拿大的歷史、地理、政治、生態(tài)、自然、民族、風俗等情況,這可讓學生從不同的側面了解加拿大的文化。課外,筆者向學生介紹一些相關網(wǎng)站并閱讀了有關beaver的文章。從網(wǎng)絡中,學生了解到beaver是一種很有趣的動物,是加拿大的國寶,5分的加幣畫著一只beaver。它經(jīng)常積極活動,有啃樹筑巢的習性,有很高的技藝和獨創(chuàng)性,因此在英語中有eager beaver (賣力的河貍)之稱。另外,eager beaver 還比做“急于做成某事而特別賣力,但有點急躁情緒的人”,該比喻有時略帶貶義,即指“為討好上司而做事過于賣力的人”。
3. 視聽法
教師可指導學生通過聽磁帶、聽英語廣播以及觀看原版英文影片或VCD的方式,從中學習語言文化知識。此法能夠充分發(fā)揮直觀教具和多媒體的優(yōu)勢,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通過圖片、影像和聲音,快速、有效地理解和領會相關的文化知識,并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例如,教學NSEFC模塊4 Unit 3 “A Taste of English Humour”時,筆者組織學生觀看了電影“Modern Times”.盡管課文介紹了Charlie Chapin 的表演風格以及無聲電影,但內(nèi)容并不直觀,學生很難在頭腦中形成具體的表象。觀看電影以后,學生對Charlie Chaplin 及其幽默就有了形象的認識。
4. 活動體驗法
教師可根據(jù)教材特點,采用表演的方式。如,教學模塊3 Unit 3 “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筆者就采用了話劇表演的方式。時下,有些學生很熱衷于西方節(jié)日,但因不了解其文化背景,搞得不倫不類。因此,在英語國家的重要節(jié)日到來時,筆者經(jīng)常向學生作一些介紹,還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體驗諸如圣誕節(jié)、感恩節(jié)、復活節(jié)等的節(jié)日氣氛,并與中國的一些節(jié)日作比較。感恩節(jié)與中國的中秋節(jié)同為慶豐收的節(jié)日,當筆者提及本地區(qū)在中秋之夜拜月的風俗時,好多學生立即反應說,那是愚昧、迷信之舉,人類已經(jīng)涉足月球,哪有嫦娥?筆者意識到,學生對于本族的傳統(tǒng)文化理解也有偏差,于是這樣解釋:北美的感恩節(jié),源于人們對上帝即大自然無窮威力的感激,是人類對大自然的一種感恩、一種敬畏。雖然嫦娥只是神話中的人物,誰也無法考證,但是她曾經(jīng)給老百姓做過好事,這樣的人物形象值得一代又一代的人紀念。民間拜月風俗正起源于老百姓的一種淳樸的感情。
責任編輯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