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農村高中信息技術教師,我們應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技術教學資源開展教學活動呢?
一、充分利用學校信息技術教學基礎設施
農村高中學校與信息技術有關的教學基礎設施,主要包括電腦室、多媒體教室、圖書館(或圖書室)、電子閱覽室等,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這些基礎設施開展教學活動。
1. 利用好學校的電腦室。目前,擁有電腦的農村學生家庭不多,即使家庭有電腦的學生,其父母也很少讓他們使用。同時,農村信息技術學習的其他環(huán)境差,如書店少、書店中書類及數(shù)量少、合法經營網吧少等。那么,要實現(xiàn)新課程的教學目標,農村高中學校電腦室就成為信息技術教學的主要陣地。教師不僅要合理地布置學生上機任務,盡量地安排他們到電腦室操作上機任務,而且要創(chuàng)造條件保證他們能完成上機操作任務。爭取做到:關照全體學生,不讓一個孩子掉隊。
2. 利用好學校的多媒體教室。學校多媒體教室中的硬件一般比電腦室中的配置要高,并且運行速度快且較穩(wěn)定。如果所任教農村高中的電腦室中硬件配置相對落后,不能安裝運行教材規(guī)定的個別軟件,那么對這個別軟件的教學,教師要盡可能安排到多媒體教室進行操作演示講解教學,并在課堂中留點時間安排一小部分學生操作教師機實踐體驗知識技能,其他學生觀察感受操作過程和操作結果。
3.利用好學校的電子閱覽室。據了解,現(xiàn)在擁有一個電子閱覽室的農村高中不多,真正有一個電子圖書冊數(shù)多、運行速度快且穩(wěn)定的電子閱覽室的農村高中更少。若所任教學校有電子閱覽室,教師應向學校領導申請盡可能多開放電子閱覽室,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查找學習資料,這樣會讓學生在網上查找學習資料的實踐中掌握檢索信息的技能,提高鑒別信息的能力等。
二、充分利用農村信息素材開展信息技術活動
在教學實踐中,我曾引導學生利用農村信息的題材,創(chuàng)作了許多作品,這些作品很值得品味和鑒賞。如一個學生的電子報刊(演示文稿)作品“我的學習足跡”中有幾張照片:一個小男孩穿著起皺的兒童衣服坐在一個破爛的小屋里,睜著一雙又大又圓的眼睛望著黑板→一個背著大書包的小孩和他的伙伴們手挽著手走在上學的路上→一個手捧“三好學生”榮譽證書的學生站在XX初級中學校門口→一個穿著嶄新校服的小伙子面帶微笑地騎著自行車正將進入XX中學的校門等。又如一個學生的平面設計作品“母親”:一個戴著草帽的茶農,一手挎著茶籃,正弓著腰,一手正在摘著茶葉等。這些作品,采用農村樸實的信息素材,呈現(xiàn)出農村學生自己的經歷和父母的勞動,使他們懂得信息技術作品創(chuàng)作素材就在身邊,有效地提高他們學習的熱情,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我把學生優(yōu)秀作品推薦到市、縣參加比賽,也獲得了獎項,這更增強了他們學習信息技術的信心。
三、充分發(fā)揮優(yōu)秀學生的優(yōu)勢
在農村高中,每班都有一小部分學生以前學習了一些計算機知識,掌握了一些計算機操作技能,也有一小部分學生學習上積極進取,接收知識比一般同學快,他們在理論和操作方面明顯強于其他同學。而他們中有的又具有“樂于助人”的優(yōu)點。因此,教師應充分發(fā)揮他們的優(yōu)勢,特任他們?yōu)椤靶畔⒓夹g課堂輔導員”, 讓他們在教學中靈活地協(xié)助教師進行教學。如上機課教學中,教師應合理安排他們的上機座位。學生上機實踐操作任務時,教師讓他們可以離開座位協(xié)助教學,及時地輔導其他同學上機操作;課后老師不在場時,讓他們及時解答其他學生的疑難問題;在需要了解教學效果時,教師可與他們交流,及時掌握全體學生的學習情況。
四、充分利用網絡資源
網絡信息資源不僅豐富,而且更新快。網上“沖浪”,如查找學習資料、QQ、E-mail、MSN等,對農村學生特別是那些在初中、小學階段未開設信息技術課又從未上過網的學生來說,更是新奇,他們渴望著能天天有網上“沖浪”課。然而上網費用較高,網絡資源泛濫,許多還涉及不健康的內容。農村高中學校電腦室能真正提供給學生直接上Internet的不多。農村信息技術教師應正確引導學生面對網絡,根據教學需要結合學校信息技術教學基礎設施情況,將Internet網上部分要求學生瀏覽的信息進行下載,形成虛擬網絡,教學中讓學生在虛擬網上“沖浪”。這樣既安全、省錢,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又使學生在實踐操作過程中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也保障了教學的正常有序進行。此外,農村高中信息技術教師除上網對自己的專業(yè)知識技能“沖電”外,還應常上網搜索、查看、選擇、整理一些與教材和學生興趣相關的知識技能進行教學,培養(yǎng)和提高他們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
責任編輯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