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筆者到城郊農村去收集古錢幣,在一個聚居人口較多的村莊里,發(fā)現(xiàn)有一個小孩的脖子上,掛著一枚用紅線繩系著的寶泉局闊緣“咸豐元寶”合背錢。其穿孔因長時間系著紅線繩并掛在小孩的脖子上,故穿廓的兩側有十分明顯的磨損痕跡。經向那個小孩打聽,這枚合背錢是他家的家傳之物,從他兒時能夠記事時開始,他的母親就將其掛在了他的脖子上。
清代成豐錢的品類之繁、版別之多、數(shù)量之大,是歷代錢幣所不及的。僅中國歷史博物館一家所藏,“咸豐元寶”連同重寶、通寶,其品種就達917種。但是,在品類浩繁的成豐當十以上的大錢中,合背錢卻很少。據(jù)2004年出版的《中國古錢大集》記載,當時已發(fā)現(xiàn)的咸豐大錢的合背錢只有寶浙局當十“咸豐重寶”、寶泉局當五十“成豐重寶”、寶蘇局當百“咸豐元寶”和寶濟局當百“成豐元寶”等幾種。而筆者在城郊農村發(fā)現(xiàn)的這枚闊緣“咸豐元寶”臺背錢,因形制大、邊緣闊、重量重,與在《中國古錢大集》中記載的幾種有明顯區(qū)別。為弄清楚其版別,經對照諸多古錢圖錄,查明該錢應是寶泉局當千特闊緣“咸豐元寶”的合背錢。一些古錢收藏愛好者認為,寶泉局當千特闊緣的“成豐元寶”,現(xiàn)在流傳于世的本來就很少,而它的合背錢就更加稀罕了。因此,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收藏價值和經濟價值。
該寶泉局當千特闊緣“咸豐元寶”合背錢,錢徑6.3厘米,厚0.4厘米,重79.5克。邊緣特別闊,為0.9厘米,比寶泉局其他任何一種當千“咸豐元寶”的緣都闊。方穿,穿徑1.5厘米。錢文“咸豐元寶”四字,工整楷書,“寶”為“缶寶”,上、下、右、左直讀。因是合背錢,故其正、背面的錢文、邊廓、穿孔等完全相同。
目前,這枚合背錢保存完好,包漿老舊,落地響聲低沉,應是從咸豐朝流傳下來的。 (責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