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曲木車和著、四川民族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四川世居彝族文化》一書,感到沉甸甸的,逐一翻開細讀,字里行間,處處閃耀著彝族歷史文化和作者的智慧光芒。
作者根據(jù)彝族文獻、民間傳說以及彝族譜系推斷,彝族源流至今有9000多年的歷史,從云南遷入涼山已有80多代、2000多年的歷史。這些推論都是可信的。從古代漢文獻和現(xiàn)代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說明了四川世居彝族人口歷史上發(fā)展的總況,從解放前“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長”到民主改革后,彝區(qū)醫(yī)療衛(wèi)生和生活條件得到根本改善,呈“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狀況,實行計劃生育后,人口增長得到控制,形成“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的發(fā)展軌跡。這是本書最有價值的部分之一。
該書用很大的篇幅介紹和探討了四川世居彝族文化的方方面面,諸如,語言、文字、史詩、神話、傳說、故事、民間歌舞、器樂、耕作、手工、服飾、飲食、婚姻、宗教活動以及習慣法等。洋洋灑灑數(shù)十萬字,處處閃耀著彝人文化藝術之光芒,洋溢著作者對彝族文化藝術的深思與厚愛之情。
文字,是一個民族進入文明民族之列的重要標志,彝族有古老的文字。作者詳細介紹了新中國成立前后彝文的使用情況,作者還將自己熟悉的史詩《勒俄特依》、教育經(jīng)《瑪穆特依》、哭嫁歌《阿嫫尼惹》等引用其中,詳細敘述了彝族關于漢、彝、藏民族同源的傳說。
“爾比”(小諺語)堪稱彝族語言中的“鹽”,彝人智慧的結晶?!盃柋取闭Z言精煉,內(nèi)容廣泛,哲理性及法規(guī)作用強。作者用了較大篇幅列舉并闡釋了有代表性的部分“爾比”的原義、功能等,反映了集中表現(xiàn)彝人智慧的“爾比”這一閃光點,特殊的生活環(huán)境條件決定各民族獨特的生活生產(chǎn)方式,作者介紹了四川彝族傳統(tǒng)的農(nóng)耕文化及其隨之發(fā)展的獨具特色的餐飲文化和酒文化,特別是漆器藝術,它是彝族文化藝術的最直觀的外在體現(xiàn),讓人心馳神往。
作者曲木車和先生雖然從政,但長期以來堅持學術研究,還有詩歌、散文常見于報刊。在本書中打開思維的閘門,在彝學的天空中馳騁,放開思想的束縛,在彝學領域中發(fā)揮,讓自己的學術思想在本書中自由徜徉。其一,該書雖包羅彝族文化,但也有突出之重點,如表述婚俗中對唱。其二,大量利用作者自己所知所識翻譯于其中,為書添彩生輝。其三,有獨到的新見解,如作者探索彝族的源流問題,認為彝族自長江而上,于“宜賓”——“彝人分流之地”分徙于今云貴川,“曲布”之系遷徙于“成都”(彝義出產(chǎn)稻谷的地方)。這不失為獨特之見,可作深究。其四,該書圖文并茂,運用大量古今圖片為書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