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午點的水果是草莓,孩子們像往常一樣靜靜地品嘗著自己的那一份,正當孩子們快吃完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水果盤里還剩下兩顆草莓,就隨手給了身旁文靜和文杰雙胞胎小朋友——可沒想到這引起了一場風波:文靜臉上洋溢著得意的笑容,舉著草莓,在同伴們面前炫耀起來:“看,這是孫老師給我吃的!”孩子們紛紛議論起來:有的投去了羨慕的眼光;有的轉頭不屑一顧;有的滿不在乎的說:“我家蘋莓有很多呢!”;有的一本正經的說:“她上課認真聽,所以孫老師多給她吃的吧!”;有的憤憤不平的說:“孫老師一定是喜歡文靜和文杰,不喜歡我們!”
這時,我才意識到我的舉動欠考慮了,給了孩子們不必要的猜疑空間。怎么辦?給孩子們解釋老師的行為是無意的?可這么小年齡的孩子更關注的是老師行為的結果,至于你是怎么想的,可能一時半會兒不能理解……有辦法了,我馬上進行補救工作一一我對班上的小朋友們說:“因為今天的草莓多了兩個,所以文靜和文杰比別的小朋友多吃了一顆。那么,從今天開始,多下來的水果大家輪流分享,你們說好嗎?”孩子們都欣然同意了這個建議。
這場風波,給了我很大震動:孩子是敏感的!我們隨意的一個動作、一句話、一個表情都會對孩子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做老師的不能掉以輕心,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教育感言:
從“午點風波”中,我深刻意識到教師的任何言行都可能在不經意間給幼兒帶來鼓勵或傷害,有時候,在成年人眼里不值一提的事情,在孩子們心里就可能掀起巨大的波瀾……所以,教育無小事,為了孩子健康的成長,我們做教師的應該謹言慎行,這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