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海
一、掌握學習規(guī)律,打好英語基礎
英語學習困難重重,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英漢言語差異和言語個體差異,具體表現在思維差異、文化差異和語言差異上。思維差異是指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在思維方式上與中國人的不同。這種思維差異需要不斷感受、體會、積累足夠多的英語對各類事件的描述和闡述方式,才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文化差異是指兩種語言在文化背景上的不同。要學習一種語言,意味著要學習這種語言所承載的文化。語言差異是指由于不同的思維習慣和不同的文化背景而造成的言語使用上的不同。中英語言存在很多差異,只注重表面上的理解還遠遠不夠,重要的是要形成對言語的一種感悟,達到熟能生巧。對于英語學習者個體而言學習能力存在著差異,英語學習確實還需要一些特殊的言語能力??_爾認為,特殊的言語能力有四種:(1)語音編碼解碼能力,指對語音進行編碼(比如說、寫)和解碼(比如聽、讀)并吸收它,使之長期保持在記憶中的能力;(2)語法敏感性,指對英語語法功能的識別能力;(3)歸納能力,指從原始語言數據中歸納語言句型的能力;(4)強記能力,指能記住大量語言。
英語學習的目的應該是掌握和發(fā)展英語語言能力,而不僅僅是學習一套語言知識。在課堂內外聽、說、讀、寫的實踐中,學生通過感受一領悟一積累一運用,林海(韓山師范學院外語系)從而自然習得英語。英語習得的主要途徑是大量接觸英語言語,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英語言語,從而形成一種英語言語能力。
英語言語能力的發(fā)展分為幾個階段。第一階段.學生學習一些英語詞匯和語法等知識,但還沒有英語的言語能力,他在用英語表達思想時只能憑借漢語語言能力,把意念轉換成漢語句子,再通過心譯,逐詞轉換成英語句子,這是言語形成能力的第一階段;第二階段,通過英語語法規(guī)律的學習和語言實踐,他可以不通過心譯而運用英語的規(guī)則組織句子;第三階段,通過大量言語實踐,他對英語特點有了比較充分的感知,能直接利用英語思維來編織話語,這是英語言語能力形成的初步階段;第四階段,他所習得的言語能力可以使他對話語或文章是否通順自然、是否有拼寫錯誤、用詞是否恰當準確、語法是否正確規(guī)范等,不需要思考就能下意識地作出判斷,雖然常常說不清其中不規(guī)范或不恰當的原因。到了這一步,他的英語言語能力就建立起來了。
可以說,大學生作為成人而言,在大學階段是培養(yǎng)英語言語能力的關鍵時期。大學英語言語學習策略的實質在于,堅持五個階段相結合:感知語言材料(含模仿),培養(yǎng)觀察能力;理解語言材料(含認知),培養(yǎng)思維能力;鞏同語言材料(含重現),培養(yǎng)記憶能力;應用語言材料.培養(yǎng)運用能力;活用語言材料,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能力。最終發(fā)展大學生的英語言語能力,適應我國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二、采用全輸入模式,獲得英語語感
語感是指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知,是一種“頓悟”,是一種不假思索的語言判斷能力,是一種透過語言形式知覺把握語義的能力。語感的獲得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自然語言實踐”,通過大量接觸英語,使英語本身的規(guī)則在學生大腦中積淀到相對完整和鞏固的程度,從而形成一種英語言語結構。另一種是“自覺言語實踐”,即在學習理論的指導下,有意識地學習具有典型意義的語言知識、語言材料和一定語境下的社會文化知識,總結語言使用規(guī)律。這種實踐可以作為一種言語行為規(guī)范指導學生的言語實踐,尤其是言語交際實踐,同時又在這種言語實踐中不斷得到鞏固和升華,直到形成一種言語習慣。
1輸入是第一性的。輸入是第一性的,輸出是第二性的。輸入是輸出的基礎,通過大量的聽和讀,輸入的語言材料和語言知識越豐富,越有利于輸出的準確、流利和多樣化。中國自古以來便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思想。成人的漢語寫作能力很難完全歸功于作文課的寫作練習,可能主要來自廣泛閱讀,但是這并不排除輸出對發(fā)展言語能力的輔助作用。常識告訴我們,對于已理解的言語進行復用練習,可增加熟練程度,提高復用技能,發(fā)展言語能力。
2詞匯是交際能力的核心。背單詞、詞組、句型、學語法也可以視為一種輸入,這種與自然輸入(聽與讀)不同的輸入方式可以被稱為非自然輸入。經驗和常識告訴我們,非自然輸入也有助于提高言語能力。筆者認為:在非自然輸入中,詞匯比語法更重要。
通過實驗表明,我們用外語交際的主要障礙主要是詞匯,其次才是語法。陽志清指出:“事實上,對于多數大學理工科學生來說,詞匯方面的不足才是他們學習英語的‘瓶頸?!痹S連贊主張通過泛讀來擴大詞匯量,而陽志清鼓勵直接學習單詞:“通過精、泛讀增加詞匯的學習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我們提出在大學英語學習中應將直接詞匯學習與間接詞匯學習并重?!?/p>
3語法的重要功能。在非自然輸入中,語法的重要功能不容忽視。雖然在復用方面語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時會產生情景與語用不恰當的話語。但是語法仍有其重大作用,因為語法有生成能力,學會一條語法規(guī)則可以生產出無窮無盡的句子。交際法中的各個語言項目是情景性極強、無生成能力的。由此可見,語法功能和交際功能正好可以互補。另外,當語法運用于閱讀時,不存在任何不恰當的問題。由于閱讀能力也是一種交際能力,而語法又可迅猛發(fā)展閱讀能力,所以語法學習符合交際法的宗旨。
采用全輸入模式,通過“自然言語實踐”和“自覺言語實踐”獲得語感,需要注意以下幾項要素的意義:(1)大量的自然輸入和非自然輸入是第一性的;(2)詞匯是言語交際能力的核心;(3)語法在發(fā)展閱讀理解能力方面有重要功能;在發(fā)展復用能力方面有局限性,但可由交際法彌補;(4)輸出是第二性的,有助于增大輸入到復用的比例。
三、利用圖示理論,提高言語認知
圖示是指人類頭腦中存在的對事物或物體的整體的認知結構。在圖示里,事物的組成部分是以它們在時間或空間上的關系為紐帶架構在一起的。學習語言必須經過反復記憶、反復使用才能形成一種習慣。事實上這反復記憶、反復使用的過程正是建構語言“圖示”的過程。因此,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應盡可能建立相應的語言圖示,或利用新知識激活已有圖示,或建立新圖示,以提高英語言語認知能力。圖示的具體運用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詞匯記憶。詞匯的聯想、類比、對照、推理記憶均屬于利用圖示理論的范疇。大學生已是成年人,具有一定的生活、學習經驗,通過聯想、類比、對照、推理的方法來學英語,是成年人最大的優(yōu)勢。詞匯圖示還可以利用語義場來構建。另外,利用構詞法知識、詞語的上下文關系、同反義關系,背誦精彩段落乃至全文等都屬于構建詞匯圖示的范疇,都是圖式在發(fā)揮它的指導和預示作用。
2習得文化背景知識。“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背景賦予語言一大塊額外的含義?!睂W好文化背景知識對學好英語至關重要。例如英語成語帶有深邃的文化內涵,它反映了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傳統(tǒng)習俗和價值取向。文化背景知識積累多了,也就建立起一定的圖示,為以后學習新的知識打下了基礎。
3語法學習。一般來講,學生在學習英語之前,大都有了關于漢語的語法圖式,因此在學習英語時,就不可避免地利用漢語的語法圖式幫助認知、記憶、應用那些同漢語相似或相近的語法規(guī)則。相反,比較難掌握或經常出現錯誤的就是那些無現成圖示可參照的句法,如倒裝句、添加助動詞、虛擬語氣和特殊表達方式,學生必須通過辨析、歸納、整理和反復實踐來構建新的句子結構圖式。
4閱讀理解。圖式理論對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和閱讀技巧的作用最為顯著。一般來講,新聞消息的結構是“倒金字塔形”,即最重要的信息出現在標題和消息開頭,接著才是次要的信息。議論文包括主題句、發(fā)展句、轉折句、結論句。敘述文則介紹事情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過程、結果。說明文更多地使用祈使句,告訴讀者做事的方法和手段、事物的功能和作用。另外注意利用背景知識、標題和預測的圖示作用等等。這些手段可以降低英語學習的難度,簡化學習過程。四、強化產出意識,加快言語生成人腦對語言信息加工過程分為對語言的識別、理解和產出幾個層次,其中理解和產出是這一過程中的兩個終端行為,是學習者表現出來的可以觀察到的外部表現。心理學上把從理解到產出之間的這段語言吸收過程稱為“孵化期”,那么如何縮短外語學習的孵化期,甚至將理解和產出合二為一哪?關鍵是學習者要提高產出意識,就是不僅要注意言語結構,而且要將其直接運用,也就最有利于將所學知識轉化為長期記憶。運用最好的客觀條件就是外語環(huán)境。其次可以采取背誦和模仿的方法,國內外有這樣成功的例子。在外語學習中,產出可以先于理解,或至少可以同時進行,這一點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綜上所述,大學生言語學習策略的發(fā)展過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基本上要經過如下三個過程:采用全輸入模式,獲得英語語感;利用圖式理論,提高言語認知;強化產出意識,加快言語生成。盡可能加快從理解到產出的過程,正是言語學習策略的要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