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衛(wèi)菊
【摘要】本文試對中學生體育運動量作分析,旨在闡述一定的運動量對提高體育課堂教學有效性和學生身體綜合素質所起的積極意義。中學生的體育運動量應該以教學規(guī)定的目標內容為依據,通過合理地安排教學任務,做好課前的熱身運動量,課中的及時調控運動負荷,課后的放松運動,定能夠起到鍛煉身體,強身健體的作用。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正確地認識適當的體育運動量不僅能夠幫幫學生提高身體素質,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審美價值觀。
【關鍵詞】高中體育運動量策略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驗稿)》強調:“運動參與是學生增強體能、發(fā)展運動技能、改善健康狀況、形成良好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徑。因此,應十分重視促進高中學生自覺參與體育活動,掌握和應用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提高自主學習和鍛煉的能力,形成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增強終身體育和保持健康的意識”。上述內容告訴了我們以下幾點信息:(1)重視課堂體育運動的教學實踐;(2)適當的體育運動量能夠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3)適當的體育運動量能夠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對此,筆者以為,在教學實踐中注意學生體育運動量,不僅能夠緩解當前中學生體質下降的問題,還能夠實現(xiàn)學生“在運動中快樂健康成長”的目的。
一、教學中適當體育運動的必要性
1.適當的體育運動是學生體育學習的重要任務。體育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通過一定的運動形式來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從而增強他們的體質。這也就是說開展適當的運動是體育教學重要任務之一。
2.適當的體育運動是增強學生技能水平的實踐環(huán)節(jié)。學生在實踐活動才能夠增長知識和技能。教師也只有在學生運動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從而及時地調整教學策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適當的體育運動能夠激活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一堂體育課應該是在理論指導下的豐富多彩運動。學生在運動的過程中能夠享受快樂,愉悅身心,也就增強了對體育學習的激情和學習興趣。
二、中學生運動量的教學運用
1.圍繞教學要求,優(yōu)化教學手段
在中學體育教學中,影響學生運動量的因素主要有:(1)學生體能訓練的次數,即學生的一定練習次數應該使得學生的肌肉產生一定的酸脹之感;(2)學生運動的持續(xù)時間,即學生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身體運動技能所產生的感覺變化;(3)有氧消耗的能量,即學生在運動過程中所消耗的卡路里總數。新課程體育教學正是基于以上的要求,在實踐教學活動的安排上突出了注重體能訓練的多樣性,提高學生的運動負荷量的特點。
新課程要求課堂的練習量應在三成以上,這是與體育與健康課程中“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的要求相一致的。對此,筆者以為在教學實踐中應該優(yōu)化教學資源和手段,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運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圍繞教學的任務和目標要求,精心地設計教學流程,采用游戲、野外訓練等方式來增強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
例如,在鉛球的投擲訓練中,筆者就運用多種教學方式來訓練學生,從而幫助他們肌肉的韌性和強度:(1)課前,筆者帶領學生打一套太極拳,以幫助學生消除畏難的心理;(2)做短時間的“扔沙包”游戲,以幫助學生打開自身的筋絡,適應投擲的要求;(3)教師示范,并在第一次地試投過程中挑選掌握較好的同學,建立“一一幫助”,白拿與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4)運用小組互相競賽的模式,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投擲運動,通過多次的反復訓練來增強學生的體能運動量,并能夠激活學生的競爭的體育精神。
2.依據學生的體質,制定訓練方法
學生是體育教學的主體,也是提高自身體能的關鍵。對此,筆者以為,在教學實踐中應該圍繞學生的體質注重以下幾方面的教學:(1)確定合理的運動負荷量,在體育課的教學中,要保證合理的運動負荷,堅持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并采用脈搏測量、詢問和觀察等方法測量運動負荷,以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及時調整教學策略;(2)注意學生的發(fā)展個體差異,教師應該在充分了解學生情況的基礎上,對各個學生采用“因人而異”的教學策略,確保學生的運動量能夠滿負荷,便于提高他們的運動技能水平;(3)注意發(fā)展學生的運動“興趣點”,即在教學過程中要能夠學生的訓練要求,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運動激情,幫助他們克服畏難的緊張心理。
例如,在單雙杠教學中,筆者就首先讓學生自行接觸單雙杠,讓他們能夠感知這樣的體育器械。在此基礎上,教師進行單雙杠的分解動作要領講解,并要求學生能夠進行模擬訓練。最后,依據學生的不同水平,將學生分成幾組,讓學生在小組的訓練過程中進行互相幫助提高。這樣的教學形式,一方面,能夠緩解課堂教學的緊張氛圍;另一方面,能夠增強學生的運動信心。
3.精心設計教學流程,確保學生運動量的合理性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教學流程的合理性,以便對學生的運動量作出相應的調整。這些流程的設計應該注意以下幾方面:(1)課前熱身運動對課堂教學的引導輔助作用;(2)教學中的策略調整性,即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在運動中的問題進行糾正;(3)運動內容互補性,即在安排教學內容時,教師要合理搭配不同性質和不同強度的教材內容,讓學生不覺得枯燥無味。
例如,在跳高、跳遠屬速度型爆發(fā)力項目的教學中,應該在注重課前熱身運動的基礎上,幫助學生舒展筋絡,以便他們運動。在此基礎上,教師可通過一些應急反應訓練的方法來訓練學生的爆發(fā)力。最后,通過反復練習來鞏固訓練,幫助學生提高運動量。
三、學生適當運動量的思考
1.學生適當的體育運動量應該從學生的體質承受力出發(fā),即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查清楚學生是否有既往病史和其它情況,以便運動訓練不超出學生的體能極限,確保不發(fā)生意外。
2.學生適當的體育運動量應該堅持一定的標準,即教師在教學時,應該從訓練的目標任務要求出發(fā),反復地訓練,盡量符合教學的運動訓練標準要求,讓學生能夠有所提高。
3.學生適當的體育運動量應能夠激活學生的學習激情和興趣,即學生在一定的運動過程中應該能夠感覺自身的體能得到鍛煉,增強了自身的免疫能力,便于他們學習生活,從而提高學習興趣。
總之,在新課程高中體育教學中,教師應該在“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下,注意學生運動的訓練量,通過優(yōu)化教學資源和手段,滿足學生身體成長發(fā)育地需求,幫助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從而提高他們的身體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駱積強.身體鍛煉與高中生應付方式的關系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03).
[2]蔡春霞,楊月敏,郭華英.定向運動對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研究 [J].福建體育科技,2005,(02).
[3]王煥波.“健康促進”新理念下的體育教學改革設計[J].德州學院學報, 2004,(06).
[4]司朝榮.情緒調節(jié)教學模式在高中體育教學中的實驗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