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詩琪
春節(jié)用以辭舊迎新,“十·一”用以紀念建國,“八·一”屬于軍人,“九·一”屬于教師。“五·四”留給了蓬勃的青年。“六·一”留給了純真的孩子,乃至十一月十一日,都被當成是令人哭笑不得的光棍節(jié)。
這些散布在一年中的各個日子仿佛黯然蒼穹中的群星。在特定的位置閃爍獨有的光芒。看上去祥和無比,也隱約透出幾絲激情。
唯獨清明節(jié)例外。四月的這一天不是為了慶祝,不是為了鼓勵,不是為了玩笑。這一天被單單挑出來以緬懷逝者,他們在幾個月、幾年或幾十年前長辭于世,平靜地安眠于地底,凝在大地中成為過去的一部分。
所以這個節(jié)日注定跳躍不起來、歡快不起來,她肅穆且無情的氣質(zhì)逼得每一個懷念逝者的人失聲痛哭。連壓抑的雨都選擇了在這樣一個時節(jié)浙瀝不斷,打濕每個人脆弱的思緒。人們來到逝者墓前,回想他的一言一行。偶爾抬起頭。視線遇上旁邊墓上另一雙素不相識卻也是淚水盈眶的雙眼。凄然一笑,都懷著同樣的心情。即使陌生,也再理解不過。
我仍然記得小時候喜歡的動畫《獅子王》,最愛的一幕是在夜里,小辛巴趴在身為獅王的父親背上撒嬌。獅王木法沙溫和地告訴小辛巴,那些死去的人從未真正離開,他們化為星星在天空中看著我們,小辛巴似懂非懂。
往事之不可追,故人之不可留,這點毋庸置疑。生死乃世間常事,從來沒有也不會有長生不死。但死不會是真正的終點。泰戈爾說世界不會裂開,因為死亡并不是一個罅隙。每個家庭都有人離開,有人出生。像是一列永不停止的列車,有人上車,一段旅途后與所有人道別或者不辭而別,匆匆下車。
所以應該感謝這寒食之日,一個孩子的出生,生日是他的起點,那么死亡就是終點。而比起祭日,清明卻更被祭奠死者的人所接受,好像一個人的悲痛并不足夠傷懷,才把所有對逝者的思念集中到這一天,宛如積蓄已久的火山的爆發(fā)。
在這一天,無論長幼尊卑、男女老少,都任自己的懷念泛濫,這一天是清明。她本就是為了緬懷而存在。在死者面前,所有人都一樣,都不過是這浩瀚世間的一個渺小生命。
正因為渺小,所以要很努力很努力地活著。
正因為對死亡無能為力,所以才要十萬分地重視每一秒的時間。
他們走過的路、做過的事、說過的話還那樣倔強地存在于每一個人的記憶之中,你不斷地回想起他們曾給予自己的微笑,肝腸寸斷。這一天過去后,又重新把這些難過的感情藏回心底最深處繼續(xù)手邊的工作。不同的是在他們離開后,你開始懂得珍惜。你知道了留下遺憾是多么讓人有負罪感的一件事。他們不在,你獨自撐過了一些在以前有他們攙著你熬的風雨。然后發(fā)現(xiàn)自己就算是一個人也能挺過來。
在清明節(jié),你也會輕輕擦干唇角的淚水,露出笑容。感謝著他們曾為你做過的一切——包括突兀地撒手而去。
或許在這天,路上行人不會斷魂,因為在思念著一個人,為了這個人。要堅強地活下去。而只有這個日子,他們才能這樣不受其他約束去闡述這份感情。
成年后的辛巴站在山麓間,凝望著星星,想著已去的父親,決定做最偉大的獅王。
重泉若有雙魚寄。好知他、年來苦樂,與誰相倚。我自中宵成轉(zhuǎn)側(cè),忍聽湘弦重理。待結(jié)個、他生知已。還怕兩人俱薄命,再緣慳、剩月零風里。
清淚盡,紙灰揚。這一刻生死如此之近,只隔薄薄一層黃土。因為那是清明,只因那是清明。
[點評]四月清明,緬懷先人和逝去的親人們。清冷肅穆的節(jié)日有溫暖熾熱的心靈在悼念、緬懷,那是我們、是作者。作者用同樣清冷干凈的文字配以小小的溫暖故事,飽滿著這個清冷的紀念日。那樣的親情不會隨時間的流逝而流逝。
(責任編輯賀年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