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江
一位名人曾經說過這樣一段富有哲理的話:“世上每一個人都是被上帝咬過一口的蘋果,擁有和缺陷總是并存。有的人缺陷比較大,那是上帝更加偏愛他而已,因為這是一只格外芳香的蘋果?!闭f上帝是一位精明的“生意人”,一點也不為過。它在給人一分天才的同時,幾乎搭配了幾倍于天才的苦難。上帝用身體的部分殘疾,拉緊了某些人命運的“琴弦”,也許就是讓他們奏出更加駭世驚人的“旋律”。
“手和腳可以殘缺,
心和腦卻不能”
陳建民是新加坡先驅初級學院著名的腦神經學專家,被譽為輪椅上的“鐵人”。
小建民兩歲時不幸發(fā)高燒患上小兒麻痹癥,留下了終生難以行走的后遺癥。醫(yī)生曾建議把小建民送去“紅十字會之家”,但爸爸和媽媽卻堅持要把兒子帶在身邊,不管這有多苦多累。到了上學的年紀,他們想方設法爭取讓他進入正統(tǒng)學校,而不是殘疾兒童學校?!敖癯四_不能走,能力并不比別的孩子差,所以要像正常人一樣上學?!蹦赣H充滿信心地說,“只有教育才可以改變建民的一生,讓他自立自強?!焙髞?,父母好不容易送小建民進了一所肯接納殘疾孩子的幼兒園,每天由姐姐和媽媽輪流背著上學和放學。小伙伴們對他冷嘲熱諷,將其視為作弄的對象。小建民不甘示弱,為了自衛(wèi)該出手時就出手。他抓住發(fā)起進攻的小伙伴的胳膊,狠狠地用嘴去咬。對手痛疼難忍,嚎啕大哭,敗下陣來,小建民也因此受到責令退學的處分。
一年后,父母又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為小建民找好了另一所小學。懂事的他逐漸明白,爸爸和媽媽為他爭取入學很不容易,只有學業(yè)優(yōu)秀,才對得起他們,也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小建民刻苦用功,期末考試的成績在整個年級排名第一。他被姐姐背著上臺領獎,高興地從校長手里領過故事書《龜兔賽跑》。同學們開始對小建民刮目相看,再也沒有人因為他的殘障而瞧不起他,欺負他。
小建民10歲時邁出艱辛的第一步,開始學習用木拐杖走路,全身跌得青一塊紫一塊,其痛楚是常人難以想象的。然而他憑著頑強的毅力,咬著牙跌倒了爬起來,再跌再爬,一步一步地走下去。
陳建民克服重重困難,以極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新加坡國立大學醫(yī)學院生命科學系。一天,一位以貌取人的教授非常瞧不起坐在輪椅上的他,臉上充滿鄙夷的神情,十分輕蔑地說:“我真不明白你是怎樣進來的,醫(yī)學院的一個寶貴位子就這樣被你糟蹋了?!?陳建民氣得緊咬嘴唇,臉色鐵青,但強忍著沒有發(fā)作?!拔覜]有因此而沮喪,教授把輪椅看得比我大,卻沒有看到坐在輪椅上的我?!?他為自己鼓勁道:“我的身體雖然被束縛在輪椅上,但精神要超越輪椅?!彼蛋迪露Q心,要以事實說話,以優(yōu)秀的學業(yè)證明對方的看法是錯誤的。進入實習開刀階段后,陳建民又遇到一件煩心事。護士以輪椅太臟為由進行刁難,不讓他進手術室。陳建民并沒有退縮放棄,而是動腦筋研制出一個附有輪子的支架,用以支撐自己,昂首挺胸地進出手術室。
在畢業(yè)典禮上,面對品學兼優(yōu)的陳建民,曾經瞧不起他的那位教授感到羞愧難當,連忙走上前去,向這位高材生表示深深的歉意。陳建民對考取醫(yī)學文憑并不滿足,后來又到美國繼續(xù)深造。他取得全額獎學金,完成哈佛大學腦神經學博士學位。
陳建民富有愛心,滿腔熱情地投身于公益事業(yè)。他在哈佛大學念書時,曾遇見過一個患白血病的小女孩。不幸的是,她在與血癌奮斗了6年后去世。在陳建明接診的兒童中,至今大約有120~140名被診斷患有癌癥。小小年紀就得承受皮肉之苦,孩子們那一雙雙痛苦無助的眼睛對他觸動很大。這位醫(yī)學專家決心把研究重點放在兒童癌癥學上,在2005年成立了兒童癌癥研究基金。
從17歲起,陳建民對殘疾運動的興趣有增無減,定期接受各種嚴格的訓練,成為殘疾人運動員。1980年,他是第一個在輪椅上完成42.2公里馬拉松賽的選手。陳建民膽識過人,參加過各種各樣的超級馬拉松賽、劃獨木舟比賽、跳傘比賽,甚至還憑借一根繩子爬上過14層的高樓。
陳建民憑著鋼鐵般的意志力,為籌集兒童癌癥研究基金的經費挑戰(zhàn)生命的極限。2007年12月19日,年滿50歲的他以26天17小時43分52秒的時間“跑”完了在美國、日本、英國、新西蘭、智利、非洲以及南極的七項馬拉松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以27天在輪椅上完成全球七大洲七項馬拉松賽的“鐵人”。在南極的冰天雪地里,普通人要完成這項艱巨的挑戰(zhàn)尚屬不易,更何況是身體有殘障的運動員。陳建民憑著為癌癥兒童出力的意念,接受挑戰(zhàn),在雪地用手推著輪椅,艱難地滑行在崎嶇不平的道路上。在極度寒冷的天氣下,不但要面對凍傷的可能性,而且得抓緊時間,以避開南極可怕的下降風。這次他是帶著傷痛上陣的,因為在開始七大洲馬拉松前的后備賽中不幸撞上一頭驢,造成肋骨及輪椅被撞裂。陳建民籌款的另一個途徑是參加獅城馬拉松賽,它為殘疾運動員與其他運動員競賽提供了機會。
還是陳建民說得好:“人生是一場艱苦的自我競賽,絆倒我們的,永遠是藏在內心的那個消極的敵人。手和腳可以殘缺,心和腦卻不能。遇上惡運時,哭訴命運不濟是于事無補的,我們必須將潛能推向極限,不斷地去夢想,而又不斷地化夢想為現實?!?/p>
陳建民是幸運的,父母使他懂得,自然缺陷是天生無法改變的生命烙印,對別人奉獻愛心是立身安命的根本。在我們這個世界,不少人并不缺乏智慧,而是在面對艱難險阻或陷入困境低谷時沒有堅持做下去的勇氣。世界上沒有任何事情是不可能的,如果你有成就事業(yè)的強烈愿望,你就已經成功了一半,剩下的便是用心去實現它了。
“如果我真的高大,
那是矮小成全的!”
米歇爾·貝楚齊亞尼1962年出生于法國,父親湯尼經營唱片行。他天生罹患成骨不全癥,體內鈣質無法固定在骨骼上,因此骨頭有如玻璃般易碎。由于基因異常,骨骼生長被疾病抑制,身體停止了發(fā)育,致使左手變形嚴重,手掌和手腕往內傾斜,雙腿內彎,視力和聽力很差。他成年后身高不到1.1米,因手腳無力而生活不能自理,沒有旁人協(xié)助便難以行動,形同廢人。
還在很小的時候,貝楚齊亞尼就對音樂表現出濃厚的興趣。7歲那年,他在電視上看到一場鋼琴音樂會,便著迷到神魂顛倒的程度,跟爸媽說也要一臺鋼琴。善解人意的父親先給他買了一架玩具鋼琴,后來換成一臺真正的鋼琴。他要別人抱著,才能上下鋼琴座。為了便于兒子的腳牽動鋼琴踏板,父親在琴上安裝了一個特殊的輔助器來控制踏板。
在貝楚齊亞尼13歲時,父親獲悉一個劇團急需招聘一個丑角兼配角,覺得兒子很適合,于是送他去了。布魯內是劇團的小號演奏家,在演出中發(fā)現貝楚齊亞尼對鋼琴很有悟性,于是極力向打擊樂演奏家洛馬諾推薦。在兩位音樂家的悉心培養(yǎng)下,加上貝楚齊亞尼的刻苦努力,15歲時出了題為《閃光》的第一張個人專輯,一夜之間成為“巨星”。他一炮打響,在法國樂壇嶄露頭角。
不少人在對這位殘疾人鋼琴家的成就高度評價的同時迷惑不解地問道:“米歇爾·貝楚齊亞尼先生,是什么力量使得您取得了成功?”“說實話,我是一個不幸的人?!?貝楚齊亞尼說,“但幸運的是,我把握了命運的第二次機會?!?/p>
貝楚齊亞尼第一次演出時,先置身于臺前最接近觀眾的地方,站了足足3分鐘。最后,他笑著問:“都看夠了吧?”在全場會意地笑過之后,才開始表演。在解釋自己為什么要先站3分鐘時,貝楚齊亞尼回答說:“ 許多人是好奇于我的身材才來的,先讓人們看夠,才能細聽我的演奏,才能看見我靈魂的高度?!?/p>
貝楚齊亞尼認為,如果自己不能用音樂使觀眾折服,那么他們下一次肯定不會再來欣賞他的演出。只有依靠與眾不同的音樂,才能使觀眾把自己牢牢記住,從而得到改變命運的第二次機會。置身于神奇的音樂世界中,貝楚齊亞尼忘卻了殘缺肢體帶來的痛苦,變得精神抖擻、意氣風發(fā)。貝楚齊亞尼始終不把自己看作天才,但深信勤能補拙,為此所付出的辛勞是常人無法想象的。雖然軀體殘疾,行動不便,但他憑著驚人的毅力每天坐在鋼琴旁練琴8個小時以上,超負荷的訓練量有時甚至把指骨折斷。他30歲時已經名揚天下了,但仍然毫不懈怠,還堅持練琴,每天超過11個小時。從1987年起,紐約、米蘭、東京、巴黎和倫敦等地都留下了他悠揚美妙的琴聲,每年的演出在180場以上。
1999年1月,他因患肺炎不幸病逝于紐約,僅活了36年。他對親朋好友動情地說:“如果我真的高大,那是矮小成全的!” 這是貝楚齊亞尼留給世人的最后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