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曼寧
摘要《百家講壇》作為中央電視臺電視講座欄目,在欄目生存的壓力下,探索出一套成熟的運作機制,進行了由內(nèi)容到形式的整體變革,逐漸開辟了搭建學院文化、大眾文化和主流媒體三者橋梁的新局面。本文從普及大眾的欄目定位、電視講壇的多樣化形式及“學術明星”養(yǎng)成等方面,試對《百家講壇》欄目開辟的電視講壇思路作些探討。
關鍵詞《百家講壇》;電視講座節(jié)目;學術明星
《百家講壇》是中央電視臺第十套(cCTV-10)2001年7月9日開播的講座式欄目,欄目宗旨為“建構時代常識,享受智慧人生”。欄目選材廣泛,曾涉及文化、生物、醫(yī)學、經(jīng)濟等各個方面。現(xiàn)多以文化題材為主,并較多涉及中國歷史、中國文化。2001年7月誕生以來,《百家講壇》曾一度收視率走低,可以說歷經(jīng)坎坷。在欄目生存的壓力下,編導們逐步探索出了一套成熟的運作機制,涉及內(nèi)容和形式方面的變革,逐漸開辟了搭建學院文化(精英文化)、大眾文化和主流媒體三者橋梁的嶄新局面。
隨著《易中天品三國》和《于丹<論語>心得》的開播,《百家講壇》的社會關注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巔峰狀態(tài),筆者試總結出該欄目的如下幾個特點。
一、普及大眾的欄目定位
在早期的定位里,《百家講壇》走的是“文化品位,科學品質(zhì),教育品格”的路線,將觀眾群定位在受教育程度較高、欣賞品位不俗的知識階層,主講人選也瞄準了全國最好的學者、教授,選題更是專業(yè)性較強的學術命題。這樣的欄目理念在某種意義上等同于學院教育(精英教育)的課堂外延伸,以高端學術講座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媒介傳播的信道上,渴望精英文化實現(xiàn)更加廣泛的傳播效能。而據(jù)央視收視率調(diào)查顯示,初中文化水平的觀眾占收視觀眾群的第一位,對此,《百家講壇》的制片人萬衛(wèi)醞釀了欄目定位的調(diào)整和整體欄目理念的更新。
改版后的《百家講壇》顯然走了更加親民的路線,對于主講人的要求也是要讓“15歲的中學生能聽懂”(于丹在《百家講壇——解讀于丹》中談到)。觀眾群的變更使大眾文化普及覆蓋了高端學術研討,相應而生的就是主講人的選擇和講授方式的變化?,F(xiàn)在的《百家講壇》尋找能夠?qū)⑽幕}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讀解給更廣泛觀眾的主講人,期待實現(xiàn)口語化傳播經(jīng)典文化的新傳播方式。于丹和易中天就是其間的杰出代表,雖然對他們重讀經(jīng)典的方式褒貶不一,毀譽參半,但可以肯定的是《百家講壇》及主講人們在“文化走向大眾”道路上無所畏懼地上下求索。
二、電視講壇的多樣化形式
相對傳統(tǒng)的學院講壇和電視講座節(jié)目來說,《百家講壇》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多樣化形式在節(jié)目中的巧妙運用。在節(jié)目中,圖片、字幕、影像資料的穿插使用使得講述內(nèi)容更加形象直觀。電視作為一種媒介,有其自身獨特的傳播特性,在每一期節(jié)目中,《百家講壇》往往適時地插入人物肖像、相關背景或是影視劇的片段并配以恰當?shù)囊魳飞踔潦菍iT制作的畫風詼諧的卡通片,用以總結、概括或圖示主講人的觀點。描繪主講人講述的生動故事,補充和故事主干密切相關的信息細節(jié)。易中天在《百家講壇》上品“三國”,講到古代的脫靴之禮時,在講臺上親自示范;于丹在講《論語》心得時涉及古人的“坐”,用兩只手的動作比劃進行了形象的解釋,諸如此類都是《百家講壇》在電視講壇節(jié)目的發(fā)展上求新、求變的積極嘗試,也體現(xiàn)了該欄目所選主講人不拘一格、有別于傳統(tǒng)課堂講授的獨特風格。
三、“學術明星”養(yǎng)成
這是一個頗具爭議性的問題。很多人將《百家講壇》推出的主講人易中天、于丹的走紅稱為一種“現(xiàn)象”。所謂“易中天現(xiàn)象”、“于丹現(xiàn)象”也就是指,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學者變成一個“明星學者”,從一個普通的教授變成一個“超級教授”的過程?!栋偌抑v壇》的制片人萬衛(wèi)提出對主講者遴選的三個標準:學術水平、表述能力和人格魅力。盡管于丹教授在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后不斷謙遜地表示,她之所以受到如此多的關注是因為先賢的經(jīng)典從內(nèi)心喚醒了觀眾、讀者,她所做的只是向大眾傳播了她理解的《論語》、《莊子》,用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解開了他們心中的種種郁結,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她縱觀古今,信手拈來的瀟灑自如和貫穿在講述過程中的那一份氣定神閑。
學者走上電視,學術結緣傳媒,成為新世紀學術走出大學圍墻的新方式。孰深孰淺,眾口難調(diào)也各有論斷。易中天曾坦言“越是高級的東西越簡單,越是真理越明了”,面對公眾和輿論的種種聲音,所幸這些被稱為“學術超男”、“學術超女”的“明星教授”依然獨善其身,寵辱不驚。
電視欄目講求如何滿足社會大眾的愿望,文化學者有普及經(jīng)典、傳業(yè)大眾的擔當,況且學術觀點本來就可以用各種方式表達,我們便沒有必要對一個初露鋒芒的電視欄目和引領大眾走進文化經(jīng)典的教授求全責備。電視作為傳播媒介的責任要實現(xiàn),作為傳播媒介的自身特性也要兼顧。既然講述主題已明確定義為“《論語》心得”而不是“《論語》”,是“品三國”而不是“三國正史”。主觀和個人情感的摻入自然在所難免。而我們所欣賞、認同的也正是主講人對文化命題個性化的闡述和聯(lián)系當下、結合自身經(jīng)歷娓娓道來的感性讀解。在成功的改革之后,《百家講壇》成為2006年度央視十大優(yōu)秀欄目之一。僅次于《新聞聯(lián)播》排名第二。近日,在一家權威機構推出的中國電視節(jié)目榜中?!栋偌抑v壇》被評為年度電視節(jié)目和最佳人文科教節(jié)目。
上下五千年,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幾千年數(shù)個朝代智慧的結晶:詩歌、散文、哲學,天圓地方,天人合一。先哲們歷久而彌堅的閃光思想,共同啟迪著東西方的成果:儒、道、法、墨等百家思想及其歷經(jīng)一代一代的爭鳴、碰撞和發(fā)展,歷代大家在各方面的探索成就有些至今引領先進:易經(jīng)、中醫(yī),風水、武術、氣功、律呂、書畫,圍棋、茶道、建筑、服侍、禮儀……在電視文化的傳播中,通俗化是使有效信息準確、有效抵達受傳者的必要手段,只要能夠抵制庸俗化、避免程式化,實現(xiàn)欄目自身的既有定位,《百家講壇》便可以毋庸置疑地稱為傳播學的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