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平
對教師而言,可外顯的諸如信息、技術、方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聚集內心力量的教育思考。何為教育思考?教育思考何為?在下面的文字、圖示中我將要把自己近十年的諸多感受與思考呈現(xiàn)出來。盡管其中可能夾雜有錯誤、模糊和膚淺,但我相信,它們對大家形成正確的教育生命意識和增強學科教育的能力會有所幫助。
一、概念的提出
教師個體面對自己客觀存在的理論與實踐的“高落差”,是等、靠、要,還是訴諸教育思考,對自身實踐情境和經(jīng)驗多視角多層面地省察呢?實際情況表明,后者是達到目標的最具現(xiàn)實意義和行動價值的一條通道。
教育思考,意指圍繞和涉及教育主題展開的一切相關問題的思考,包括對人、事、物的思考。它是基于教師個體的生活、工作和個性進行的,既有對教育教學行為的事后思考,也有主動的前瞻性的事先思考。比如,為什么要當教師?什么是教育?怎樣科學而理性地設計、實施自己的教學?通過教育思考,大家自己去談、想、悟,從浮躁、無奈與迷失中走出來,去面對教育的終極價值。我以為,這些問題搞懂了,弄通了,很多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此,我們才有希望提煉出自己的教育哲學。讓現(xiàn)實上升到理想的高度,讓理想支撐教育的現(xiàn)實,支撐起我們的教育生命。
二、教育思考的內容
影響教育成敗的關鍵因素也許莫過于教師他自己相信什么。人的任何改變從根本上說是內心的改變。是人的內部改變。由于教育思考所能涉及的內容和范圍多而廣,本文想就其中的根本話題——喚醒教師自身力量主要談三方面的內容:
(一)教育中的“人”與人生
“人”的一生
教師與所有人一樣,必須回答這樣重要的問題:我們將做什么?我們應如何活?這不是科學與理性所能夠回答的。意義的問題,只有憑自己的良知和信仰來決定,因為“我為什么這樣做”是受一種價值取向來定的。作為教師,經(jīng)濟窘迫已屬不幸,若是再沒有崇高的精神追求,那真是雙重的不幸!我們需要自覺自愿的教育理想或信仰——為學生和自己的幸福而教。
教師個體的專業(yè)發(fā)展應從一種低期待轉向高期待。而教育思考則是實現(xiàn)這一轉變的動力。教師的人生定位與規(guī)劃解決不徹底,專業(yè)發(fā)展就很難有質的飛躍,其教育生命就很難富有精神和活力。在筆者看來,生命的最高境界就是生活在自己的情懷里,實現(xiàn)責任與道德并行,崇高與光榮同在。這是只有有清晰的自我認識、有積極的自我形象、有高度統(tǒng)一的自我和生活哲學的人才能做到的。
“人”的教育
我如何在教育園地精耕細作?我又如何仰望星空?這其中有個基點思考的問題,即我們從哪里作為基點展開教育、教學層面的工作。筆者認為。具體的教育教學活動是以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人的發(fā)展、學科教育、學科教學為序列展開的(如上圖)。其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教育的原點。在課堂教學中,我們需要放大每個活動的前認識。
比如,當前的熱門話題是有效教學,但人們在普遍關注有效設計與實施時,卻最易忘記有效教學的受益者——學生在思維、心理上是否處在疲于應付的狀態(tài)。如果沒有學生內心深處的主動參與,教師再怎么有效處理,都是違背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交流和人的發(fā)展的。“分”可以少要,知識可以少學(更何況有些知識還不能稱得上知識),但不能丟“人”。
教育思考是教育教學工作的前思考、大思考。有時是聚焦起來思,有時則是擴散開去想,其結果是要把我們的視點和行為指向于“人”,而非“物”。
以什么樣的人生態(tài)度和教育追求投入到學習、工作中比怎樣學習、工作更為重要。解決和回答好上述的兩個問題,“靜下心來學習,安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才會成為可能。
(二)學科中的教育與教學
本質的思考
教育關注的是人的發(fā)展,教育的本質是育人。而學科教學的本質是有效地交流與建構知識(學科技能、思想其實也屬知識的范疇)。如此說來,學科中理想的教育教學就應該是基于尊重學生這樣的前提有效地進行學科知識的交流與建構。
有人或許會說,我只談教學不談教育。我想這是不現(xiàn)實的,教育內嵌于學科知識的教和學的過程中,不注重對學科外教育主題的關注,絕不可能察覺到和審慎地看待教學內部的問題。一個學科教師首先要關注學科教育本質的東西,而非降格到教學甚至應試的層面。教師的學科教育能力正是體現(xiàn)在如何使知識的意義得以顯現(xiàn),如何讓學科課堂成為充滿意義的世界。然而,學生卻往往都被置于教師提供的純學科知識的學習活動中,教師去教育化或反教育的行為也越來越多。這也就難怪有人說“中國的教師是教學工作者”了。
新課程標準中提出“三維目標”實際上是學科中教育教學本質的表征。因此,我們敞亮自己的教育視角,需要在備課時做到心中有“人”和教學中做到眼中有“人”,抓住契機進行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滲透,讓學生處于“人的發(fā)展”背景下展開學科知識的學習。如果說學科知識結構的構建取決并歸于一句話“學生已經(jīng)知道了什么”,那么,我想,成功教育行為的發(fā)生也可歸于一句話“尊重學生”。尊重學生,是真教育的起點。一切的教育活動和教育理論的核心都是基于這一觀念生長的。
原理的探索
長期以來,在實踐層面學科教育常被學科教學所代替。老師們偏重于某一學科教學過程中某些教學法規(guī)和技巧的研究,而對學科的教育原理和教學規(guī)律重視不夠。要杜絕單純地授受學科知識,獲得對學科教育原理和教學規(guī)律的根本把握,必須以教育思考的形式去“悟”,否則的話,僅僅依靠專家或專著說的幾條原則、方法,是不行的,至少是不夠的。不少名師的成長經(jīng)歷也表,明,對學科教學進行專題性的教育思考并逐個打通是一條可行的研究路徑,有利于教師個體對教學工作中的根本問題形成正確的認識。比如,“真正的學習從來不只是智力的增長,課堂教學的意義應是學生的真誠體驗”,“文本解讀有兩種。首先是教育的解讀;其次,是學科的解讀”。
沒有對本質和原理的思考與探索,其教育教學行為必然有許多是情緒化的,跟著感覺走,呈胡亂之勢。我們需要站在教學的角度看課程,站在教育的廣度看教學,站在哲學的高度看教育。
(三)實踐中的“他”與“我”
他人的教育教學
我國教師自主研訓的傳統(tǒng)之一是向同事或名師學習,但這又很容易陷入經(jīng)驗主義的傳統(tǒng)。比如,我們經(jīng)常地發(fā)現(xiàn)自己照搬某位名師就某一課的思路進行教學,實施的效果與名師執(zhí)教的效果往往都相差甚遠。這充分地說明,經(jīng)驗本身帶有個人性,傾向于自我復制,它不太能夠移植。那學習別人的經(jīng)驗怎么才能學得好呢?前提之一就是用教育思考的眼光去分析,把別人的經(jīng)驗上升到一般性的高度,舍棄影響經(jīng)驗的具體因素或條件。
自己的教育教學
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認識自我(蒙田語)。不同的教師,其氣質、秉性、才情學識、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由
他們實施的教育必然閃爍斑斕多姿的個性光芒。每位教師在職業(yè)生涯中都應也都能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教學路數(shù)和行為風格。或許暫時苦尋未果,有待認清學生和自我,但方法總比問題多。通過教育思考,從自己的錄像課、學生、自我審視以及同事評議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教育套路,最終奏響個性化教學的旋律。
與此并行的是將異己的經(jīng)驗、理論進行內化,創(chuàng)生出新的理念或理論。有研究表明,教師的教育教學理論可以分為“信奉理論”和“使用理論”。前者通常停留于教師的頭腦里和口頭上,是教師認為“應該如此的理論”。而后者是教師在成長中、在具體做事的過程中形成的,是教師內心真正信奉的理論,支配著教師的思想和行為。體現(xiàn)在教師的教育教學行動中。我以為,教師個人教育思想成熟的過程是由最初的信奉理論和使用理論的失敗分離,逐漸相融,直至完全包攝且創(chuàng)生新理論,完善個人的使用理論的過程。它的全過程似乎可用下圖來示意:
我們需要和渴望內心澄明,視界敞亮!正確處理實踐中“他”與“我”的位置關系,讓學生能夠從我的這扇“窗”看到更多的獨特風景和個性陽光。
三、教育思考的方式
任何的教育思考,都在尋找從思考走向行動的彼岸。然后,又一次從行動走向思考……
其具體的行進方式有:
(1)在行動研究中行進。我們需要坐而論道,但更需要在課堂教學和課題研究中“做”而論道。立足每次的行動展開輻射性的教育思考,會讓教師的潛能無限!
(2)在廣泛閱讀中行進。我們教育能力的增強,離不開借助已有教育專著成果的閱讀和“反哺”,在思考中閱讀,在閱讀中思考。
(3)在原創(chuàng)寫作中行進。語言的背后是思維。想不清楚就說不明白,這對所有的人都是如此。借助“原創(chuàng)式”的寫作。可以更好地揭示教育中的科學與理性以及人的價值和精神。
(4)在靜思默想中行進。靜思默想是在“悟”。有的人勤于學習、勇于實踐,可個人的思想?yún)s不見長進。問題就出在“悟”不出來?!拔颉奔仁穷I會他人教育之精髓,又是創(chuàng)生教育新理論。我們在工作、生活中不僅要自我修煉長時間思考某個教育話題的習慣和能力,同時也需要思考一些非教育類的話題,從而把自己置于不斷思考的狀態(tài)中。例如,筆者曾結合自己周三值班的體會,將俗語“年怕中秋,月怕半”發(fā)展成“年怕中秋,月怕半,星期就怕三來轉”,以說明星期飛轉時光流逝!
(5)在多維交流中行進。一個人要是單憑自己來進行思考,而得不到別人的思想和經(jīng)驗的激發(fā),那么即使在最好的情況下,他所想的也不會有什么價值,定是單調無味的。很多好的思想光靠上述方式是無法得到的,借助同事閑聊、外出學習和網(wǎng)絡論壇等平臺與智者為友。通過交流會讓我們褪去愚笨并享受內心的澄明與和諧。
概而言之,教育思考是在“想想、做做、說說”中“悟”。一個真正的具有教育思考習慣的教師至少應該具備五個“不斷”:不斷地實踐,不斷地閱讀,不斷地寫作,不斷地思想,不斷地交流。
四、教育思考的目標
筆者以為,每個教師用“教育思考”支撐自己的教育生命,至少能達成以下的成長目標:
構建自己的信念體系
當人們發(fā)現(xiàn)某種方法不能奏效時,可能會歸咎于缺乏好方法,但卻不能接受關鍵在意識、觀念、意向的方面,很多人會認為這些都是空的,強調這些是可笑的。他們沒有想到正是這樣的偏見影響了自己抓住教育的根本、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根本。構建自己的信念體系,大致應包括道德信念、學術信念和生活信念等幾個方面的構建。要以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投入生活,用做學問的品性研究實踐中的問題,基于學生和自己的幸?!盀榈赖露獭?。
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我們要突破觀念局限,敢于使用和建設教育教學理論,致力于有中國特色教育教學理論的研究工作,這是二十一世紀每一名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時代責任之一?!皯撁鞔_,理論并不僅僅靠專家提供,更依賴于自身的思考。教師也有可能創(chuàng)造出理論。當教師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生出自己的理論時,他們對專家的意見或建議就會有更為清醒的認識,其行動也會更加趨于理性?!?閻亞軍,《讓教師成為自由的舞者》)
例如,下面的只言片語就是筆者借助教育思考形成的思想碎片,也是我的使用理論中的部分內容。
數(shù)學課上適當?shù)淖x能擰緊學生的思維之繩。
我們應較多地關注問題的實質,而非手段。
一條路很容易被踩出來,卻又很難把它廢除掉。因此,我們在選擇教學路徑時要慎之又慎。
錘煉自己的實踐智慧
教育思考極有利于教師錘煉自己的實踐智慧,把“所倡導的理念”轉變?yōu)閭€體“所采用的理念”,并以此設計和選擇自己教學的行為方式。用一句話來說,就是成熟的理論來自成功的實踐,成熟的理論又將指導著新的實踐。
我們充滿勞績,但詩意地棲居在教育大地之上。
教育思考是深入“內在”和“本源”的思考。它的價值只有在改造現(xiàn)實教育世界過程中才能實現(xiàn),而且產(chǎn)生的價值是一切外在的、速成式的技法培訓所無法企及的,因為它讓我們清晰地知曉了心中的準則是什么,給我們帶來的必將是一種堅定的信念、開放的態(tài)度和超越的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