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 陵
橘子洲是長沙市的一大人文景觀,很多游客都是慕名而來。旅游旺季,橘子洲上更是游人如織,擁擠不堪。橘子洲在外地人眼里是一個旅游勝地,在長沙人眼里卻很平常。那里的景觀人們已經(jīng)看過不下百次了,倒是說起橘子洲的美食,大家都嘴饞得不行。那里不但有湖南特產(chǎn)臭豆腐,還有黃鴨叫。
黃鴨叫并非鴨,而是湘江的一種野生魚,個頭不大且?guī)Т?。?jù)《湖南魚類志》載,黃鴨叫學(xué)名黃顙魚,有些地方又稱黃呀姑、黃鴨牯、黃鴨咕,長82毫米~229毫米,有黃色和黑褐色兩種。此魚長鰭的地方帶根刺,抓的時候如果不注意方法,一定會把手刺破。黃鴨叫在淺水里游走時,脊背呈黃金色,非常有光澤,漁民因此稱其為黃骨魚。還有一種與黃鴨叫相似的魚,體形相似,體表呈雪白色,叫白鴨叫,說起來,它應(yīng)與黃鴨叫同宗吧。黃鴨叫這個怪名尚有出處,并非不可考證:解放前,流經(jīng)長沙的湘江中黃骨魚成群。人們到橘子洲附近游泳時,如果遇上黃骨魚群游過,就會被刺得尖叫不止。被刺者的叫聲酷似黃鴨子叫,黃骨魚從此便有了這個怪異的名字。
偌大一個長沙城,可以吃到黃鴨叫的地方很多,不過味道大多馬馬虎虎,論正宗,還要數(shù)橘子洲。很多長沙的生意人會開著轎車,帶著外地客商,到橘子洲邊品黃鴨叫邊談生意。
黃鴨叫在橘子洲開始流行,至今有二十年時間,是橘子洲夜市中最為流行的特色菜。橘子洲上從交橋到洲頭的這段路上,打著“黃鴨叫”招牌的餐館,少說也有二三十家。另外,還有很多招牌寫成“王鴨叫”的餐館,數(shù)目也很可觀。因?yàn)殚L沙口音“黃”“王”不分,“黃鴨叫”即為“王鴨叫”。這兩種招牌的餐館加在一起,數(shù)量便很驚人了。從這些餐館的興盛,可見黃鴨叫在長沙人心中的地位。
一般做黃鴨叫的館子會把黃鴨叫養(yǎng)在門口大玻璃缸里,讓來往客人觀賞。在點(diǎn)菜時客人指著玻璃缸要哪條,就可以現(xiàn)場撈哪條。廚師撈好黃鴨叫后,在搖井下沖洗干凈,鉗住其前鰭下的軟處,食指從腮巴底下扣進(jìn)去,撕開肚皮,掏出內(nèi)臟,沖洗干凈,抹少許鹽和料酒。這時,廚師便會問客人,這魚是水煮還是紅燒。紅燒,魚肉有質(zhì)感;水煮,營養(yǎng)價值高,兩種做法各有千秋,全看客人的選擇。
紅燒,要先把油燒開,把黃鴨叫放到油鍋里,油會撲哧撲哧地響,還不停的冒白水汽,經(jīng)常做黃鴨叫的廚師,可以從顏色上看出黃鴨叫是否熟了,炸到火候,倒出油瀝干。將姜片、蔥段、豆瓣炒香。放入泡椒、酸菜,紫蘇葉、辣椒面、料酒等。再加鹽,味精、糖、醋,放入紅辣椒絲,蒜、清水少許,稍煮即可。紅燒黃鴨叫吃起來肉質(zhì)緊,味道重,非常鮮美。
紅燒黃鴨叫端來,一條一條如剝了皮的小杉木碼起,淺黃色甚是好看,炸透了的魚皮似波紋,真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夾起一條放在碗里,先咬斷魚頭,魚頭的肉不是很多,嚼起來香甜脆糯,耐人尋味,讓人連骨頭也舍不得吐。吃魚身,先夾著魚腰,在背上咬一口,撕下長長的背脊肉,再一點(diǎn)一點(diǎn)地撕著吃。等露出背脊骨,再吃另一邊,也是一點(diǎn)一點(diǎn)地剝掉,直到只剩肋骨,吃完,就剩整副魚骨架。一位吃過黃鴨叫的朋友曾經(jīng)說過:“做人和吃黃鴨叫一樣,要慢慢品味,細(xì)細(xì)把握,盡量做到精致認(rèn)真。”我深以為然。
水煮有清燉和炸后煮兩種,這主要取決于食客的喜好。食客喜歡清淡的,就做清水煮的黃鴨叫,把宰殺了的黃鴨叫用開水燙一下,洗去身上的黏液,再加水煮,直接煮到湯奶白色,加紫蘇、辣椒等。如果食客喜歡吃味重的,就先炸一下再煮,煮到湯成米黃色,像雞湯,洋溢著一股鮮美香辣的魚味。
黃鴨叫端上桌來,聞到那香味,食客的口水早就流出來了,于是個個執(zhí)箸夾魚,享受黃鴨叫的美味。黃鴨叫的肉又鮮又嫩,加上配料的香辣,帶點(diǎn)酸味,再蘸點(diǎn)醬,嚼起非常筋道。
吃黃鴨叫并不分季節(jié),而我還是喜歡在四月品嘗黃鴨叫,那是萬物生長的時節(jié),吃起來更新鮮。四月也是長沙的梅雨季節(jié),楊梅初上,在吃黃鴨叫時,可以要盤鮮紅的楊梅。吃著碩大紅潤的梅子,刺激著口中味蕾,味覺又上一層。不過很多人愿意金秋時節(jié)來吃黃鴨叫,那時樹葉落盡,可以邊欣賞岳麓山紅楓邊品嘗美味,體驗(yàn)一下“獨(dú)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慈f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