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凱
“河口三碗魚”是我自創(chuàng)的名字,吃的地方當(dāng)然是在東營河口,如此稱呼雖然不能概其全面,但比起當(dāng)?shù)厮追Q的“魚湯”倒覺得更貼切一些。
前些日子出差,回來路過東營,時近中午,有朋友說當(dāng)?shù)氐聂~湯很是不錯,不如順便嘗嘗,我們都贊成。我們本以為吃魚湯的地方離此地不是很遠(yuǎn),卻沒想到朋友指揮著車駛離高速路后竟沿著公路疾駛起來,跑了半個多小時后,車才左拐右拐轉(zhuǎn)進一處略顯偏僻的大院落里。院里早停滿了車,到處彌漫著魚的鮮香。
朋友介紹說,這里是老黃河故道,附近有大小幾百家經(jīng)營魚湯的店鋪,有的叫“正宗黃河魚湯”,有的叫“老河道魚湯”,也有的叫“黃河第一湯”。雖然名稱不同,但都是用黃河故道的魚來加工烹制的。
這里地處勝利油田腹地,當(dāng)年“大會戰(zhàn)”時此地的魚湯便已小有名氣,不過那時這里尚屬窮鄉(xiāng)僻壤,人煙稀少,來往客人多以油田職工為主。后來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交通的便利,這里開始熱鬧起來,村里人便經(jīng)營起了魚湯的生意,沒想到魚湯名聲越傳越遠(yuǎn),連許多外地人也慕名而來。我聽了朋友的介紹,看了看外面,果然不少車輛都掛著外地車牌。
朋友對這里很熟悉,找好座位之后便領(lǐng)著我們?nèi)c湯——就是直接在魚池里選魚。偌大的魚池里放養(yǎng)著黃河鯉魚、鯽魚,黑魚、鯰魚、黃咕丁魚等。選好魚由伙計過秤,然后立即活殺后入鍋水煮。灶是一長排湯鍋,每鍋用白鐵鍋蓋蓋住,起湯時揭開鍋蓋,便見白霧彌漫,魚湯沸騰,滿屋飄香,一旁還有幾個炒鍋,說是專門用來紅燒黃咕丁魚的。
點湯回來,桌上已經(jīng)擺了幾個尋常小菜。朋友說下午趕路就不喝酒了,況且喝了酒便嘗不出魚湯的地道滋味。不一會兒,服務(wù)員先端上來紅燒黃咕丁魚,朋友說當(dāng)?shù)厝艘舶阉小案卖~”或“嘎刀魚”。先看那盛魚的盤子便有些特別,是大小介于碗和盤之間的不銹鋼圓盤,每人一盤,內(nèi)有魚七八條,都堆得滿滿當(dāng)當(dāng)。那魚大約有十多公分長,肚黃而背脊花紋呈深色,肉體滾圓,三角刺張著。紅燒之法也稍有不同,蔥、姜、蒜、大料、花椒一應(yīng)俱全,還加了紅辣椒和香菜段,放了不少醬油,顏色紅郁鮮亮,看著便有食欲。嘗一口,是那種極有肉質(zhì)感的糯香綿軟,入口即化。以前我吃如此大小的黃花魚時一般都把魚刺直接嚼碎吞下,但這種魚的刺卻極有個性,雖小卻小得堅硬,百般咀嚼中仍寧折不彎,讓我們一個個都忙著從嘴里挑出一根根刺來,加上時時要避開的大料和辣椒,那魚吃得也算艱難。朋友說,魚如此吃才有味道,若直接給你一堆魚肉便沒了意思。說到這,朋友忽然驚呼起來,說光顧了吃魚竟忘了上飯,忙叫服務(wù)員上幾份大餅。
服務(wù)員進來并未上餅,倒是每人又是一大碗魚,這回是鯽魚湯。每人一碗,每碗一條,那碗是以前農(nóng)家吃飯用的粗瓷大碗,而碗中鯽魚竟有近一斤。每人如此一條,誰能吃得下?朋友說,吃魚不能急,反正下午能趕回去就行,這道魚需慢慢咂摸才有味道。
比起那道紅燒黃咕丁魚,這碗鯽魚湯份量大了許多,味道也清淡了不少,也許是魚大碗小的緣故,湯少得可憐。我嘴里依然滿是紅燒黃咕丁魚的濃香鮮辣,清燉的鯽魚吃進嘴里倒沒了味道,但那白嫩細(xì)滑的魚肉卻牽動著胃口,我此時此刻方才體會到“吃著碗里瞅著盤里”是何感覺。
正猶豫掂量著,服務(wù)員又端上來一大盆湯,單那盆就先讓人一驚,竟比家用的臉盆還略大略深一些。朋友說是黑魚湯,燉的時間長,最是大補。我忙起身看,滿滿當(dāng)當(dāng)一盆湯熬制得煉白如乳,上面漂著層淡淡的油花。服務(wù)員上來一摞空碗,每人一碗盛上。嘗一口果然又是別樣味道,醇厚的魚鮮中隱約還有股奶香,竟將剛才兩種魚的味道沖刷得無影無蹤,不覺讓人脫俗。
一連三碗魚湯下肚,不覺已是大汗淋漓,而那盆湯竟不見下去多少,不能不讓人敬佩店主的實惠和豪爽。這時,服務(wù)員又端上兩盤大餅,是常吃的發(fā)面餅。那餅有鍋蓋般大小,均勻切成兩半,大概剛烙好,拿在手里尚覺得有些溫?zé)?。咬一口雖沒什么特殊味道,但口感松軟,恰和了魚湯清淡的秉性。見朋友將餅撕下來泡進湯里吃,我也如法炮制,面餅飽吸了魚湯鼓脹起來,吃起來極是滋潤厚實,分別蘸上不同魚湯再嘗,味雖不同卻各有特色,讓人欲罷不能。畢竟肚里乾坤小,盤中日月長,望著眼前數(shù)量不多容量卻極大的美味,只好停下手來先喘口氣。朋友說,吃魚不撐時候,下午還有幾小時的路,不妨再喝碗湯,省得再惦記。我想想也是,又強撐著灌下一碗,這時才見盆底隱約露出身形的黑魚,覺得浪費著實可惜,但路途遙遠(yuǎn),也不方便打包,只好作罷。
回去路上,朋友見我們對那魚湯很是滿意,便又說,這鮮魚湯與唐太宗麾下大將薛仁貴還有些淵源。當(dāng)年薛仁貴征東,在此曾嘗過當(dāng)?shù)匾晃煌跣绽先俗龅孽r魚湯,現(xiàn)在東營河口仍以王姓的鮮魚湯為正宗。
一邊聽朋友娓娓道來,一邊咂摸回味著那魚湯滋味,果然覺得不虛此行??磥硭^美食,都離不開特有地域文化的滋養(yǎng),否則縱然傳遍大江南北,也不再是原汁原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