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創(chuàng)設多種情境,將學生帶入一定的情境,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與作者、與許多飽滿的人物形象溝通、交流,會使他們在探究的樂趣中打開知識的大門。如何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呢?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形成閱讀期待。
在語文教學中,不管采取什么方法進行教學,總伴隨著一些問題。問題設計的好壞,將直接影響著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學習方法的掌握,影響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和學習興趣等等。教師如能根據(jù)不同類型的課文特點,創(chuàng)設出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問題情境,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開展具有探索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活動,這是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前提。如教學《只揀兒童多處行》一課,教師可從文章的最后一句話:“當你春游的時候,記住‘只揀兒童多處行是永遠不會找不到春天的!”提出能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兩個問題:(1)兒童多的地方是怎樣的情景?(2)為什么“只揀兒童多處行”就會找到春天呢?這樣,通過問題讓學生形成一種閱讀期待,激發(fā)起學生通過閱讀探究問題的強烈愿望。引導學生動用自己的生活體驗和知識儲備,設身處地地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充分運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體會課文,用自己的經(jīng)驗和情感去滲透作品,從而真正地走進文本,走進作者的心靈深處。
2.創(chuàng)設形象意境,體悟文本意蘊。
意境是作家的主觀情思與客體景物相交融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有著濃烈的主觀意向和情緒色彩,于是“游子身上衣”并不是表現(xiàn)一件普通的衣服,而是表現(xiàn)了陽光普照般的母愛。在意境中,情是被物化了的情,景是被情化了的景,真可謂是“景中情”、“情中景”了,正如王國維所言:“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庇行┱n文所描繪的景象對某些地區(qū)的學生較為陌生,學生很難進入文本的意境。那么,在語文教學中,我們?nèi)绾谓o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基于文本的意境呢?我們可以運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來豐富學生的感知,實物、模型、語言、掛圖、錄像等手段能創(chuàng)設出形象的意境,使學生自主獲得感性經(jīng)驗,讓文本生動起來,讓文本所表現(xiàn)的畫面流動起來,讓各種形象彰顯出靈性來。如教學《水鄉(xiāng)歌》一課,西北地區(qū)的學生對“水鄉(xiāng)”這一概念較為陌生,在教學中,教師便可利用課本中的插圖、介紹水鄉(xiāng)的錄像等手段再現(xiàn)水鄉(xiāng)的美麗,從而讓學生進入王國維的“以我觀物,物皆著入我之色彩”的境界,深刻地體悟文本的意蘊。
3.創(chuàng)設想象情境,激活文本靈性。
文本包蘊著很多空白之處,教學中將這些空白挖掘出來,不但能更深刻地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而且還能訓練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筆者在教學《孫中山破陋習》一文時,首先讓學生充分地閱讀課文,感受姐姐在纏足前后有什么不同;接著讓學生聯(lián)系課文內(nèi)容暢談自己的體會。如:學生在聯(lián)系“當時孫中山的家里很窮,他的姐姐一點兒也不怕吃苦,洗衣、燒飯、插秧、挑柴,樣樣活兒都干??臻e時,姐姐就陪孫中山一起玩。孫中山最愛聽姐姐唱歌,姐姐也經(jīng)常唱給他聽。”這幾句品讀時,學生便想象姐姐洗衣、燒飯、插秧和挑柴的情景,想象姐弟倆坐在門檻上,仰望湛藍的星空,姐姐哼唱那悠揚的小曲,孫中山趴在姐姐的膝蓋上靜靜地傾聽……雖然家里很窮,但他們生活得依然是那樣的快樂充實,那樣的無憂無慮。而這一切都是在姐姐沒有纏足前才能擁有的生活?!耙惶欤瑢O中山從外面回來,看見媽媽正在用一根長長的布條,一道又一道地給姐姐纏足。姐姐痛苦極了,眼淚直往下流?!苯憬闶侨绾蔚耐纯嘧髡卟]有具體地描寫出來,這給學生的想象留下了足夠的空間。有的學生說姐姐用乞求的眼神望著媽媽,央求著媽媽不要再纏了;有的學生說姐姐疼得咬緊了牙,額頭上滲出豆大的汗珠;有的學生說姐姐不是在乞求,而是在絕望地吶喊……當學生讀懂孫中山曾苦苦地請求媽媽不要再給姐姐纏足了,可這一切都是徒勞?!啊隳昙o小,還不懂得這些事。媽媽含著眼淚把孫中山推出了房門……”此時孫中山站在門外,聽著姐姐那絕望、凄慘的哭喊聲,仰望蒼天緊握雙拳,發(fā)出悲壯的呼喊:“多么丑惡的規(guī)矩,多么愚昧的陋習,多么黑暗的社會……我要推翻這一切!”此時,學生已分不清自己是課文中的角色還是現(xiàn)實生活的我了,從而進入“使我之心即入乎唐人之心,而又使唐人心,即為我之心”的境地。
杜月英,教師,現(xiàn)居甘肅秦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