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美華 伯慶英
摘要針對濉溪縣小麥生產情況,總結出適合當?shù)氐男←溕a農機化技術路線及農機農藝結合技術規(guī)范,包括品種選擇與處理、深耕整地、適期播種、肥水管理、田間管理、病蟲草害防治、適時收獲等內容,以指導小麥的機械化生產。
關鍵詞小麥;農機;農藝;生產技術;安徽濉溪
中圖分類號S512.04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 1007-5739(2009)19-0060-01
濉溪縣地處淮北平原,是小麥主產區(qū),每年種植小麥約10萬公頃。目前,小麥的生產能力、投入水平和現(xiàn)有技術均達到了一定水平,但生產方式較粗放,單產較低,直接影響糧食產量和農民收入增長,同時制約了農業(yè)結構調整。因此,濉溪縣開展了“兩深一精”農機化技術試驗與示范,并探索出濉溪縣小麥生產農機化配套技術作業(yè)規(guī)范。
1品種選擇與處理
中大穗多穗型品種有煙農19、皖麥50、周麥18、濟麥20等;主選品種為煙農19。選用的種子質量應符合GB4404.1規(guī)定指標,即種子純度≥99.0%,凈度≥98.0%,發(fā)芽率≥95%。播種前用甲基異柳磷50mL+三唑酮50mL,對水2 500mL,拌50kg麥種,以防治小麥紋枯病和地下害蟲等病蟲害。
2深耕整地
在地下害蟲密度高的田塊必須進行土壤處理。耕地前用40%濃度的甲基異柳磷2 250~3 000mL/hm2拌細土225~300kg撒施,若拌玉米或麩皮效果更好。整地方式:一是全方位深松技術。應用58.8kW以上的拖拉機配套全方位深松機,深松深度為30~40cm,深松后采用旋耕作業(yè),即“淺旋深松法”,播種后需適度鎮(zhèn)壓。每隔2~3年深耕或深松整地1次。二是深耕技術。使用大中型拖拉機配套鏵式犁、圓盤耙耕整地,耕作深度為20~25cm。整地質量為:機耕作業(yè)深度為20~25cm;耕深穩(wěn)定性變異系數(shù)<10%,植被覆蓋率>60%,碎土率>70%;耕后地表平整度<3.5cm,滅茬合格率>80%。耕深穩(wěn)定性變異系數(shù)<15%;土壤平整度<5cm,碎土率>75%;植被覆蓋率>55%。
3適期播種
播種期選擇在10月5~20日為宜。播種時使用與小四輪拖拉機配套的精少量播種機,將行距和播種深度分別控制在20cm和3~5cm。在適播期內,播種量為120kg/hm2;若播種期推遲,播種量應適當增加,每推遲1d,播種量增加3.75kg/hm2。
4肥水管理
耕地前委托濉溪縣土肥站化驗室對項目區(qū)土壤肥力進行監(jiān)測,根據(jù)目標產量6 750kg/hm2,確定各種肥種施用量,氮肥底肥和追肥分別約占60%和40%,高產田塊推廣氮肥施用時段后移,即追肥適宜期為小麥拔節(jié)后期?;适?5%三元復合肥600~750kg/hm2,尿素150~225kg/hm2,小麥拔節(jié)后期追施尿素112.5~150.0kg/hm2。深施底肥使用鏵式犁配套犁底施肥器或采用施肥播種機復式作業(yè),深施追肥使用人力追肥機,將化肥深施于土壤6~10cm以下。土壤墑情不足時,要造墑播種;進入越冬期土壤墑情不足時,要澆好越冬水;小麥返青拔節(jié)期土壤墑情不足時,要澆好返青拔節(jié)水。
5田間管理
前期爭取全苗、勻苗、壯苗,爭取早發(fā)多分蘗。小麥出苗后,要及時查苗,如缺苗斷壟,要帶水帶肥移稠補稀。小麥起身拔節(jié)至成熟期,爭取多成穗,穗大粒多,籽粒飽滿。高產田塊小麥一般越冬群體較大,成穗數(shù)較多,若播量偏大或施肥不當有倒伏的危險,可結合年后化除,用20%多效唑750~900g/hm2噴霧,切忌重噴 。
6病蟲草害防治
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以農業(yè)防治為基礎,提倡生物防治,按照病蟲害的發(fā)生規(guī)律科學使用化學防治技術。若播種偏早,小麥紋枯病重發(fā),當返青期病株率達到30%時,應用井岡霉素淋根防治。小麥赤霉病在皖北地區(qū)屬非常發(fā)病害,但一旦流行將損失慘重,病毒對人畜均有毒害,應加強預防,一般在小麥出穗至揚花,遇3d以上陰雨天氣,就必須施藥預防。春季防治地下害蟲,對前期防治不力、害蟲密度較大的田塊,小麥返青后期地下害蟲上升活動時,可應用甲基異柳磷或辛硫磷對水灌根防治。防治小麥紅蜘蛛,于春季小麥返青后,當害蟲密度達到防治指標時,及時防治。防治小麥蚜蟲,結合一噴三防,以防治青穗蚜為主,優(yōu)質小麥田當拔節(jié)前害蟲密度達到防治指標要及時防治。播種時土壤墑情足,雜草出土率高、密度大的田塊,可在11月中下旬進行化學除草;播種時土壤墑情不足,雜草年前出土率低的麥田,可推遲到返青期進行。
7適時收獲
使用聯(lián)合收割機的適宜收獲期為蠟熟末期至完熟初期(6月1~10日)。選用輪式自走全喂入聯(lián)合收割機進行收割,嚴防收割損失(機收總損失率≤5%,總損失率<3.5%,破碎率<2.0%,含雜率<2.0%),茬高度≤10cm,割茬高度一致、無漏割,地頭地邊處理合理,收獲后及時曬干揚凈入庫。
8參考文獻
[1] 陶衛(wèi)東.淮北地區(qū)小麥高產栽培技術[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08(22):184,186.
[2] 王巧珍.保護性耕作技術對小麥生長發(fā)育的影響及建議[J].種業(yè)導刊,2008(10):26-27.
[3] 高海濤,張燦軍.超級小麥新品種洛麥21號的選育及栽培技術[J].河南農業(yè)科學,2007(5):39-41,53.
[4] 何憲平,李明芳,薛鳳梅,等.旱地冬小麥優(yōu)質、高產栽培技術[J].內蒙古農業(yè)科技,2006(4):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