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 竟 王 兵 何建剛
十人倡議百萬人響應,武漢興起“袋袋相傳”。武漢晚報從百姓身邊小事人手,聯(lián)手武漢最大居民區(qū)——常青花園,策劃實施“袋袋相傳”公益活動,引導公眾用環(huán)保布袋取代塑料袋,使“袋袋相傳”成為市民參與兩型社會建設的有效載體?!按鄠鳌庇沙G嗷▓@“傳”到武漢三鎮(zhèn),在城區(qū)不斷深入;又由城區(qū)“傳”到市郊的漢南等地,“傳”到武漢城市圈其他8城市。2008年10月30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濃墨重彩推介“袋袋相傳”活動。
“袋袋相傳”是“三貼近”報道,但也具有公共新聞價值取向。歸根到底。它是在公共新聞中踐行“三貼近”。
一、成功報道:“袋袋相傳”覓知音,荊楚大地官民贊
2008年3月初,武漢晚報記者王兵在采訪中得知,常青花園三社區(qū)72歲的董少蘭等10位太婆,這幾年都使用自制布袋。在6月1日全國開始限制產(chǎn)銷、使用塑料袋之前,她們準備用家中廢舊布料,縫制一兩百個環(huán)保布袋,拿到菜場集中發(fā)放給街坊。常青花園管委會比較重視,準備通知各媒體記者。把這件事宣傳一下。報道這件新鮮事,寫個小稿子未嘗不可,但王兵想找個契機,把這件事做大一點,
王兵一方面向領導匯報,一方面找切入口。上網(wǎng)查資料,對“限塑令”的社會意義,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國家頒布“限塑令”、實施兩型(資源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武漢城市圈成為兩型社會建設試驗區(qū)。但婆婆又發(fā)布袋這種新聞,做起來可大可小。往小里做,一篇小消息就可以了,其他地方也有自制布袋的自發(fā)行為。往大里做,正好切合時代需要,但需要找到好的方式,讓新聞更有傳播價值,而不是成為說教文章。琢磨半個月,他來了靈感。就把這事提煉為“袋袋相傳”,既與“代代相傳”諧音,又有環(huán)保意識、綠色消費代代相傳之意。
“袋袋相傳”朗朗上口,容易讓接收者興奮;具有活力,容易進入接收者的記憶系統(tǒng);通俗易懂,容易讓接收者快捷讀懂傳播內(nèi)容;容易讓接收者相信,這件事情對自己有價值。總而言之,便于口頭傳播。
編輯部對此十分支持,決定與常青花園管委會聯(lián)手,發(fā)起“袋袋相傳”公益活動,常青花園常住人口過10萬,在這個平臺上做“袋袋相傳”,示范意義較強。3月28日,武漢晚報頭版頭條刊登消息《常青10婆婆倡議“袋袋相傳”》,率先報道此事,主題跳出“自做布袋”,轉(zhuǎn)向為“倡議”,拉開“袋袋相傳”帷幕,該報先后發(fā)稿50多篇,跟蹤報道此事。
“倡議”見報當日就有知音致電報社,100多名讀者和320名老裁縫報名加盟。3月31日,常青花園街頭,66臺老式縫紉機呈人字型擺開。領布袋的隊伍長達70多米,兩小時之內(nèi),3000多個布袋“一搶而空”。一些大超市、地產(chǎn)公司、醫(yī)院、學校加入“袋袋相傳”,共認捐布袋40多萬個,僅3月29日,中百倉儲、新雅集團和名流置業(yè)就打伙捐贈17萬只。
活動得到武漢市委、市政府的肯定,4月29日,市委宣傳部聯(lián)合團市委和市發(fā)改委、教育局、民政局、城管局、商務局、環(huán)保局等部門,召開座談會,共同發(fā)出倡議,號召市民響應“袋袋相傳”公益活動,將綠色消費延伸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武漢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袁善臘專門作出批示,要求有關部門支持“袋袋相傳”。市教育局以推介“袋袋相傳”活動為契機,在全市各中小學開展“珍惜資源從我做起”主題教育活動。
“袋袋相傳”如星火燎燃,短短一個多月內(nèi),有20多萬志愿者加入其中,加上中小學生,共有百萬人響應?;顒訌某G嗷▓@推廣到800多個中心城區(qū)社區(qū),并輻射到市郊及武漢城市圈8個城市,新華社、人民日報等60多家媒體作了報道。
二、成功之道:在公共新聞中實踐“三貼近”
(一)成功的“三貼近”報道。
“袋袋相傳”報道獲得成功,首先在于以“三貼近”的方式,配合兩型社會建設,采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把黨的方針政策化為群眾的自覺行動。
宣傳思想工作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這是十六大以來,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一項重要要求。進行兩型社會建設以及限制使用塑料袋,是黨的重大決策,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方針政策,但如果居高臨下或照本宣科地宣傳,其效果必然是隔靴搔癢,甚至適得其反。
“袋袋相傳”報道深入人心,在于“貼近實際”,回答和解決了實踐中提出的課題——大家齊心協(xié)力制造、使用環(huán)保袋;在于“貼近生活”,記者深入到火熱的現(xiàn)實生活中去,善于思考,關注重大問題從生活小事著手,使兩型社會報道富于生活氣息;在于“貼近群眾”,緊密聯(lián)系群眾的現(xiàn)實生活和切身利益,了解群眾愿望——許多市民是支持“限塑令”、愿意使用環(huán)保袋的,報道為群眾提供了得到環(huán)保袋的途徑。
記者、編輯是人民群眾的一部分,來自人民群眾。生活在群眾中,汲取生活和群眾的營養(yǎng),肩負推動社會進步的使命。“袋袋相傳”的成功表明,媒介實踐“三貼近”,要堅守社會責任,在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的基礎上,找準黨和政府中心工作與群眾現(xiàn)實需求的結合點。
(二)成功的公共新聞實踐。
“袋袋相傳”可以看作是公共新聞。公共新聞運動興盛于90年代的美國,它倡導新聞媒體對報道客體的“介入”,主張記者到社會公眾中去,通過與公眾的互動,找到解決公共問題的方法。今天,公共新聞早已不是潮流,但它并未消亡,而是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推動下,邁向“公共參與式新聞”新階段。
在中國,公共新聞的具體表現(xiàn),拿通俗的話說,就是媒介“搞活動”,“袋袋相傳”也是搞活動;專業(yè)一點的說法,叫“參與式新聞”。不管是“搞活動”,還是搞“參與”,目的都是為了與受眾互動,讓人際傳播給大眾傳播錦上添花。
在進行“袋袋相傳”報道時,武漢晚報一方面是報道,一方面是參與公共生活,而不只是超然的觀察者。新聞報道和媒介活動結合,在報道新聞事實的過程中,以組織者的身份,介入公共事務,尋求問題的解決對策。
公共新聞又稱“公民新聞”。過去,我們強調(diào)市民報“飛入尋常百姓家”,受眾是“百姓”而并非“公民”,仍舊置身“弱者”(弱勢群體)以及“被救濟”的地位。中國在走向公民社會,個人和民間組織廣泛參與抗震救災。汶川地震見證公民社會的成長。公民社會是權利與義務對等的責任社會,每個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權利,也承擔法定的義務。公民社會強調(diào),提高成員的自我組織和自我規(guī)范能力,提高個人對社會的責任感,鼓勵他們參與公共活動,樹立公共責任精神。
常青花園那10個婆婆,是在責任感的驅(qū)使下,決定縫制環(huán)保布袋的。常青花園雖然是環(huán)境保護部認證的“綠色社區(qū)”,但仍一度擺脫不了白色污染之苦:“大風一吹滿天飛,樹梢草地花花綠綠”。特別是看到報紙上說,僅武漢超市每年就需耗費15萬個塑料袋,平鋪起來比8個東湖還要大,董少蘭驚呆了。晨練時,她把這件事告訴同伴。大家想起從前,人們拎著布袋子、菜籃子購物或買菜,環(huán)境是多么美好。為造福子孫后代,她們決定自制布袋子,不僅自己用,還送給街坊用。
在進行“袋袋相傳”報道時,武漢晚報也在幫助人們介入社區(qū)事務,做積極參與的公民,不做旁觀的居民。作為一種公共新聞實踐,“袋袋相傳”折射出市民報價值取向的悄然轉(zhuǎn)型,從“飛人尋常百姓家”,轉(zhuǎn)變?yōu)椤帮w入公民家”。
(三)在公共新聞中“三貼近”。
公共新聞與“三貼近”有相通之處。首先,公共新聞有個別稱叫“共產(chǎn)主義新聞”(邵培仁、李一峰:《論美國“公共新聞運動”》);其次,公共新聞強調(diào)塑造公眾,而“三貼近”強調(diào)教育群眾,二者在內(nèi)涵上是一樣的;第三,“三貼近”強調(diào)記者深入群眾,公共新聞也強調(diào)記者深入公眾;第四,“三貼近”和公共新聞都要求,媒介尋求變革同社區(qū)、社會的關系,新聞不應只是報道事實,客觀性不等于超然于世。
限制使用塑料袋和公眾舊的生活習慣會有沖突。但“袋袋相傳”不是僅僅向公眾描述沖突,而是從建設性的角度出發(fā),讓報道揭示“限塑”的價值,以及如何配合這起公共事件?!按鄠鳌眻蟮溃霉残侣劦膶嶋H操作,體現(xiàn)了武漢晚報對“三貼近”的具體闡釋和深刻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