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霞
[摘要]災害圖片要注意在精神人格層次上引導受眾思考、奮起、超越,在心意層次上要訴諸情感共鳴,災難新聞的報道不能只停留在情感的訴求上,更重要的是把悲傷、憐憫、憤懣等情緒轉(zhuǎn)化為對災難的理性反思,正視自身乃至人類身上存在的問題;同時也不能因此悲觀失望,要看到人的本質(zhì)力量的強大,充滿勇氣地去追求自我完善。
[關鍵詞]災害報道新聞圖片美學探析
汶川大地震發(fā)生后,新聞媒體反應迅速,成為抗震救災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尤其是新聞攝影記者,從一線發(fā)回的關于災區(qū)的圖片,讓我們真實地見證了災難發(fā)生后的現(xiàn)狀。這些新聞圖片給我們的心靈震撼,遠遠大于它們所代表的新聞價值。
“5·12”汶川大地震中,數(shù)以萬計的房屋倒塌,數(shù)萬人的傷亡。在突如其來的巨大災難面前,親情本能地、不加任何掩飾地表現(xiàn)出來,并產(chǎn)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在短時間內(nèi)把受害者從巨大的驚恐和悲傷的惡劣情緒中拯救出來。因此,災害中的親情有著巨大的積極意義,在中國媒體這次的抗震救災中。始終沒有偏離對人尤其是災民的關注,而對人的關注的落腳點也是在圖片所引發(fā)的悲壯美以及崇高的人的戰(zhàn)斗精神上。這些圖片不僅給了我們具體的真實的新聞事實,同時也給予了讀者強烈的悲壯美。
地震發(fā)生的第二天,《人民日報》就在頭版發(fā)表圖片,顯示溫家寶總理在都江堰一所醫(yī)院的廢墟中,向埋在里面的人喊話。國內(nèi)外眾多奔赴災區(qū)的媒體,都在用大幅圖片來展示英勇的中國人民抗震救災的巨大努力,展示災民、救援人員、志愿者的群像,許多圖片給人以深刻印象,如《南方周末》5月22日“汶川九歌”中的“悲劇之容”,可謂是顛覆了以往災害報道的傳統(tǒng),把災民的真實情況展現(xiàn)給讀者。四個版面“你可聽見我的呼喚”、“你可看到我的牽掛”、“你要相信我的堅持”、“你將銘刻我的人生”將人世境況完整的展現(xiàn)。這其中的照片沒有賞心悅目之作,但是蘊含了極大的新聞美學的意義。
一、災難照片的美學元素
1真實美。
這些災難圖片反映了新聞的真實美。我們知道“美是人的本質(zhì)力量對象化”,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沒有真也就沒有新聞存在的必要性,這方面與美學的基本規(guī)律“真善美”中的真是吻合的。新聞中的真不但有自己的獨特領域,也極大地豐富了美學理論研究的內(nèi)容。真實是新聞美的屬性,新聞作品不是文學創(chuàng)作,新聞能夠感染人,主要原因在于以真取勝,如果報道失實、嘩眾取寵,那么新聞美就無從談起。
當我們看到這張圖片:2008年5月16日晚拍攝的四川省綿竹市漢旺鎮(zhèn)東汽中學發(fā)掘現(xiàn)場的一幕——一名死難學生手里緊緊攥著一支筆??吹竭@樣的“震撼人心的那只手”時,先是震驚。與其他的新聞圖片相比,這樣的新聞圖片對人們產(chǎn)生的影響更加深刻持久,看到時無不感動得淚流滿面。這與文學作品中的虛擬感動是不同的,這些圖片帶給讀者的是真實感動。帶來的美感就更加生動,更具震撼力,在我們生活中形成可觸摸到的立體的多維型美感,這就是新聞美給人的審美享受。
2人性美。
汶川地震災難新聞圖片中的人性美主要表現(xiàn)在兩方面:一是災難事件本身所蘊涵的,災難事件中人類美好情感的流露、表達,以及與災難的抗爭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人的本質(zhì)力量和頑強生命力。汶川地震發(fā)生后,各大新聞媒體對災情進行了及時的報道,全國乃至全世界都在為災區(qū)的人民祈福,為災區(qū)人民不屈的精神所感動。全國人民萬眾一心的抗震救災行動,激發(fā)了人類最原始的人性的美德。二是受眾在對災難新聞圖片觀看的過程中流露出來的人性光輝,由于多數(shù)災難新聞與受眾有一定的距離,所以受眾對災難新聞的感官接受大多源于對災難的報道。此時,災難新聞所傳達的不幸、哀傷等信息會激發(fā)起人心中最原始最本真的憐憫之心,并有可能進一步轉(zhuǎn)化為實際的愛心行動,“這種由憐憫之心轉(zhuǎn)化為愛的過程,也是由痛感到快感的過程……這時的痛感已變成審美的快感了?!边@種快感的獲得實際上就是人本價值的回歸和人性之美的體現(xiàn)。這不僅提升了受眾的道德境界,也有利于社會向心力的凝聚。
李澤厚認為美應該用馬克思講的“自然的人化”來解釋,具體說可以用格式塔的同構(gòu)說分析。他肯定了格式塔心理學派用主客體同構(gòu)說來解釋審美性質(zhì):自然形式與人的身心結(jié)構(gòu)發(fā)生同構(gòu)反映,便產(chǎn)生審美感受;一定的形式結(jié)構(gòu),因為同構(gòu)感應,引發(fā)人們特定的知覺情感,從而具有審美素質(zhì)。在這類的照片中,形式的悲慘在一定程度上同其他人的心理產(chǎn)生了同構(gòu)反應,激發(fā)了其他人的善良和同情心,這是最原始的人性美。
3震撼美。
災難圖片本身蘊涵著深刻的審美價值。亞里士多德認為悲劇的美感在于通過美好事物的毀滅而“引起憐憫和恐懼來使感情得到陶冶劇”,并把這些情緒宣泄出去,從而導致這些情緒的“凈化”,使人歸于平衡和愉悅。悲的審美價值主要蘊涵在與矛盾沖突的對抗之中,“悲劇不僅表現(xiàn)沖突與毀滅,而且表現(xiàn)抗爭與拼搏,這是悲劇成為一種審美價值類型的最根本原因?!?/p>
新聞傳播中的災難圖片的發(fā)布,使得受眾通過圖片直接進入審美世界產(chǎn)生激動、憤懣、悲切、哀怨、同情、驚愕、想象等審美的情感體驗,受眾在這種體驗中能使得悲慘的鏡像轉(zhuǎn)化為一種震撼美,從而達到道德的凈化和自我的超越。
汶川地震中涌現(xiàn)出許多“最可愛”的人:報道中那些在廢墟中堅強求生的受災者、勇敢救人互幫互助的普通人、舍棄小家堅守崗位的救援人員,還有在震后第一時間就親臨災區(qū)年近古稀的總理,感動了億萬中國受眾,同時也激發(fā)起強大的悲憫情懷和愛國熱情。發(fā)生在英雄人物身上的悲劇會使人在悲傷之余升騰起一種崇高、莊嚴的情愫,這就是震撼之美。震撼這種審美感受可以轉(zhuǎn)化為鼓舞人前進的動力,激發(fā)人們以英雄人物為楷模,不畏艱難,奮勇向前。但是不可否認,災難新聞本身是具有破壞性的。它會沖擊受眾原來的平衡心理,造成壓抑、悲傷、痛苦等情緒,這種情緒一旦彌漫,就會給整個社會帶來悲觀消極的影響,正因為如此,災難新聞的報道更應該講究技巧。而遵循美學原則來報道,用震撼美的力量升華悲情,是一種有益的嘗試。審美活動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審美主體獲得審美愉悅,也就是美感。美感是審美過程中產(chǎn)生的一種綜合心理效應,其本質(zhì)特征“是一種感性與理性相統(tǒng)一的愉快”,它是具有層次性的。李澤厚把審美愉悅概括為“悅耳悅目”、“悅心悅意”、“悅志悅神”三個層次,從美學層面上操作災難報道,就應該使受眾在這三個層次上產(chǎn)生積極的綜合心理效應。
4心靈美。
黑格爾說:“自然界事物只是直接的、一次的,而人作為心靈卻復現(xiàn)他自己,因為他首先作為自然物而存在,其次他還為自己而存在,觀照自己、認識自己、思考自己、只有通過這種自為的存在,人才是心靈。人以兩種方式獲得
這種對自己的意識:第一是以認識的方式;其次人還通過實踐的活動來達到為自己(認識自己)?!痹诤诟駹柲抢铮环矫?,人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以自然物的方式而存在;另一方面,人又是能思考的,他能認識并觀照自身,以心靈的方式存在。在災難報道的圖片中,人一方面得到了人性上的洗禮,另一方面也從心靈上認識到這樣的美學觀照,其實也是對自己生活的一個極大的激勵,通過這樣的活動,消除人與自然界的直接對立,進而使得人與自然達到盡量和諧的存在。即是人的一種“自我確證、自我超越、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塑造的過程。在災難圖片的選擇上,無疑激起了廣大民眾的同情心和最原始的互幫互助的心理行為?!耙环接须y八方支援”,廣大受眾受到了一次空前的心靈洗禮。
5醒悟美。
災難是人與自然或人與人之間巨大的矛盾沖突,是人類所面臨的暫時的無奈,本身蘊涵著深刻的哲理。災難新聞圖片在給人以或悲傷或驚恐的情感體驗之后,還能留給人無窮的冷靜的反思空間。在地震災害之后,人們開始理性地思索災難中隱藏的一系列問題,如面對地震災害時的逃生問題、關于學校建筑抗震的問題、政府與媒介的關系問題、災后人們的心理問題、社會預警系統(tǒng)的建立健全問題等等,冷靜理智地思考災難后面的深層次原因、檢討人類與自然的應有關系、尋求人類社會的和諧發(fā)展,這種醒悟本身就是一種審美超越。
在汶川大地震災害發(fā)生后,全社會除了積極一致的抗災救災外,還通過各種渠道普及抗震知識。加強了災后救援的力度。此后,人們開始反思我們?nèi)祟惖纳a(chǎn)活動是不是對大自然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作用呢?應該指出的是,這些知識促進了人們對災難事件的關注和如何減災抗災,并為更好的與大自然和諧相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二、新聞圖片美學觀念的轉(zhuǎn)變因由
“5·12”汶川大地震中新聞圖片的發(fā)布,在一定程度上嚴重沖擊了傳統(tǒng)的新聞圖片的慣例。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當今新聞媒介生態(tài)的改變,和受眾對新聞審美觀念的變化也是分不開的。
一方面,2008年5月1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使得中國在災害報道方面的開放程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溫家寶總理在災區(qū)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明確表示“最重要的原則是以人為本”,以此開始,中外記者第一時間進入災區(qū),才使慘烈的瞬間為公眾所了解,為災區(qū)的人民得到了廣泛的同情;國外救援力量以最大的規(guī)模和最快的速度進入到災區(qū),為災區(qū)的人民爭得了搶救生命的時間。開放是此次抗震救災的一個重要的經(jīng)驗。
另一方面。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受眾對新聞傳播媒介的要求越來越高,提供真實的新聞報道才是根本。通過對眾多照片來反映災害發(fā)生后人們的痛苦,反思美與丑的審美觀念的多元化,反思災難報道中的新聞價值觀沖突。事實上我們會發(fā)現(xiàn)關于地震報道圖片的倫理沖突,本身就是中國災難圖片報道和評論的進步,也是災害報道從“宣傳本位”向“新聞本位”的回歸。
但是災害圖片的發(fā)表不能無所顧忌的發(fā)布那些血腥的、殘忍的、不堪入目的細節(jié)刻畫,不宜過多,從美學角度來看,感官層次的審美感受是不牢靠的,具有短暫性和變異性,利用災難報道一而再、再而三地刺激和沖擊受眾的感官,受眾會產(chǎn)生“審美疲勞”,最終對災難報道冷漠視之。要注意在精神人格層次上引導受眾思考、奮起、超越,在心意層次上要訴諸情感共鳴,災難新聞的報道不能只停留在情感的訴求上,更重要的是把悲傷、憐憫、憤懣等情緒轉(zhuǎn)化為對災難的理性反思,正視自身乃至人類身上存在的問題;同時也不能因此悲觀失望,要看到人的本質(zhì)力量的強大,充滿勇氣地去追求自我完善。
此外,傳播者的社會使命感和責任感,媒體要擔當起社會觀察者的角色。公正和責任的思考災難的原因以及暴露的問題。通過報道人們與災難的頑強抗爭來充分肯定人的本質(zhì)力量,給人以超越的勇氣和信心。一個人,只有當他具有進步的世界觀和美學觀的時候,才能在傳播活動中,從比較客觀的角度對社會上發(fā)生的事件進行正確而有深度的解讀,關照人民大眾的需要。在對災難圖片的報道中,傳播者的觀察角度至關重要,只有具有良好的美學素養(yǎng),以責任和信念為支撐,遵循美的規(guī)律進行新聞傳播,才能讓受眾從中體會到巨大而深沉的情感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