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燕
圖片多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化學教科書的主要特點之一,如2007年5月印刷的《化學必修1》有92幅圖,2007年12月印刷的《化學必修2》有68幅圖。這些圖片種類繁多、色彩豐富,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如果化學教師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些圖片,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一、利用圖片,開展自主探究
由于觀念和信息傳遞等的差別,山區(qū)學校的教學對《新課程標準》 “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實施得較少,造成山區(qū)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等能力依舊較差。筆者利用圖片對細節(jié)性信息的傳遞比文字更豐富的特點來增強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
如物質的量溶液的配制實驗是高中階段學生必須掌握的,該實驗涉及到用什么配制,怎樣配制,應注意什么問題,操作失誤會出現(xiàn)怎樣的結果等問題。而對于這種看似簡單實則暗藏不少重要知識點的教學內容,大部分學生總是自以為是,不想聽教師的“啰嗦”。于是筆者在這一內容的教學中,讓學生根據《化學必修1》的圖1-19“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過程示意圖”以及課本中的[學與問],自主探究完成配制100mL1.00mol/LNaCl溶液的實驗。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自主地解決了配制一定體積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重點難點。
又如筆者在教“一個確定的化學反應完成后的結果是吸收能量還是放出能量,決定于反應物的總能量與生成物的總能量的相對大小”這一內容時,組織學生利用《化學必修2》的圖2-1“水能、化學能變化對比示意圖”,小組討論如何判斷一個化學反應是吸收能量還是放出能量,并完成課本37頁的習題7。學生小組討論后完成練習,然后教師總結。
二、利用圖片,化難為易、化繁為簡
學生總是分不清萃?。蠢孟到y(tǒng)中組分在溶劑中有不同的溶解度來分離混合物的操作)和分液(指把一種物質中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分開)這兩個概念,同時對《化學必修2》中化學平衡這一概念也沒有用心去理解。
筆者針對“90后”學生們的心理特點——更愿意從圖片獲取信息而非從字里行間揣摩意義的特點,讓學生觀察《化學必修1》的圖1-8“萃取”和圖1-9“分液”,講解“萃取”和“分液”這兩個概念,學生很快接受。而借助簡單明了的圖2-20“在一定條件下的可逆反應中,正反應速率和逆反應速率隨時間變化示意圖”, 筆者進行深入講解,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化學平衡這一概念。
三、利用圖片,彌補山區(qū)學校教學資源的不足
由于經濟水平相對落后,山區(qū)學校教學資源較為缺乏,如實驗藥品、儀器、多媒體教具等不夠。課本上色彩豐富、多種多樣的圖片可適當彌補這一不足。
如在做“丁達爾效應”實驗時,我校教師用手電筒代替激光筆,但是光束通過膠體所出現(xiàn)的光路并不明顯,學生不容易觀察到實驗現(xiàn)象。筆者便指導學生觀察《化學必修1》圖2-6“光束通過溶液和膠體時的現(xiàn)象”,學習“丁達爾效應”的概念。
山區(qū)工業(yè)相對較少,污染較輕,學生看不到“因含氮、磷的大量污水任意排向湖泊、水庫和近海海域,使水中氮、磷過多,造成水中藻類瘋長,消耗水中溶解的氧,水體變成渾濁綠色,水質惡化而出現(xiàn)的水華現(xiàn)象”,很難理解何謂“水華”。如果學校有多媒體,則可以播放一些相關視頻和圖片讓學生拓展眼界,增長知識??墒俏倚6嗝襟w課室少,不能每節(jié)課都用到多媒體,筆者便讓學生通過《化學必修2》圖4-12“水華”,給學生講解“水華”知識。
四、利用圖片,使實驗現(xiàn)象隨時重現(xiàn)
高中學生要同時學習9科文化課,學習任務繁重,學習壓力大,容易遺忘。而化學教材中關于實驗現(xiàn)象的彩色圖片,可隨時重現(xiàn)實驗現(xiàn)象,在學生腦海中形成記憶點和興奮點,有助于學生記憶。如必修1中圖3-12“向碳酸鈉、碳酸氫鈉的水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圖3-18“氫氧化鐵和氫氧化亞鐵的生成”;必修2中圖3-9“乙烯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圖3-10“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均可作為增強學生記憶的好材料。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若能充分利用教科書中的圖片這一資源,可以使教學形式更多樣,課堂更活躍,并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增強學生的求知欲,同時教師教得更輕松。
責任編輯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