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樂娟 楊永英 張 放
摘 要:線藝蘭是指蘭科(Orchidaceae),蘭屬(Cymbidium)中的春蘭,建蘭,寒蘭,墨蘭,惠蘭五種國蘭線藝品種的總稱,為葉片上出現(xiàn)黃、白色線條或斑紋等藝象的變異品種,比一般蘭花更具觀賞價值。線藝蘭組培苗馴化栽培時需要進行出瓶處理,用800倍甲基托布津或百菌清蘸根消毒。選用透氣性良好的淺素燒盆或塑料盆,組培苗根部用以消毒的濕潤水苔包裹好,每盆中種植2—3株苗。澆水做到“潤而不濕,干而勿燥”。注意防治炭疽病、白絹病、葉枯病、黑腐病、粉虱、介殼蟲、蘭花病毒等。
關鍵詞:蘭花;線藝;組培苗;馴化栽培
中圖分類號:S682.3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69X(2009)01-0044-03
線藝蘭是指蘭科(Orchidaceae),蘭屬(Cymbidium)中的春蘭(Cym.goeringii(Rchb.)f.),建蘭(Cym.ensifolium(L.)SW.),寒蘭(Cym.Kanran Makino),墨蘭(Cym.sinense(Andr.)Willd),惠蘭(Cym.faberiRolfe)五種國蘭線藝品種的總稱。線藝蘭花是因受到外界環(huán)境因素(如光照、雷擊)的刺激,導致其遺傳基因產(chǎn)生變異,葉片上出現(xiàn)黃、白色線條或斑紋等藝象的變異品種。線藝蘭色彩艷麗,形態(tài)優(yōu)美,具有高雅氣質(zhì),令人百看不厭,古詩云:‘泣露光偏亂,含風影自斜,俗人那解此,看葉勝看花。線藝蘭比一般蘭花更具觀賞價值,較受市場歡迎,具有很好的市場發(fā)展前景。在所有的種蘭技藝中,首推線藝蘭的種養(yǎng)是蘭中之難,而且組織培養(yǎng)苗在種植技術與培養(yǎng)基上要求更為嚴格。下面就筆者對線藝蘭組培苗馴化栽培的多次試驗與觀察,總結如下:
1 組培苗出瓶處理
在組培室中20—25℃散射光下半打開瓶蓋放置24—48小時左右,從培養(yǎng)瓶中取出幼苗后,將瓊脂洗掉,以防止栽入基質(zhì)后根部發(fā)生霉爛,并用800倍甲基托布津或百菌清蘸根消毒防病菌,蔭涼處放置2小時,將水涼干,再植入基質(zhì)中。
2 培養(yǎng)基質(zhì)的選配與種植
蘭根的內(nèi)部結構,為典型的單子葉植物類型,根分為外層、中層和內(nèi)層。外層是根被組織,能保護皮層,吸收水分和養(yǎng)分,保護皮層內(nèi)部水分減少;中層皮層組織細胞發(fā)達,能儲存水分和養(yǎng)分;內(nèi)層是中心柱,構成中心柱的有兩種細胞,厚壁細胞主要是加強根的強度,薄壁細胞主要是加強根的強度,薄壁細胞主要是運輸水分和養(yǎng)分。蘭莖稱為假鱗莖,假鱗莖外面是很厚的角質(zhì)層,能防止水分的散失,角質(zhì)層內(nèi)為表皮,表皮內(nèi)有許多薄壁細胞用以貯藏水分和養(yǎng)分,薄壁細胞內(nèi)散布許多維管束,維管束內(nèi)的篩管運輸養(yǎng)分,導管運輸水分。蘭葉表面有表皮組織和厚的角質(zhì)層,氣孔多在葉片背面,氣孔下陷,呈銀白色。從蘭花的這些生理特點看出,蘭花的耐旱能力較強而耐濕能力較差,所以蘭花的培養(yǎng)基質(zhì)必須是疏松、透氣、排水良好的材料。我的做法是:選用透氣性良好的淺素燒盆或塑料盆,將泡沫塊破碎成1.0—1.5厘米的顆粒,放入盆底到1/3地方,組培苗根部用以消毒的濕潤水苔包裹好(動作要輕柔以免弄傷細根),放入盆中四周要用水苔填實。蘭花喜群居惡獨生,因此每盆中最好要種植2—3株苗,利于其生長。
3 水肥管理
澆水是蘭花栽培成功與否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新移植的蘭花組培苗切忌馬上淋“定根水”,因為其根莖難免有損傷,容易感染細菌和霉菌,如上盆后就淋水,會造成腐根爛葉,甚至死亡。濕潤的水苔就足以保證其正常的生長,待3—4天后蘭苗逐漸適應周圍環(huán)境,且水苔已經(jīng)干掉,再淋透水較好。用涼曬2天的自來水即可,除去氯氣及漂白粉等物質(zhì)。
新上盆的蘭花避免陽光直射,以防止過度脫水。一般放在室內(nèi)或蔭蔽處2周,然后移至遮光度為80%—90%蔭棚下。新根長出之前,澆水用噴霧,不可沖淋,晴天有陽光,每天早上噴霧一次,陰天2—3天噴一次。要注意提高空氣濕度。3—4周后,新根長出,再正常澆水。注意切不可將水淋到葉心中,否則會造成爛苗。
蘭花對水分的需求是“潤而不濕,干而勿燥”。過多的水分不僅影響肉根的透氣性,也會加快營養(yǎng)生長和葉綠素合成而使藝象變暗。對蘭花的管理應做到“寧干勿濕”,只要不燥就行。適當控水,使蘭株在偏干的環(huán)境里因營養(yǎng)生長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促進生理生長。此時可每天對葉面進行噴水,補充蘭葉的水分消耗。
蘭花的施肥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種植組培苗的基質(zhì)一般要無肥或少肥。新植苗在未長出新根前,一定不能施肥,3—4周后,待新根長出,才能施肥,要以“薄肥勤施”為原則。一般以1 500—2 000倍水溶液性速效肥或2 000倍組織培養(yǎng)母液MS配方每15—20天澆一次。噴施少量葉面肥,注意水的控制,以防爛根、爛苗。當夏季氣溫高于30℃以上或冬季進入休眠狀態(tài)不宜施肥。
為保持葉藝,可適量施一些減少葉綠素生成的無機肥:
(1)少施氮肥,氮肥有利于營養(yǎng)生長和葉綠素的合成,是退藝的一個重要的因素。
(2)忌施含錳、鎂的肥料,因為錳、鎂元素能加速葉綠素的合成。
(3)增施磷、鉀肥,能增強蘭花的體質(zhì),特別是鉀肥可以激發(fā)細胞的活力,加速體內(nèi)分泌系統(tǒng)的循環(huán)。
(4)施一點鋅肥如硫酸鋅等,鋅可以適當抑制葉綠素的合成。
4 病蟲害防治
組培苗是在無菌的環(huán)境中成長的,從試管移出后,抗病能力很弱,管理不當,很容易染病,常見的病蟲害有:
炭疽病此病為害葉片;后期病斑上產(chǎn)生黑色小點,終致病葉枯黃。該病多發(fā)于5月一6月梅雨季節(jié)或9月一10月秋雨多或臺風雨多的年份,高溫悶熱特別是時晴時雨的天氣,或園圃通風不良、肥水管理不當、葉片交錯擦傷,植株受凍害等均可使發(fā)病加重。防治方法:剪除病葉,及時燒毀;春季新葉萌生后噴灑波爾多液(1∶1∶140) 1至2次;發(fā)病初期噴灑50%多菌靈或50%托布津500—600倍液,80%炭疽福美600倍液或50%苯來特可濕粉800倍液,均能控制病害蔓延;同時加強通風透光,盡量避免葉面噴水。
白絹病蘭花白絹病又稱菌核病,發(fā)病始自蘭葉基部,初呈水漬狀,后變成黑褐色腐爛,延及葉片中上部,嚴重時整株葉叢枯死,有時在病體壞死表面及地表可見到白色絹狀的絲狀物(菌絲體)或核狀物(菌核)。高溫高濕條件,酸性基質(zhì),被病菌污染的基質(zhì)或連作均有利于病害發(fā)生。防治方法;及早清除病葉、病株,病穴可撒拌石灰消毒;定植前用30%土菌消水劑1000倍液淋施基質(zhì),或用基質(zhì)重量的0.2%的五氯硝基苯消毒基質(zhì);發(fā)病初期可噴淋井崗霉素400倍液,或田安水劑500倍液。
葉枯病蘭花葉枯病也稱圓斑病或黑斑病,是蘭花較嚴重的病。病害主要發(fā)生在葉片上,初期病斑黑褐色,近圓形,發(fā)生于葉緣處的病斑呈半圓形。后迅速擴展成橢圓大斑,邊緣黑褐色,中央逐漸變?yōu)闇\褐,潮濕時,葉背或葉面產(chǎn)生紅褐色突起小點,呈稀疏輪狀排列。該病多發(fā)生于葉片中下部,易引起病斑以上的葉段枯死。病原一般自傷口侵入,對嫩葉也有直接侵入,在氣溫適宜及濕度較高的條件下易發(fā)生此病。寒蘭、春蘭、建蘭和蕙蘭易感病,尤以寒蘭病為重。防治方法參照蘭花炭疽病的防治方法。
黑腐病被害植株葉片上出現(xiàn)半透明的小斑點,幾乎遍布全葉,病斑擴大后殃及全株(包括根部)。成株被害后,2—5天內(nèi)葉或假鱗莖出現(xiàn)暗色而微顯水浸狀斑,病斑以后變?yōu)樽虾谏鴰Ч鉂桑跍嘏?、潮濕的環(huán)境下病部變軟,病葉時有水分滲出。環(huán)境干燥時病部隨之變干。防治方法:剪除病葉及受害的假鱗莖,集中燒毀;用過的刀、剪可放入75%酒精中浸過;澆水時避免淋澆;置盆勿過密,以利通風透光。
蘭花病毒此病至今沒有找到有效的防治方法,但采取一些綜合的預防措施加以控制是十分有效的。防治方法:嚴格選用和栽種無病毒苗及播種苗;及時清除園內(nèi)雜草,發(fā)現(xiàn)病株立即拔除銷毀接觸病株的工具及時消毒,栽種過病株的盆及盆栽材料不能再用。
介殼蟲為害蘭花的介殼蟲主要有蘭蚧、盾蚧、條斑糠片盾蚧和桑白盾蚧等。介殼蟲危害蘭花的葉片、葉鞘和假鱗莖,以刺吸式口器深入蘭花的氣孔吸取營養(yǎng),致使蘭株逐漸衰退,黃化,且易感染病害而致死亡。在少量發(fā)生時,可用軟刷刷除,再用水沖干凈。若介殼蟲較多,可在孵化盛期噴酒40%速撲殺乳劑1 000倍或40%氧化樂果乳劑、50%馬拉硫磷、25%亞胺磷乳劑等1 000倍溶。噴藥時要求葉的正、背要噴到,連續(xù)噴灑3次,每次間隔5—7天。由于介殼蟲的耐藥性非常高,一定要多種農(nóng)藥輪換使用,才能較徹底地殺滅介殼蟲。噴藥24小時后,馬上向線藝蘭葉面灑水澆葉,防止葉藝部位藥害產(chǎn)生。
粉虱為害葉片角質(zhì)層較薄的蘭花種類。成蟲及幼蟲的刺吸口器從葉背插入,吸取組織汁液,使葉片枯黃。防治方法:噴灑2.5%溴氰菊酯,20%速滅殺丁2 000倍液,或40%氧化樂果1 000倍液。連續(xù)用藥2—3次,每次間隔5—6天。
蘭花的“藝”實際是一種生理性病態(tài),藝草比普通草的體質(zhì)相對較弱。盡量少使用滅菌類藥物,否則會導致蘭花退藝。蘭花最好用中草藥或野生藥用植物如大蒜、艾蒿、蘆薈等防治。
參考文獻:
[1] 陳少宏. 試論國蘭的遺傳變異與選育[M]. 廣西園林,1999(4):34~36.
[2] 陳少宏. 線藝蘭初探[M]. 廣東園林,2002(3):45~47.
[3] 盧思聰. 中國蘭與洋蘭[M]. 北京:金盾出版社,1994,34~39.
[4] 王熊. 蘭花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的探討[M]. 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1988,19: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