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云 田成津
摘 要:本文運用科學實驗方法,采用先進裁培管理辦法,通過對新選育春性甘蘭型油菜,新品種在大通縣不同區(qū)域的豐產(chǎn)性、穩(wěn)定性、抗逆性的表現(xiàn),為新育品種做出正確評價, 從而為其推廣利用提供科學依據(jù)。
關(guān)鍵詞:甘蘭性油菜;大通縣;區(qū)試表現(xiàn)
中圖分類號:S56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69X(2009)01-0054-02
大通縣位于青海東部農(nóng)業(yè)區(qū),油料作物以春油菜為主。選育適宜我縣地理環(huán)境種植的春油菜品種(系),根據(jù)新選育春性甘蘭型油菜新品種(系)在不同區(qū)域的豐產(chǎn)性、穩(wěn)定性、抗逆性在區(qū)試中的表現(xiàn),為新育品種(系)做出正確地評價,給品種的審定和在我縣的推廣利用提供科學依據(jù)。
1 材料和方法
2007年在我縣晚熟組參試的4個品種(系),都是春性甘蘭型油菜,以青雜2號為對照,青雜2號是青海省農(nóng)林科學院春油菜研究開發(fā)中心育成,代號為303,其豐產(chǎn)性、穩(wěn)定性、抗逆性等方面在我縣的表現(xiàn)都比較好,能得到群眾的認可。以下是各品種(系)在我縣的表現(xiàn)。
試驗采用隨機區(qū)組排列,重復四次,小區(qū)面積為4×5=20 m2,小區(qū)間設(shè)有走道;進行條播,株距13 cm,播13行,播種深度:2.5-3厘米,用半精量播種方法,播種量以0.4 kg/畝計算,每小區(qū)播種12 g。
2 試驗地基本情況和栽培管理
試驗設(shè)在大通縣新莊鎮(zhèn)吉倉村,地處北緯37°02′,東經(jīng)101°36′,海拔2 562 m,年均氣溫3.7℃,年降雨量524 mm,無霜期為97天,地勢平坦,排灌方便,土壤肥力均勻,是灌溉粟鈣土,今年天氣情況較好,生育期間無明顯干旱現(xiàn)象,收成屬正常年份。試驗區(qū)情況具有代表性。
播種前一天耕翻整地,每小區(qū)施用尿素0.8 kg、磷酸二銨0.5 kg、過磷酸鈣1.2 kg做為底肥,生育期間分別在苗期和抽苔期進行兩次中耕除草,在5月10日、6月1日和6月9日進行了三次病蟲害防治。
2.1 生育期情況記載
2.2 抗逆性觀察記載
3 結(jié) 論
青雜2號全生育期163天,平均株高161.1 cm,分枝部位49.7 cm,一次有效分枝4.7個。單株有效角果數(shù)202.5個,每角粒數(shù)23.2粒,千粒重3.9 g,株形一致,生長勢強,抗旱性強,耐寒性較強,抗倒伏中等,具有較強的豐產(chǎn)性。
J285-5全生育期155天,平均株高142.5 cm,分枝部位46.5 cm,一次有效分枝5.0個。單株有效角果數(shù)141.3個,每角粒數(shù)24.5粒,千粒重3.9 g,株形較為一致,生長勢一般,抗旱性中等,耐寒性中等,抗倒伏較強。
綿雜402全生育期158天,平均株高152.9 cm,分枝部位44.7 cm,一次有效分枝7.2個。單株有效角果數(shù)175.2個,每角粒數(shù)24.6粒,千粒重3.9 g,株形較為一致,生長勢一般,抗旱性中等,耐寒性中等,抗倒伏中等。
185全生育期160天,平均株高153.3 cm,分枝部位49.0 cm,一次有效分枝5.1個。單株有效角果數(shù)151.3個,每角粒數(shù)23.5粒,千粒重4.0g,株形較為一致,生長勢強,抗旱性強,耐寒性中等,抗倒伏較強,具有較強的豐產(chǎn)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