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健
內容提要在一般意義上,公民意識是關于公民現(xiàn)象的反思和對公民特質的認同;在具體意義上,它包含四個方面,即國家觀念、私權意識、主人意識和公共理念;上述四個方面又可以展開為這樣幾個要素,即“愛國主義”、“私人性與自主性”之觀念、“國家客體、契約納稅、公權民授”之意識以及“集體、志愿、公益”之精神。
關鍵詞公民意識公民授權公民
[中圖分類號]D621.5;B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47-662X(2009)01-0041-06
從語言哲學的視角看,任何概念都是符號,都是對現(xiàn)實世界的概括和描述。而符號之所以對人有意義,就在于人們可以通過符號的三種結構與功能來探索未知世界,即:分析語法結構,尋找觀察該符號所描述的社會現(xiàn)象的邏輯路徑;分析語義內容,揭示該概念的現(xiàn)實指稱和本質;闡釋語用內涵,揭示該概念在特定語境下對解釋者的意義。這就是語言哲學中“語言分析”的一般內容。基于這一思路,筆者對“公民意識”概念作一分析。
一、“公民意識”概念界定:“公民+意識”的語法架構與公民特質的觀念反思
從語法層面看,公民意識包含兩個語義單位,即“公民”和“意識”,二者之間具有一種偏正關系。其中,“意識”是主詞,“公民”是修飾語,因此,分析該概念需要分別考察“公民”和“意識”的含義。
就“意識”的含義來看,在哲學層面,它是相對于“物質”概念的“精神”范疇,指的是人的觀念活動及其結果。一般來說,作為精神范疇的“意識”具有這樣幾個基本規(guī)定性:生物性,即它是人腦的機能、自然的產物,是對人的神經細胞活動過程和結果的描述;鏡像性,即意識的形態(tài)是觀念,內容是外部對象,意識是人腦對外部世界的主觀映像;建構性,即人的意識作為對外部世界的主觀映像,從性質上看又不僅僅是一種純粹的“鏡像”,還更體現(xiàn)為這種“鏡像”在大腦中作為觀念要素要予以進一步改造,實現(xiàn)映像的再構造,從而使得人的精神活動不僅是對外部世界的適應,更主要是對外部世界的觀念性創(chuàng)造。由此,“意識”的本質可以在這樣兩個層次上理解:第一個層次是,它是主體的關于外部對象的主觀映像,表現(xiàn)為觀念形態(tài),體現(xiàn)的是萬物具有的普遍反應特性;第二個層次是,它是主體對外部對象的自覺反思,體現(xiàn)的是人所特有的理性能力,表現(xiàn)為人對外部對象的本質和意義的深入思考?;谶@種意義,關于“公民意識”概念的理解,至少可以得出這樣兩個結論:一是它是一種觀念,二是它包含了對公民現(xiàn)象、本質和意義的思考。因此,關鍵的問題就是,如何理解“公民”內涵。
從語義結構來看,公民概念指稱這樣的歷史圖景,表征不同歷史階段上的人的不同發(fā)展形態(tài),即:前市場經濟時期,公民體現(xiàn)為“城邦中的人”;市場經濟初期,公民表現(xiàn)為“市場里的人”;市場經濟發(fā)達時期,公民展示為“授權公權的人”和“具有公共訴求的人”。由此可見,公民的指稱是動態(tài)性的,本質上是不同歷史階段上人的發(fā)展指征。這些不同指征,深入看又可以概括為兩個范式:即“市民”范式和“公民”范式。就“市民”范式來看,它體現(xiàn)為“城市里的居民”和“市場里的私人”兩個形態(tài),凝聚為“市”之符號。就“公民”范式來看,它則體現(xiàn)為“授權公權的主體”和“表達公共訴求的個體”兩個形態(tài),聚焦為“公”這一符號。所以,在這個意義上,對公民概念的現(xiàn)實指稱的考察需要注意不同的歷史語境。
從語用層面看,公民概念的運用涉及兩個基本因素,即不同語義獲得的不同歷史根源和這些語義所具有的時代意義。就“市民”語義的獲得根源來看,它植根于這樣的歷史境遇,即“城鄉(xiāng)分離”與“市場經濟崛起”。就前者來看,“城鄉(xiāng)分離”的結果是城市的崛起,它使得人的生存出現(xiàn)鄉(xiāng)村與城市兩種狀態(tài)。而比較而言,城市優(yōu)越于鄉(xiāng)村,因為它表征著文明對野蠻的超越。在這種背景下,市民概念的提出旨在標識城市生存狀態(tài)。在這里,基于“城邦人”意蘊的“市民”表達著文明對野蠻的優(yōu)越性。而就后者來看,即“市場經濟的崛起”,它使得私人自主性增強,促使私人的力量與價值開始凸顯,私人角色開始走向歷史的前臺。在這種背景下,市民概念也就不再純粹是一種“城市人”含義,而主要轉向一種“經濟人”意蘊。在這樣的階段,基于“市場人”的“市民”表達著一種對私人自主性的認同與張揚。在這里,市民概念宣示著自由(私人自主)高于管制(私人服從)或者(“經濟人”對“政治人”的超越)這一現(xiàn)代性理念。而就“公民”范式語義的獲得來看,它也有兩個根源,即“經濟/政治”的初次分離和“經濟/政治/文化”的再次分離?!敖洕巍钡姆蛛x使得社會運行確立起了兩個基本規(guī)則,即私人活動的“法無禁止即可為”和公權活動的“法律許可才可為”,體現(xiàn)在社會宏觀架構上,即開始出現(xiàn)私權與公權的分界。在這里,基于“私權與公權劃界”的“公民”表達著“公權民授”的現(xiàn)代性理念(下文詳述)。而“經濟/政治/文化”的分離則使得整個社會運行出現(xiàn)了“市場、國家、民間”三足鼎立的走勢,這意味著社會的運行開始出現(xiàn)了領域分化的細化趨向,即在傳統(tǒng)私人領域與國家領域二分的基礎上,又出現(xiàn)了“非官非商、非營利非政府”的第三領域(狹義公民社會,即公共領域),這就是現(xiàn)代公共領域的崛起。在這里,基于“公共領域”的“公民”符號又表達著公共性對階級性和私人性的超越之趨勢。
結合上述語義和語用的分析,關于公民概念的內涵,筆者以為可以作如下小結:它直接指稱人的發(fā)展進程(城邦人—市場人—公權的主人—公共訴求的主體),深層描述不同歷史階段上人的發(fā)展指征(城市居民—市場私人—公權主人—公域個人),最終揭示人的不同階段的發(fā)展根源及其特質(城鄉(xiāng)分離·文明人—市場崛起·自由人—經濟/政治分離·主人一經濟/政治/文化分離·公共人)②。在此基礎上,我們來進一步分析“公民意識”內涵。依據(jù)上述關于“意識”分析的結論,它意味著“公民意識”的概念具有這樣的分析框架,即它是一種觀念形態(tài),是關于公民特征、內涵及其價值的一種理性反思和映像,可以簡單概括為關于“公民”現(xiàn)象的主觀映像與觀念反思。因此,在這里界定“公民意識”的關鍵是厘定出“公民現(xiàn)象”的特殊規(guī)定性。從上面關于公民概念的分析可以看到,公民特質可以這樣概括:一是現(xiàn)象層面,公民分別指下述人的發(fā)展形態(tài),即城市居民、市場私人、公權主人以及公域個人;二是動因層面,上述不同發(fā)展形態(tài)分別來源于這樣的社會現(xiàn)實,即城鄉(xiāng)分離、市場經濟崛起、“經濟/政治”分離以及“經濟/政治/文化”分離。這兩個方面可以作為公民意識概念之主觀映像的基本客體。在此基礎上我們來分析這些映像的反思層面,即上述四個形態(tài)和動因是如何在人類觀念上予以反思的。
首先,就“城市居民”來看,它根源于城鄉(xiāng)分離,反映的是人類生存狀態(tài)中政治文明(國家)對自然狀態(tài)(野蠻狀態(tài))的超越。在這樣的階段上,對公民
特質與意義的反思則主要體現(xiàn)為人類對“國家觀念”的推崇,即“國家觀念”成為“公民意識”的首要內容。
其次,就“市場私人”來看,它根源于市場崛起,反映的是人類發(fā)展進程中自由獨立對國家管制的超越之趨勢,因為“自由獨立”表達的是一種完整的私人自主性質,該性質在觀念上集中體現(xiàn)為“私權意識”。所以,“私權意識”也就成為“公民意識”的第二個要素。
再次,建立于“經濟/政治”分離基礎上的“私權主人”反映的是公權源于私權讓渡的歷史走向,基于這一走向,在邏輯上,公權成為私權讓渡的結果,體現(xiàn)為公民委托公權實施部分私權。反映在觀念上,即必然帶來“委托”主體的問題,也就是“委托”若成立,則必須有其成熟的主體,這就是“主人意識”的覺醒。因此,“主人意識”成為“公民意識”的第三個要素。
最后,就“公共領域中的個人”來看,它根源于“經濟/政治/文化”的分離,反映的是人類發(fā)展進程中“公共領域”的崛起事實,因為“公共領域”既非經濟性空間也非政治性領域,它本質上表達的是一種公共性,反映在觀念上,即預示著“公共理念”的凸顯。在這種意義上,“公共理念”也必然成為“公民意識”的基本內容之一。
由此,關于“公民意識”的內涵界定,筆者以為可以這樣簡單概括:公民意識就是關于公民內涵、特征和價值的反思。它主要包括這樣四個內容,即“國家觀念”、“私權意識”、“主人意識”和“公共理念”。以此為框架,筆者對上述四個方面進行深入分析。
二、“國家觀念”:關于國家的正當性論證及其歷史性
如上所述,對“國家觀念”的推崇,根源于城鄉(xiāng)分離,該分離產生了一種不同于以往的一種新的生存方式——城市生活。相較于鄉(xiāng)村生活,這種城市生活的經濟基礎是工商業(yè),上層建筑是政治和文化。而在理論上,作為上層建筑之基礎的工商業(yè)又是建立在鄉(xiāng)村農業(yè)經濟的必要積累之上的。這就意味著,城市生活是作為鄉(xiāng)村生活的高級層次而獲得優(yōu)先性的。這種優(yōu)先性集中體現(xiàn)在城市的上層建筑(政治和文化系統(tǒng))上,即政治國家的核心系統(tǒng)集中在城市,其主要職能是履行統(tǒng)治和管理,體現(xiàn)為國家的階級性和強制力。又因為這種階級性和強制力具有一定的暴力色彩,表現(xiàn)出一定程度的野蠻性,所以在實踐上又需要一種正當性來支撐和論證。那么,如何論證呢?
從歷史上看,這種論證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具有不同思路和內容。在前市場經濟時期,該論證主要是通過“君命天授”的“天命論”和“忠君愛國”的政治倫理這樣兩個基本價值理念來實現(xiàn)的。從實際效果看,這兩個價值理念一方面對國家階級強制的必要性作了辯護,顯示了其存在的歷史必然性;但另一方面也遮蔽了人們對國家合法性進行科學探索的理性之光,意味著國家合法性論證需要新的理論突破。因此,在進入市場經濟歷史區(qū)間之后,西方歷史便以“文藝復興”作開端,開始了對國家合法性進行科學論證的漫漫歷程。簡單來說,這一歷程具有兩個標志性成果:一是以“契約論”為代表的關于國家本質的分析,向人們揭示了國家產生的邏輯必然性;二是以“國家暴力工具說”為代表,從實踐的層面對國家起源作了深層分析。而無論是“社會契約論”還是“暴力工具說”,它們共同的特征就是以科學理性為支撐,以人性發(fā)展的內在需求為價值取向。相較于傳統(tǒng)關于國家合法性的論證,現(xiàn)代論證本質上是建立于“合理性”基礎之上,具有鮮明的現(xiàn)代性特征。此其一。
其二,從內容上看,現(xiàn)代國家關于其自身正當性的普遍共識最終歸結為“愛國主義”,即強調國家的優(yōu)先性。從論證思路看,支撐國家優(yōu)先的論據(jù)包含兩個基本邏輯:一是以現(xiàn)代國家是“主權國家”作為基本價值預設,強調國家的核心在于其主權的完整,保證主權的獨立和完整就是保證國家安全;二是以“國強民安”作為世俗性尺度,強調整體對個體的優(yōu)先性,表現(xiàn)出強烈的實用主義色彩。當然,在后工業(yè)社會逐漸來臨的背景下,上述兩個基本邏輯都在面臨挑戰(zhàn),例如,“人權高于主權”對“主權國家”理念的顛覆性沖擊,“公權民授”對“國家優(yōu)先性”挑戰(zhàn)等等。這意味著,在未來社會的發(fā)展中,國家觀念的內涵將要發(fā)生重大改變。
綜合上述兩個時期的不同內容,筆者以為關于“國家觀念”的基本內容可以這樣考慮:
第一,從普遍意義上看,它就是關于國家正當性的辯護,無論是前市場經濟時期還是市場經濟時期都是如此;從特殊意義上看,它關于國家正當性的辯護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具有不同的內容。
第二,一般說來,前市場經濟時期,即如前所述的“忠君愛國”;現(xiàn)代階段,即體現(xiàn)為“愛國主義”。其中,現(xiàn)代社會中的“愛國主義”,以“主權國家”理念為價值預設,以提高民族凝聚力為基本目標,以“國強民安”的世俗邏輯為基本論證。
第三,歷史地看,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fā)展,一些基于后工業(yè)經濟基礎的新理念開始產生,并逐漸對現(xiàn)有國家理念提出挑戰(zhàn),如“人權高于主權”、“公民優(yōu)先于國家”等,這預示著對未來國家觀念的認知將不可避免發(fā)生一些重大變化。
三、“私權意識”:“私人性與自主性”之訴求
從根源上看,私權意識是在市場經濟成為一種新的社會經濟運行模式之后逐漸生成的。那么,為什么市場經濟會產生私權意識呢?私權意識的基本內容又是什么?筆者以為這就需要深入分析市場經濟的內在邏輯及其基本需求。
依據(jù)馬克思關于人類經濟社會運行的三分法(即馬克思從交換的角度把人類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歷史分為三個歷史區(qū)間:人與自然之間的交換一自然經濟、人與人之間的交換一商品經濟、人與社會之間的交換一產品經濟),市場經濟屬于商品經濟的范疇,而在該歷史區(qū)間上,人與人之間的交換內含這樣兩種邏輯:
一是,交換主體是“私人”。這是因為在整個交換模式中,“人與自然的交換”對象是自然界,是一種“類”意義上的實體,“人與社會的交換”面對的一種“集合”意義上的人群。這樣,在邏輯上,“人與人的交換”的對象也只能是獨立的個體,即私人。
二是,交換所以有效主要由三個基本條件支撐。它們分別是:私人行動是獨立的,要在交換中自我決定、自我負責,否則交換就可能是被迫,異化為前市場經濟時期的奴役或依附關系;私人地位是平等的,要在經濟交換過程中平起平坐,否則交換就無法實現(xiàn)等價交換;私人意志是自由的,要在交換中能自由表達自己的訴求和實現(xiàn)自己的意愿,這是上述行動獨立和地位平等在觀念上的自覺反映。一則行動獨立,一則地位平等,一則意志自由,這意味著對于一個私人來講,他若有了需求則可以自己做主經過努力獲得滿足,即無論是在意志上還是行動上他都是自主的。
綜合上述兩種邏輯,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市場經濟的內在需求決定了人的發(fā)展在該歷史時期具有這樣的發(fā)展特性,即私人自主性。在這里,私人性表達著人的發(fā)展開始逐漸走向歷史的前臺,即如馬克思所斷
言,人開始走出人的依賴階段,走向基于物的依賴的人的獨立階段。自主性則表明,盡管這種獨立還局限在經濟交換的過程中,但在觀念的層面上它又不局限在經濟領域,而不斷邁向政治與文化的領域,這就是我們看到的歷史中基于市場經濟的自由訴求。在這種意義上,基于市場經濟的私權意識其基本內容也就包括兩個方面:私人觀念和自主觀念。其中,對于私人觀念來說,因為在商品經濟階段人的發(fā)展本質上是一種物的依賴,還無法實現(xiàn)人的自由個性,所以,在該階段上所體現(xiàn)出來的人的獨立性主要是一種利益訴求的自覺性。私人觀念的核心是關于個體利益的自覺意識。而對于自主觀念,因為這種自主性在意志層面已經遠遠超出了經濟的領域,所以,自主觀念本質上體現(xiàn)的是人的發(fā)展的內在訴求。該訴求以自由、平等、獨立為核心,成為推動人進一步走向自由個性的內在動力。
四、“主人意識”:“國家客體、契約納稅、公民授權”之意蘊
隨著私權意識的增強,私人的主體自覺性不斷提升,這就使得個體逐漸對公權與私權的關系進行反思。反思的一個結果就是,公權來源于私權的讓渡,即在私人逐漸自主的歷史背景下,公權只是一種公共機構。而深入看,這種公共機構存在的必要來源于這樣的歷史需求:若是每個人都完全和非得自己行使自身權利的話,那么,它們就會發(fā)現(xiàn)生活的成本太高了(如,安全權,若自己行使的話,恐怕出門就要雇保鏢,而實際上并非每個人都能請得起保鏢),這就使得人們考慮尋求最經濟和最有效的辦法,這就是把某些私權讓渡給一個權威公共機構,但同時,為了保證公共結構的運行,又必須提供經濟的支撐,這就是現(xiàn)實生活中納稅的邏輯根源。
由此,關于私權與公權的關系,在私權意識覺醒的前提下,本質上體現(xiàn)的是一種“私權讓渡、私人納稅”的雙層關系。其中,“私權讓渡”表明公權力的正當性來源于私人的授權,公權本質上是一種公共機構;而“私人納稅”則意味著,在公權與私權之間具有一種契約關系,體現(xiàn)在實踐上也就是公民與國家之間是一種世俗關系(公民出錢購買國家公共產品,國家則提供社會服務),筆者把它簡稱為“公民納稅、公權服務”。這樣,綜合“私權讓渡”與“契約納稅”,私權與公權的關系可以概括為“公民納稅、公權民授”,前者是一種經濟關系,后者是一種政治和文化構架。在此基礎上,我們再來考慮“主人意識”的基本內容。
從根源上看,“主人意識”的產生的支撐條件有二:一是經濟層面,市場經濟進一步發(fā)展所產生的“經濟與政治”的分離;二是觀念層面,私權意識覺醒基礎上的關于私權與公權關系的反思,即對“私權讓渡”與“契約納稅”的普遍認同。就前者來看,“經濟與政治”的分離意味著市場經濟作為一種自我組織的系統(tǒng),可以脫離國家之手而自我運行,這預示著國家系統(tǒng)中不應再包含經濟體系(國家不直接管理經濟),國家運行的領域開始出現(xiàn)邊界,可以簡稱為“國家行動有限化”。這意味著,國家不再全能,它本質上是有限的。這就為人們反思國家的本質提供了實踐的基礎。而就后者來看,如前所述,人們對私權與公權關系反思的結果,使得人們逐漸形成了對國家“公權民授”和對自身“公民納稅”的普遍社會認同。這意味著,在觀念上人們對國家合法性(來源于公民授權)和公民的主人地位(納稅的主體和享受公共服務的主體)有了理性的認知,這就為現(xiàn)代市場經濟語境下的公民“主體地位”的獲得提供了觀念支撐。
從性質上看,“主人意識”的本質是私人個體對自身作為社會主體的一種自覺反思,這種反思包含兩個基本內容:一是國家的客體地位成為事實;二是公民的主體地位獲得認同。前者的含義是,在經濟脫離國家之手的情況下,原先依靠于國家對經濟的直接管理來獲得經濟的支撐現(xiàn)在無法承繼,只能轉向外部的公民納稅支撐,即國家得以運行來源于公民的納稅支持,沒有納稅,國家就無法運行。這意味著至少在經濟層面公民成為社會的主體,國家公權成為客體。這是主人意識的第一根源,即社會的經濟主體,國家的經濟支撐。而就后者來看,即公民的主體地位獲得認同,其含義是,在公民的主體地位獲得確認(國家經濟基礎的提供者)的基礎上,人們對公權本質的思考得出了“公權民授”的基本認知,這意味著在社會的上層建筑層面,人們已經自覺意識到國家的合法性來源(私權讓渡)和私權的主體性(公民授權)。這成為主人意識得以確立的基本條件,也是其的核心性內容。
綜合根源和性質兩個方面,關于主人意識,筆者的基本判斷是:它是關于公民作為社會主體、國家作為客體以及公權源于民授的自覺反思;其基本內容包括三個方面,即國家客體意識、契約納稅意識以及公民授權意識。
五、“公共理念”:“集體、志愿、公益”之精神
公共理念的凸顯標志著人類社會公共性的壯大。那么,什么是公共性呢?
從邏輯上看,它是一種非私人性,以私人性為參照,也就是說,除了私人以外的領域就是公共性空間。而從歷史的角度看,公共性的生成具有階段性,先是國家這一公共機構的產生,然后是民間社會這一領域的崛起。所以,綜合來看,關于公共性內涵需要從邏輯和歷史兩個角度界定。筆者以為,從邏輯層面,公共性就是非私人性;從歷史層面,公共性具有兩個層次,一是國家所代表的公共性,二是公共領域所代表的公共性。
就國家所代表的公共性來看,如上文所分析的,它是私權讓渡的產物,其本質是私人為了最經濟最有效生存而理性委托公權機構代行私權,因此,國家公共性是一種為了私權生存而必須的、基礎性的公共性,是一種必需的公共性。而就公共領域所代表的公共性來看,它產生于私權與公權的劃界,即私人領域與國家領域分別具有獨立的行動范圍,從而在私人領域與國家領域之間產生一個既非私人性又非國家性的新地帶,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公民社會(狹義)或者第三部門,筆者把它稱為公共領域。因為這種公共領域產生于私權的壯大和國家的成熟,它已經不再是私權為了有效生存而不得不憑借的公共性,也不是純粹的私人性,而是為了表達不同私人的訴求而結集成的公共訴求和公共意志,因此,公共領域所代表的公共性,相對于國家公共性而言是一種發(fā)展性的公共性,其基本特征是為了表達諸多私人的共同訴求,具有鮮明的公益性。這和國家那種基于契約關系的公共服務具有性質上的不同。如果說,公益性意味著一種超越精神,是倫理的一種精神境界,那么,服務性就是一種與權利對應的責任,是世俗性規(guī)則。在這種意義上,公共領域所代表的公共性本質上是一種發(fā)展性的公共性,一種超越的公共性。
綜合上述兩種公共性,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人類公共性的發(fā)展具有層次之分,國家公共性就其本質來說是一種基礎性的、必需的公共性,沒有它社會發(fā)展就難以維繼;而公共領域的公共性則是一種高層次公共性,是一種發(fā)展性、超越的公共性。而公共理念作為對公共性的自覺反思,顯然是針對后一種公共性?;谶@樣的事實,我們可以根據(jù)該公共性的實踐基礎來分析其基本內容。筆者的基本判斷是:
首先,公共領域的訴求是一種私人訴求的集結,這決定了公共性的表達必然是集體行動的模式,反映在觀念層面即是對集體理念的倚重。這意味著公共理念的首要內容是關于“集體行動”的心理認同。
其次,這些公共訴求不是出自于國家的責任而是來自于私人的需求,而且這些需求也不是僅僅關乎個人利益,主要是諸多私人的共同利益。因此,從訴求來源的路徑來看,該公共性體現(xiàn)的是一種私人志愿精神,即“志愿精神”構成公共理念的第二個內容。
最后,如前所述,就性質來看,該公共性不同于國家公共性,體現(xiàn)的是一種發(fā)展性、超越性的需求傾向,因為這種傾向維護的是一種基于志愿行動的公共利益,而不是如國家那樣僅僅擔當契約責任。因此在這種意義上,公共性又內含一種道義層面上的公益精神。也就是說,“公益精神”也自然成為公共理念的基本要素之一。
簡而言之,關于公共理念的基本內容可以概括為這樣三個方面:集體行動的認同、志愿精神和公益精神。
綜合上述關于“公民意識”概念的分析,筆者以為,關于“公民意識”的內涵可以這樣簡單評估:在一般意義上,它是關于公民現(xiàn)象和特質的觀念反思;在具體意義上,它包含四個方面,即國家觀念、私權意識、主人意識和公共理念;在基本構成上,上述四個方面又可以展開為這樣幾個要素,即“愛國主義”、“私人性與自主性”之觀念、“國家客體、契約納稅、公權民授”之意識以及“集體、志愿、公益”之精神。這就是關于“公民意識”的基本理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