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繼華
最近聽了一位老師上于漪的《往事依依》,總體感覺不錯。記得在介紹完作者、引出課題后,老師是這樣開展教學的:
師:同學們,下面我們來讀課文。應該怎樣讀?帶著感情讀。邊讀邊解決不認識的字詞。解決字詞的方法有四個:看注釋、查字典、相互討論、問老師,下面自己解決。(學生小聲地讀,也有少數(shù)學生翻詞典,基本不討論,也沒有舉手問老師的,時間持續(xù)約3分鐘。)
師:好。下面我請位同學上來寫一個成語“走投無路”。(學生上去寫,寫對了,教師強調(diào)“投”千萬不可寫成“頭”。)
師:(教師直接寫出“泊”字)同學們看,這個字應該怎么讀?(大多數(shù)學生讀po,教師明確其是多音字,還可以讀bo,并引領著全體同學吟誦出杜甫的詩句:門泊bo東吳萬里船。)
師:剛才同學們讀了課文,先前我介紹了,于滿是著名語文特級教師、語文教育家,很有才華,她的文章寫得美不美呀?
生:(齊答)美!
師:那表現(xiàn)在哪兒呢?
生一:用詞很貼切。(教師追問能否舉例,學生讀了原文中的一句,教師作了肯定。)
生二:用了比喻的修辭。(教師同樣追問,學生舉了例子,然后教師對這一環(huán)節(jié)作了小結(jié)。)
師:同學們,課文的標題叫“往事依依”,下面我們就通過作者的往事,去探尋作者的足跡。同學們說說看,課文寫了作者哪些往事?(學生紛紛回答,依次說出了“看畫兒”、“讀詩歌”、“聽講課”、“聆教誨”等片段,教師引導學生領悟在這些往事中,于漪老師是怎么做的,這樣做又產(chǎn)生了怎樣的效果。完成這一環(huán)節(jié),基本下課,時間顯得有些緊。)
因為上課的老師是我的同事加兄弟,所以課后我們聊得很多,我知道了這一堂課的重點是放在“依循作者往事,探索作者成長足跡”上,他想以此讓學生領悟:于漪,作為名人,也不是隨隨便便走向成功的。她之所以能成為著名語文特級教師、語文教育家,有她獨特的“訣竅”!
目標是明確的。是屬于“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的;重點也是突出的,一堂課的主要時間都在圍繞重點做事。但是透過他基于重點、指向目標的流程來看,在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方面,似又有不盡如人意之處。
魏書生老師曾和學生討論怎樣搞好語文教學,有學生說,語文課有點像“豆腐”,水分很大,晾干了真東西不多;有的說語文課像“彈簧”,能伸能縮,一篇課文講一節(jié)也行,兩節(jié)也行,三節(jié)、四節(jié)還有話可說。魏書生的弟子和魏老師一樣,說話幽默,但在戲言中卻說出了我們語文課長期存在的弊?。翰粔蚝喖s。
語文課,要堅守簡約。
審視我同事所上的《往事依依》,在這一方面做得并不好。
本堂課的目標只有一個,實施目標的重點也只有一個,但是在實施重點時間顯得較緊的情況下,施教者還先行安排了“作者背景介紹”、“學生朗讀課文”、“解決疑難字詞”、“賞析精美語句”等諸多環(huán)節(jié)。這種安排顯得繁雜了。
如果要對“往事依依”這一堂課的教學設計進行調(diào)整,我想不妨這樣考慮。
作者、背景等可不可以介紹,當然可以,但我始終認為文本解讀中背景的呈現(xiàn),要堅持價值性原則,如果對學生的領悟、探究沒有作用,就堅決不呈現(xiàn)。
“學生朗讀課文”、“解決疑難字詞”兩個環(huán)節(jié)完全可放到課前,初一學生的晨讀課時間是很充裕的。如果在引領學生歸納“依依往事”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學生還有疑難字詞,那就隨文指點,一帶而過,這樣不會破壞課堂的整體性。
“賞析精美語句”可刪可留,如要保留,可放在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這樣引導:通過對于漪依依往事的梳理,我們明白了她成功的“訣竅”,那就是專心挖掘藝術(shù)作品的樂趣、精心品味詩歌的美感、靜心感悟老師的講課內(nèi)容、用心銘記長者的教誨并付諸行動,這些“訣竅”都值得同學們好好學習。同學們又都知道作者是一個著名的語文特級教師、語文教育家(背景的介紹可與之結(jié)合),那么她文章的遣詞造句方面有沒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呢?由此生發(fā)到“賞析精美語句”,當然引導學生賞析時,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
這樣,這一堂課可以設計成三個板塊:一讀,梳理“依依往事”;二讀,領悟“成功訣竅”;三讀,賞析“精美語句”,以“讀”為線。串起“三顆明珠”,這樣整堂課結(jié)構(gòu)清晰,節(jié)奏明快,簡約有致。
當然,我們提倡“簡約”,對“簡約”還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課堂“簡約”不等于簡單。而是對教學本質(zhì)內(nèi)涵的深度把握和明晰表達,其基本特征是統(tǒng)攝性。具體表現(xiàn)為這樣幾個層次:教學目標是精確的,教學重點是凸顯的,教學內(nèi)容是核心的,教學流程是簡潔的,教學語言是智慧的,教學方法是巧妙的,教學媒介是方便的。一句話,整節(jié)語文課,“就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樣明凈,讓人有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
那么,如何實現(xiàn)“簡約”呢?
從感性角度看,是“化繁為簡”。要較好地做到這一點,我覺得每一個語文老師都要好好學習特級教師余映潮老師的教學板塊設計理念,有人稱之為“板塊式思路”。
“板塊式思路”也可叫做“分步組合式思路”,就是將一節(jié)課或一篇課文的教學內(nèi)容及教學過程分為幾個明顯的而彼此之間又有密切關聯(lián)的教學“板塊”,即教學的過程、教學的內(nèi)容呈“板塊”狀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層深入。板塊式教學結(jié)構(gòu)呈“板塊”狀,但組合豐富,靈活多姿??梢猿浞值乇憩F(xiàn)教師設計教學的技藝、創(chuàng)新意識與審美意識。它主要用于一節(jié)課的教學,使這節(jié)課布局完美、內(nèi)容厚實;它也可以用到一個教學步驟之中,使這個教學步驟顯得豐滿細膩;還可以用到單元的綜合學習活動之中,使這種活動的教學層次清楚而內(nèi)涵豐富。
如余老師在講《散步》的時候。將整堂課設計成三個板塊。(一)建議你這樣理解文意:試著給文章再擬一個標題,并說明你的標題能夠表示你讀出了課文的味道;(二)建議你這樣朗讀課文:中速、深情地朗讀課文,讀好文中的波瀾,朗讀課文最后一段;(三)建議大家這樣來品味語言:以“字、詞、句、段對人物的表現(xiàn)作用”為話題,自選文句并聯(lián)系上下文用簡潔的語言進行評點。三個教學板塊,從理解文意到體會文情,再到領悟語言,在簡約中透露出一種造型美。
從理性角度看,是要學會抓“課眼”。特級教師竇桂梅就曾說過,語文教師要善于抓住“課眼”。那什么是“課眼”?“課眼”就是我們進行教學設計時所抓到的能“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東西,也有人稱之為教學設計的“基點”。我認為,前文所述我的同事所執(zhí)教課文的“課眼”,就是課題,變換一種方式說,就是“依依往事”,我的教學設計修改正是基于這一種認識。
有位老師執(zhí)教《碧螺春》一文,就很好地抓住了“課眼”,其中有這樣的片段:
師:(師板書“碧螺春”)你能從這3個字上想出什么來呢?
生:我從“碧”字,想到碧螺春這種茶顏色一定是翠綠欲滴的。
生:我從“螺”想到碧螺春茶葉“蜷曲成螺”,一定非常漂亮。
師:在古代,人們把少女頭上盤的高高的發(fā)髻叫“螺髻”。碧螺春外形如螺,可見多動人了。
生:我還想到碧螺春可能采制于春天,因此名字中才有個“春”字。
師:說得很正確。老師要告訴你,碧螺春采制于早春。
生:我補充一下,古代常用“春”字來代稱茶,在碧螺春的產(chǎn)地“碧螺峰”里其實就有“碧螺”二字,所以給這種茶取了這個雅致的名字。
師:說得真不錯。其實呀,據(jù)說碧螺春茶名還是康熙皇帝御賜的呢。
生:哇——
師:大家想不想看看我們的祖先5000年前刻在龜甲上的“春”字是怎樣的?(師板書“春”字甲骨文。)
師:猜一猜,每個部分表示什么意思?
生:左邊圓圈里加個點,像是太陽。
師:右邊的橫線會是什么呢?
生:大概是土地吧。
師:真會想。中間是‘屯字,又像什么?
生:我看出來了,是小草發(fā)芽了!中間鼓起的小圓包,估計是胚芽。
師:是的,春來了,太陽出來了,一切都欣欣然張開了眼。人們把如此美好的“春”賜予一種植物,再讀“碧螺春”,你品味到“碧螺春”的名字僅僅是一種雅致嗎?
這位老師為了讓學生領悟“碧螺春”茶名的文化內(nèi)涵,也為了讓學生感悟母語文字的魅力,就緊緊抓住了課眼“春”,課上得干凈利落,簡約而有深度。
有人說,進入了課改。我們的教育就進入了一個講求創(chuàng)新的年代。在踐行創(chuàng)新的同時,我們不能忘記了教學傳統(tǒng)中許多優(yōu)秀的東西。著名特級教師魏書生老師曾說:“兩千多年來,咱們的教育理論一代一代地積淀下來,已經(jīng)相當成熟。直到今天,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寓教于樂、教學相長這些古訓,一點兒都不過時。應該把它守住、守住、再守住?!?/p>
“簡約”是一種風格,也是一種境界,讓我們把她守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