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冰
2009年是許多作曲大師的紀念年份。歐美各大音樂機構紛紛出臺紀念專題,挨個敬禮朝拜。由于今年誕辰和去世的大師如珀塞爾(出生于1659年,誕辰300周年),亨德爾(卒于1759年,逝世250周年),海頓(卒于1809年,逝世200周年),多為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家,也有人將今年稱為巴洛克年。英國BBC廣播3臺每周計劃播出兩部海頓交響曲;各大歌劇院也將亨德爾的作品列入了排演日程。BBC2將以四個篇章來回顧英國音樂的誕生;BBC1也將播出《彌撒曲》;巴比肯藝術中心,格林德伯恩及考文特歌劇院將分別上演珀塞爾德《亞瑟王》《仙后》《狄多與埃涅阿斯》這些難得一見的作品。然而,細心的人可以發(fā)現(xiàn),人們忽略了另外一位作曲家——門德爾松(生于1809年)。今年恰好是門德爾松200年的周年紀念。
為何費利克斯·門德爾松總是容易被人忽略?在19世紀,他被認為是能與貝多芬和巴赫比肩的人物;在20世紀,他的音樂對許多人來說像甲殼蟲一樣耳熟能詳,如果不是《乘著歌聲的翅膀》,起碼還有必聽的《婚禮進行曲》吧。他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是每位小提琴演奏家的試金石,他的《蘇格蘭交響曲》是描寫蘇格蘭最著名的音樂篇章。他在1831-1847年間造訪英國10次,為伯明翰寫了《以利亞》,被《泰晤士報》盛贊為“人類智性最杰出的成就之一”。上述作品中任何一部都能為門德爾松在萬神殿中爭得一席之地,更別說他還有兩部偉大的清唱劇《以利亞》和《圣保羅》。然而,每一季的音樂會節(jié)目單出爐時,他的名字總是奇怪地被棄之不用。
門德爾松的天資堪比莫扎特。12至14歲寫出的13弦樂交響曲,充滿了旋律感和少年天分;八重奏寫于16歲,與舒柏特的四重奏難分仲伯。他曾遠赴非洲大陸旅行,用畫筆為創(chuàng)作積累素材。海涅、黑格爾、洪堡都曾是他的精神摯友。作為指揮,他讓巴赫的作品再次進入公眾視野,使萊比錫重回音樂之都。除了納粹德國時期,門德爾松的音樂從來沒有完全沉寂過。每位頂尖指揮都會演奏他的作品,評論家如蕭伯納稱他的八重奏“以其引人入勝、全新的音樂風格令全世界驚奇”。但是,門德爾松有一個軟肋,使他離偉大仍有幾寸之遙。那就是,優(yōu)越的出身使他的創(chuàng)作缺乏貝多芬暴風雨般的激情。遺憾的是,這位天才在年僅38歲的年齡便撒手人寰。
不過,在地球另一端的中國,人們卻沒有忘記這位天才音樂家。從去年年底,中國北京交響樂團就舉行了門德爾松的專場音樂會;中國愛樂樂團2008-2009音樂季交響音樂會和廣交紛紛在他們的2008-2009音樂季中,安排了紀念門德爾松誕辰二百周年系列音樂會;上海東方藝術中心也從2009年開始以紀念亨德爾、海頓、門德爾松三位作曲大師周年紀念,讓上海市民共同感悟古典音樂的“薪火相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