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蕭師言
本月24日,臺灣的高麗菜將首次出征北京。與去年5月臺灣水果走高端路線不同,高麗菜打的是平價牌。雖然價格降了下來,但是能否就此順利走上普通大陸百姓的餐桌,還是個未知數。
據臺灣《聯合報》報道,大陸與臺灣食用的蔬菜有不少很相似,因此臺灣外貿協會選用目前臺灣生產最多、價格最便宜的高麗菜打通北京人餐桌的管道,也希望這種平價蔬菜能改變臺灣果蔬留給大陸民眾的“太昂貴”的印象。為了能一舉成功,24日臺灣外貿協會將在北京舉辦盛大的“臺灣高麗菜節(jié)”。
高麗菜是臺灣民眾常吃的蔬菜之一,葉子從內到外層層疊包,外層多呈綠色,內層則為嫩白色,也被稱為包心白菜,但不同于北京民眾常吃的大白菜。這種菜適合各種做法,生吃也可以,口感甘甜,還是臺灣包水餃使用最多的餡料。高麗菜并不都那么廉價,也有“顯貴一族”。在過去的一二十年,一些農民在臺灣中央山脈等山區(qū)種植高麗菜,質量優(yōu)良,售價也很高,不少人就是以此發(fā)了財,但也造成山地水土流失。現在少數高山地區(qū)仍在種植,銷量緊俏,是高級餐廳與富貴人家食用的高價蔬菜。即便是臺灣民眾常吃的高麗菜,也不是一年四季都廉價。不同季節(jié),它們的價格相差能達40倍。高麗菜冬天產量高,一斤不到5元(新臺幣,下同;5元新臺幣約合1元人民幣),但其他的季節(jié),最貴的時候要賣到200元一斤。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冬天的高麗菜連采摘的工錢都賣不出,大片菜被翻土機鋤進土里當肥料。雖然臺灣農產品的生產額只占GDP的2%左右,但卻關系數百萬農民的生計。馬英九當局一直想用銷往大陸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
臺灣外貿協會專員林瑤麗說,口味兒、保鮮等因素都會影響大陸民眾的認知,這次并不敢抱著一到大陸就掀起搶購熱潮的念頭,但“兩岸和解”已經是當局堅定政策,所以他們希望最終能實現,大陸民眾餐桌上都樂于擺上臺灣蔬菜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