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偉
很多糖友最愁的就是選擇什么樣的食物最安全,最能讓血糖保持在平穩(wěn)的范圍,最能讓自己不再體會“饑腸轆轆”的感覺?這里為您介紹如何尋找“耐吃不升糖,最好能降糖”的食品——“低血糖指數(shù)”食物。
什么是“低血糖指數(shù)”食物?
“低血糖指數(shù)”食物這個概念是1981年加拿大教授Jenkins首次提出的,能夠初步解釋傳統(tǒng)的食品交換份所無法解釋的同樣數(shù)量食物產生不同血糖反應的問題,是衡量食物引起餐后血糖反應的一項有效生理學指數(shù)。它的測定流程與糖尿病患者診斷時進行的“糖耐量試驗”近似。
首先以50克葡萄糖為參照,了解其攝入前后7~8次血糖水平,然后繪制血糖應答曲線下面積。繼之選用含50克碳水化合物的試驗食物,進行同樣的測試,并繪制血糖應答曲線,兩者數(shù)值相比較而得出血糖指數(shù)(GI)。一般認為葡萄糖的GI為100,如果比葡萄糖快和高,就是GI>100,如麥芽糖105,如果低于葡萄糖則<100,如面條GI為46。
“低血糖指數(shù)”食物有哪些限制?
低GI食物引起血糖變化小,相反高GI食物則引起血糖變化大。按照多種食物GI值劃分,GI>70為高GI食物,GI為55-70為中GI食物,GI<55為低GI食物。根據(jù)GI高低可以幫助糖友選擇食物,尤其是容易引起血糖升高的高碳水化合物食品。
但是GI有3個方面的不足使它的應用受到限制:
1、GI只反映食物種類,并沒有考慮食物本身的碳水化合物的數(shù)量。
2、GI只是相對值,無法反映膳食總能量的控制及平衡膳食的搭配。
3、混食效應對血糖指數(shù)的影響很大,脂肪、蛋白質等食物成分的混入往往導致血糖指數(shù)下降。因此單純依靠血糖指數(shù)還并不能選擇所有食物。影響血糖應答的
常見因素有哪些?
總的來說,影響食物血糖應答的常見因素:
1、與淀粉的糊化程度有關,糊化程度越低消化率就越低。這里的糊化就是大米從致密的結構變成米飯,再熬成粥的過程。
2、與食物的物理形式有關,完整的細胞壁作為物理屏障,降低了消化酶進入淀粉內部的機會。
3、與直鏈淀粉的比例有關,直鏈淀粉含量越高消化率就越低。
4、與膳食纖維含量有關,可溶的粘性纖維能夠降低淀粉和消化酶的相互作用。因此,推薦糖尿病病友首先在控制每日總熱能的前提下,參考GI/GL數(shù)據(jù)進行食物的選擇。
碳水化合物數(shù)量不容忽視
然而,對于傳統(tǒng)中國餐的混合食物來講,食物的血糖指數(shù)會變得復雜并且與人們自身的胰島功能以及胃腸道消化吸收功能有很大關系。因此血糖指數(shù)的應用仍應限于控制總能量范圍內選擇合適的食物,同時考慮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數(shù)量。須知對血糖影響最大的還是碳水化合物的數(shù)量,而在能夠選擇同樣數(shù)量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應靠血糖指數(shù)的高低。此時,需要您睜開火眼金睛,選擇血糖指數(shù)偏低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