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靜 巫志峰 韓 凌
【摘要】 應用微量序列特異性引物聚合酶鏈反應技術(Micro-PCR-SSP),探討我國廣東籍漢族人群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SLE)與HLA-DQB1基因的相關性。對38例SLE患者和110例正常對照者的血樣進行分析,實驗表明,SLE患者DQB1*0601等位基因頻率顯著升高(RR=2.19,P=0.0055),可能是易感基因,而DQB1*0301與DQB1*0401基因頻率則顯著降低( DQB1*0301,RR=0.1253,P=0.0001; DQB1*0401,RR=0,P=0.0409),可能為保護基因。
【關鍵詞】HLA-DQB1等位基因;系統(tǒng)性紅班狼瘡
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SLE)發(fā)病機制極為復雜,常累及多個臟器,發(fā)病有一定的遺傳傾向。人類白細胞抗原系統(tǒng)(human leukocyte antigens,HLA)是一組組成和結構都有非常復雜的基因復合體,HLA最主要的特點是具有高度多態(tài)性,特別是在HLA-Ⅱ類基因的第二外顯子區(qū),這種多態(tài)性更為明顯。與SLE有關的主要是HLA-Ⅱ類基因[1],HLA-Ⅱ類基因座在HLA-D區(qū),包括HLA-DQ、DR、DP三個亞區(qū),已知HLA-DQ的多態(tài)性與SLE自身抗體的產(chǎn)生關系最密切[2]。本中心實驗室應用微量序列特異性引物聚合酶鏈反應技術(Micro-PCR-SSP)從分子遺傳學角度,探討HLA-DQB1與廣東漢族人SLE患者的遺傳易感性關系。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擬選廣東籍漢族SLE患者38例,SLE患者均符合1992年美國風濕病協(xié)會修訂的診斷標準。選取連續(xù)三代均為廣東籍無親緣關系的健康者100例作為對照組,與患者無血緣關系。
1.2 標本采集 抽取SLE患者與正常人靜脈血各2 ml,ACD-B抗凝。
1.3 試劑
1.3.1 引物設計 按文獻[3]合成28條核苷酸鏈,組成20對引物。
1.3.2 Taq酶購自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術有限公司。
1.3.3 DNA抽提試劑盒購自德國QIAGEN公司。
1.4 基因組DNA的制備 取2 ml ACD-B抗凝全血3000轉/min,離心10 min,吸取200 μl白膜層加入1.5 ml離心管中,加入25 μl QIAGEN蛋白酶K和200 μl AL緩沖液,混勻15 s,70℃孵育10 min,然后加入200 μl無水乙醇混勻,將上述混合液轉至DNA親和柱上,離心10 000轉/min 1 min,去除濾過液,在柱上加入500 μl AW1緩沖液,離心1 min,再加入AW2緩沖液,重復洗滌一次,然后加入200 μl的AE緩沖液,室溫孵育5 min,最后離心1 min洗脫DNA,并測定DNA的濃度和純度。
1.5 DNA擴增在SSP-PCR反應體系中,每一DNA均作20支反應管,每管反應液50 μl,含25 μmol/L dNTP,10×PCR緩沖液1.5 μl,MgCL 21.5 mmol/L,Taq酶1 U,模板DNA 50~100 ng,等位基因專一性引物各0.25 μmol/L。PCR循環(huán)參數(shù)為95℃1 min預變性,然后94℃ 30 s、60℃30 s、72℃ 60 s,35個循環(huán),最后72℃延伸5 min。擴增結束后,將擴增產(chǎn)物轉至2%瓊脂糖凝膠微量膠內(nèi),125伏電壓電泳15 min,然后在凝膠一次性成像儀上觀察并拍照。
1.6 統(tǒng)計學分析 用直接計數(shù)法計算基因頻率。用Fisher精確法統(tǒng)計P值和相對危險度(RR)。顯著檢驗水平為0.05。
2 結果
從表中可以看出,與正常對照組相比,SLE患者組中DQB1*0601等位基因頻率顯著升高(RR=2.19,P=0.005 5),而DQB1*0301與DQB1*0401基因頻率則顯著降低( DQB1*0301,RR=0.1253,P=0.000 1; DQB1*0401,RR=0,P=0.040 9)。
3 討論
人類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MHC)含128個功能基因,其中39.8%的基因和免疫系統(tǒng)有關,因此39.8%基因可能與許多免疫疾病的發(fā)生直接或者間接相關[4]。近年來國外的許多研究資料表明,在遺傳因素方面,SLE與HLA基因的遺傳易感性關系存在著種族和人群差異的影響,尤其DQ位點的作用引人注目。筆者通過應用PCR-SSP技術獲得了廣東正常人群和SLE患者基因頻率,結果發(fā)現(xiàn)SLE患者DQB1*0601等位基因頻率較正常人顯著升高,提示DQB1*0601可能是SLE的易感基因,而正常人DQB1*0301與DQB1*0401的等位基因頻率顯著升高。在高加索人種的SLE患者中,HLA-DQB1易感基因可能是DQB1*0602,*0602和*0301;保護基因可能是DQB1*0501;在日本SLE患者中,易感基因可能是DQB1*0602。這些研究結果與筆者對廣東SLE患者的研究結果存在明顯差異。而國內(nèi)陳躍華[5]等分析中國漢族人群HLA-DQ基因多態(tài)性與SLE的關聯(lián)性,發(fā)現(xiàn)等位基因DQA1*0102、DQB1*0601是中國漢族人群SLE患者的危險基因(P<0.05),而等位基因DQB1*0301、DQB1*0302、DQB1*0401與DQB1*0503是中華漢族人群SLE患者的保護基因,這與筆者的研究結果較為一致,本研究結果進一步證實了HLA-DQB1基因在SLE患者中的分布存在著地區(qū)和種族的差異。
參 考 文 獻
[1] 楊穎,熊平,魏承洪,等.HLA-DRB1等位基因與中國湖北漢族人SLE關聯(lián)的研究.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雜志,1996,16(5):340-342.
[2] 彭學標,費虹明,岳曉玉,等.HLA-DR、DQ基因多態(tài)性與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相關性的研究.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雜志,1997,17(6):438-441.
[3] O Olrup,A Aldener,A.fogdell.HLA-DQB1 and-DQA1 typing by PCR amplification with sequence-specific primers(PSR-SSP) in 2 hours.Tissue Antigens,1993,41:119-134.
[4] 謝尚葵,馮樹芳,沈福民,等.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臨床表現(xiàn)與HLA-Ⅱ類單倍型關聯(lián)的研究.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雜志,2000,20(1):66-69.
[5] 陳躍華,陳明,范昌斌,等.中國漢族人群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與HLA-DQ基因多態(tài)性的Meta分析.安徽醫(yī)學,2006,(3):17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