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福臨
雕塑有著美術中的“交響樂”之美稱,但隨著近幾年中國雕塑的迅猛發(fā)展,越來越多的雕塑呈現出一種類似美國生化恐怖大片中的怪誕、卡通化,以及所謂的現代感等等,在作品中注射進“觀念”、“思想”之類的淺表層的“高深”的流行歌曲式雕塑。然這些因素的產生基本上都源于對西方美術界各種流派的表面理解,借鑒的過程中逐漸迷失了方向,形成了全盤照抄式的借鑒和盲目虔誠跟隨。
一、 中國近、現代雕塑藝術的狀況
西方的各種主義、流派都是經過上百年乃至數百年的醞釀才產生的,而中國的文化藝術真正進入現、當代階段只有不到三十年的時間,沒有形成這些主義、流派產生的社會基礎和環(huán)境,甚至于連孕育的時間條件都不具備。由于中國古代社會雕塑不是藝術,從事雕塑的能工巧匠隸屬于百工,處于社會的底層,不被社會承認,更談不上得到重視,再加之當時皇權不允許在其制作的任何作品上留下姓名,否則將遭殺身之禍。技藝的傳承也只有依靠師徒間保守式的民間口訣傳授。因此,既沒有幾個人留下名字,也更沒有多少雕塑理論的文字記載留存于世,所以導致中國古代雕塑理論的空白。
劉開渠、徐悲鴻等老一輩藝術家回國后,帶回了解剖、結構、比例、明暗畫法、定點透視法等西方理論,中國的傳統(tǒng)藝術陣營在西方藝術的出現和進入后,逐漸在人們片面認識和接納的思想意識當中弱化下去。與此同時產生了一大批靠背誦西方某某流派、主義等名詞概念混飯吃的套路性藝術批評家,再加之改革開放后城市雕塑的興起,絕大部分的雕塑家靠著熟練的解剖、結構、比例、形體塑造方法沉迷于搶接業(yè)務,陶醉于欣賞如同交響樂般的點數鈔票聲中,幾乎無人問津屬于中國雕塑理論體系的建立。雕塑教學西方化,以結構、比例為準繩,言出必希臘、羅馬。眾多雕塑家被一些連雕塑皮毛都不懂的評論家吹捧其做的雕塑很像國外某某大師而得意忘形,飄飄然中也自以為是某某現代流派的佼佼者,學生也因此只想抄捷徑套取速成法以求早日承接工程性的業(yè)務賺取大錢,或是投機取巧,嘩眾取寵,夢想一朝成名,無心也無意識去鉆研和接觸中國自原始至漢代的傳統(tǒng),導致中國的傳統(tǒng)雕塑一直處于非主流的邊緣狀態(tài)和非正統(tǒng)的民間狀態(tài)。詩詞歌賦、京劇、國畫、書畫等經典的國粹藝術形式更是被冷落,滿嘴、滿腦子西方概念,從而導致本國文化修養(yǎng)的大面積沙漠化。
二、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特質——以意馭形
西方雕塑以嚴格的解剖、結構、比例來求得形的精準性,主張理性造型,從而企圖達到神態(tài)的酷似,把神當做人來塑造,造型程式化。在某種程度上,作品使觀眾只能驚嘆于其復制放大的高超技巧——“很逼真”,以形馭神。而中國的傳統(tǒng)藝術是以氣韻、詩性之美取勝。造物的最大特點是撲捉住神,即意象揮寫。雕鑿自由繼而已臻化境,不求面面俱到,主張感性造型,把人當做神塑造,使觀賞者無形中產生一種敬畏與神秘和距離感,以意馭形。以意馭形首先得氣韻貫通,氣通則意到,則形準。醉拳的醉,形醉而意不醉,看似醉而無力,其實步步蘊含殺招,太極拳從起式到收式,整個過程氣脈貫通,讓人感覺力度大小的變化如山巒起伏,綿綿不絕。人們口中常常講到的“氣勢”, 先“氣”后“勢”,中國美學特別重視“氣”,把“氣”視為生命構成的本源 ?!兑捉洝返奶珮O圖,以相互依存,相互契合的陰陽、黑白兩極,象征流轉不息的晝夜交替和天地萬物,宇宙生命。也就是一種循環(huán)不斷的氣息連接,氣息相通,生生不息,萬物才能健康而呈良性地生長與發(fā)展。
“凡文不足以動人,所以動人者氣也”,氣,推動著感情的濃淡和趨勢,產生藝術的動情力。《孫子兵法》“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都是說勢是一種自然的力度趨勢。中國的書法是最高境界的線條藝術,南朝畫家謝赫提出的六法論,以氣韻生動為第一條。筆力雄健、古拙或飄逸瀟灑而全靠建立在前者基礎之上。氣不通則神滯,形體結構也必然會呈現出難以掩飾的極力拼湊狀態(tài)。將眼中所看到的物象,經過整理后轉化為心中的意象,化為一股源源不斷的氣脈緩緩溢流而出,達到物我兩忘的超凡境界,是自然論及中國藝術的精神。
三、中國當代雕塑應立足于本國文化
中國當代雕塑應立足于本國文化,以本國文化為主導,才能呈良性發(fā)展趨勢。
從古至今,中國都不乏典范之作,秦代陶俑造型高度寫實,形象逼真具體,俑身高、胖瘦、面形、胡須、發(fā)髻、服飾的塑造甚至鎧甲的編綴、鞋底針腳的刻畫均絲毫不怠,力求與現實一致,散發(fā)著濃郁的自然主義寫實作風;宋代,寶頂山石刻中,有許多是直接反映生活和勞動場面的雕塑,如“地域變”中的喂雞婦女形象以及牧牛道場中的牧牛場面,刻畫得栩栩如生,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清新的民間藝術特點;漢代的《投擲俑》以及那些用手捏成的舞俑,包括那善舞的長袖,形體制作的粗糙性是一目了然的,造型既是夸張的也是寫實的,以真實感為造型手段的這些作品省略了許多物質性細節(jié)而使舞姿的運動感顯得更為鮮明,更為生動——這在藝術性方面不是缺點而是優(yōu)點;山東嘉祥武榮祠和武班祠里的漢代畫像石《荊軻刺秦王》、四川漢畫像磚《舞樂百戲》把不便于直接表現的其他情節(jié)省略,只選擇了最富于表現力的瞬間,所以觀眾也能受到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意象的感動。
中國古代雕塑基本上是以寫意方式為主流?!皩懸狻本褪潜砺蹲髡咔楦械囊馑?,是一種審美觀念和藝術精神,它注重的是對象的內在神態(tài)、精神風度的刻畫與描寫,反對對對象的機械模仿和客觀再現,把主體的精神、情感等主觀心理因素、審美感悟移入到對象中去,使對象“人性化”。
當代南京大學吳為山教授曾在《我看中國雕塑藝術的風格特質》一文中,將中國傳統(tǒng)雕塑劃分為八種風格,其中原始樸拙意象風、商代詭魅抽象風、漢代雄渾寫意風、佛教理想造型風、帝陵程式夸張風和民間樸素表現風,主要特點是不求形似,注重神似,強調意象、氣韻、意境的營造。他成功地把這種本土化的寫意雕塑語言轉換為圓雕的紀念碑式的雕塑當中,《南京大屠殺》藝術地再現了70年前南京受到的災難和屈辱,深刻地表現了中國人民的悲憤情感和反抗精神。
事實證明,中國雕塑要凸顯中國本土特征和東方藝術體系,就不能再一味地全盤接受西方雕塑理論或是盲目推崇跟從所謂的西方現代某某流派,而應該立足于本國文化,以本國文化為主導,才能消除對西方美術界各種流派的表面理解所引發(fā)的各種問題,才能在借鑒的過程中堅持東方藝術體系論,從而尋求東西方文化藝術的最佳契合點。
(作者單位:湖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雕塑系)
責任編輯:楊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