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艾琳
我以前以為一分鐘很快就會過去,其實一分鐘可以很長有一天有個人指著手表跟我說,他說會因為那一分鐘而永遠記住我,那時候我覺得很動聽。
一種紀念的方式
10月28日晚,2008北京學生文化創(chuàng)意國際交流活動之第五屆“一分鐘”影像作品邀請賽頒獎盛典在王家衛(wèi)導演的《阿飛正傳》的對白中拉開了序幕,王家衛(wèi)肆意張揚的影片風格正是開啟本次邀請賽宣揚自我表達的創(chuàng)意之門——一分鐘,承載無限可能:一分鐘,孕育無限希望。
追溯到公元1895年,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發(fā)明了攝影機。當時由于膠片長度的限制,只能拍攝長約一分鐘的影片,但那時的《火車進站》《水澆園丁》、《工廠大門》等經(jīng)典作品仍然被后世所“傳唱”。時下先進設備的使用使得拍攝時長再也不用受“一分鐘”的限制,但是“一分鐘影像”的創(chuàng)作理念已經(jīng)成為一種對于影像誕生的紀念而深入人心。法國為紀念盧米埃爾兄弟對現(xiàn)代電影的貢獻,曾于1995年邀請包括張藝謀在內的40位世界知名導演重新使用盧米埃爾兄弟當年的攝影機拍攝一段52秒的影像。
這種紀念形式至今已經(jīng)演變成為一種主流影像形式,并被許多業(yè)內著名人士所欣賞。與盧米埃爾兄弟19世紀末所拍攝的影片區(qū)別在于,當今的一分鐘影像作品無論從內容,形式到技巧運用上都更為豐富與成熟。在今天的眾多青年影像創(chuàng)作者看來,一分鐘的創(chuàng)作絲毫不比一部完整的故事片更加容易。由于時長的限制,作者們不得不各顯其能,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用最巧妙的構思,最精致的剪輯,最深刻的觀念來完成講述,打動觀眾。
“一分鐘影像”在國際上,尤其是歐洲,是一種盛行的影像表達方式。特別是在荷蘭——國際一分鐘影像作品組織總部所在地。一分鐘不僅僅是一種影像語言的表達方式,更是一種影像文化。每年的國際“一分鐘”影像大賽及其頒獎晚會,都吸引了全世界各地的參賽者攜作品紛至沓來,并逐漸演變成一種以“一分鐘影像”為平臺的交流盛宴。
而在國內,作為中國廣播電視傳媒領域的重要學府——中國傳媒大學主辦的中國“一分鐘DV影像大賽”的初衷在于期待在中國大學生的群體中掀起一股影像語言表達的浪潮,讓更多的青年人接觸影像文化。而通過過去四年的成功舉辦,大賽已經(jīng)逐步與國際接軌,中國“大學生一分鐘影像作品大賽”逐漸演變成一個多元文化并重的國際性一分鐘影像交流平臺?!耙环昼姡休d著無限可能”,這對于創(chuàng)作者們來說,參賽作品角度和題材的選擇是十分自由的,如何在一分鐘這短暫的時間內充分表達出自己的思想與內涵,是他們最需要考慮的,因此更加考驗創(chuàng)作者的功力。在國際上,這也是備受推崇的比賽形式。
曾經(jīng)走過的四年
讓我們再來簡要地回顧一下大賽的歷史吧。
第一屆“一分鐘”影像作品邀請賽誕生于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學生會里一群熱衷于用影像記錄夢想與現(xiàn)實的大學生中間,這是一個關于影像作品形態(tài)創(chuàng)新的“理想”。對于這個“理想”,他們選擇了虔誠的堅持以及腳踏實地的構建。經(jīng)過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各位業(yè)內權威老師的傾力指導,若干月的籌備、征片,第一屆“一分鐘影像作品邀請賽”頒獎禮終于在2004年6月于中國傳媒大學的小禮堂嶄新亮相。
2004年見證了這個大賽從無到有的全部過程,雖然當時的她還略顯稚嫩。第一屆“一分鐘影像作品邀請賽”只是面向中國傳媒大學全校征片,但是同學們的熱情十分高漲。大賽對于作品的題材內容和形式未做限制,只要求作品時長為“一分鐘”。形式的要求給了作品。帶著腳鐐“跳舞的機會,讓更多的人參與到這樣一個“影像游戲”之中。
第二屆的一分鐘影像作品邀請賽在第一屆的基礎上提升了大賽定位。一分鐘影像大賽不僅是中國傳媒大學學生的舞臺,而且是全北京市在校大學生們共同的舞臺。大賽組委會與全北京市多所高校學生會聯(lián)系,多方征集稿件,在第二屆一分鐘影像作品邀請賽中,大賽有了新的定位:這是一場受眾更廣,兼容并包的大學生影像賽事。我們敞開胸懷接受每一位有志于影像創(chuàng)作的競賽者。“一分鐘承載無限可能!”——大賽有了自己的口號,時間有限,創(chuàng)意無限,大賽激發(fā)了一切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頭腦風暴和有表達欲望的影像誕生。除此之外,大賽還得到了新浪網(wǎng)以及《DV@時代》的大力支持。在提升贊助商在大學生群體中影響力的同時,也增加了大賽的號召力,給雙方帶來了雙贏。
2006年是“一分鐘影像大賽”的鞏固,修養(yǎng)的一年。為使整個大賽更加成熟,2006年組委會進行了內部完善,在第二屆大賽的基礎上擴充了一分鐘影像大賽的內涵,一方面穩(wěn)定與部分首都其他高校的聯(lián)系并在更多的首都高校內進行宣傳,另一方面基于以前的合作經(jīng)驗,有針對性地聯(lián)合了“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高校進一步合作,在其學校內部委托專門人士負責賽事的宣傳和影片的征集工作,對參與比賽的影片從質量上做了要求。更加值得一提的是:為使大賽能持久進行,組委會聯(lián)系到了一貫熱情支持學生活動的。新浪寬頻“作為獨家支持媒體,為大賽的獲獎者提供了價值兩萬元的獎品并且在網(wǎng)絡上留出專門版面宣傳大賽,并在賽后將部分優(yōu)秀視頻作品向公眾宣傳。網(wǎng)絡媒體的加入,使“一分鐘影像文化”的理念得到進一步推廣,同時優(yōu)秀影像節(jié)目的觀摩也使同學們拓寬視野和學習了更多拍攝技巧。
2007年,“一分鐘”的影像作品制作沒有對參賽者設立很高的門檻,要求思想凝結在“一分鐘”之內,對同學們學習用鏡頭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有很大的促進和幫助,有利于學生在大賽中實踐書本中的所學,激勵其更好的學習本專業(yè),激發(fā)傳媒人的創(chuàng)作激情。
本屆大賽除了延續(xù)前幾屆自由,創(chuàng)新的風格以外,將活動范圍擴展至全國的各大高校,該活動啟動至今共收到來自全國各地總計200多部影像作品,入圍復審作品110余部。組委會本著公正,真誠的原則,邀請電影電視動畫界等多方專家作為本次邀請賽的評委,為大學生影像愛好者提供一個展現(xiàn)自我的空間。大學生作為校園影像文化的新生力量,思維活躍、創(chuàng)造力強,他們的成長將為中國影像文化的發(fā)展注入新鮮血液。
讓我在一分鐘里記住你
本屆邀請賽的頒獎盛典是中國傳媒大學08年秋季影像盛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2008北京學生文化創(chuàng)意國際交流系列活動之一。盛典現(xiàn)場設在中國傳媒大學1500人大禮堂,比起前四屆的規(guī)模——無論從征片范圍、評委陣容還是觀眾數(shù)量來說,都有了質的飛躍。絢麗燦爛的舞臺,更像是為這些追逐夢想的獲獎者們準備的禮物,讓現(xiàn)場所有的觀眾見證他們的付出,分享他們的成果。來自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前新聞副總裁,著名新聞雜志《60分鐘》前制片人Peter Herford,CNN前資深記者,美國俄亥俄大學電視新聞教授Mark Left,日本紀錄片獨立制作人大野青司,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兼任講師,東森電視臺新聞事業(yè)總部副總編輯張樹華,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兼任教授謝章富等海內外評委,以及傳媒大學各學院,職能部門負責人的應邀出席使得此次頒獎盛典更具國際性和專業(yè)性。經(jīng)過八位來自世界各地的著名評審前期的仔細甄選,最終評選出了最佳創(chuàng)意,最佳制作,最佳攝影、最佳剪輯四大單項獎和最佳“一分鐘”作品大獎的獲獎作品。盛典以“兩位攝影人一生的經(jīng)歷”為線索,將串場節(jié)目與獎項融合在一起,引出各單獎項的入圍作品。最終獲獎作品由頒獎嘉賓現(xiàn)場拆封揭曉。
會后,國內外評委們就青年影像作品所表達的主題和觀念進行了深入交流,也對學生們進行紀實創(chuàng)作和走出校園進行拍攝記錄的態(tài)度表示欣賞和鼓勵。評委嘉賓謝章富教授表示:“我感到學生們都非常用心,在創(chuàng)作時不用太在乎作品的最后成績,大膽地去嘗試去執(zhí)行,表現(xiàn)出的作品就會很新鮮,就會有進步。這次盛典對臺下的同學來說是~種很好的觀摩,同時對參賽者也是一種沖擊,一種體驗。我想這次活動給他們帶來更多的思考和成長空間,我期待學生們更多的作品?!?/p>
綜觀參賽作品,或構思巧妙,或制作精良,或立意深遠,展現(xiàn)了80后大學生們驚人的創(chuàng)作能力。的確,80后開始嶄露頭角的時代已經(jīng)來臨,集中在大學的80后已經(jīng)希望在社會上有所影響。中國的當代大學生正是生長于讀圖時代的新新人類,大學生已經(jīng)擁有創(chuàng)造性的才賦和發(fā)揮其才能的愿望,他們更希望得到一個空間而將自己的想法實體化。所以對于讀圖時代的大學生們,“一分鐘影像”無疑是一個很好地展示自我創(chuàng)造力的空間。在此我們祝愿“一分鐘影象”大賽越辦越好,更多影像佳作和青年才俊能夠在大賽中嶄露頭角,續(xù)寫中國影像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