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昕捷
為什么自家的蘋果切開就會變成褐色,而罐頭里的蘋果不會?為什么自家的肉煮熟后會變成黑色,超市的醬牛肉卻是粉紅色的?為什么超市里切過的蔬菜,袋裝的沙拉能長期保存?為什么咖啡奶精總是免費取用的?
幾年前,一個制造商找到有“食品添加劑之神”美譽的安部司,設(shè)想能用便宜的肉碎開發(fā)出一種食品。所謂肉碎就是從牛骨頭上剔下來的“幾乎不能稱之為肉”的部分,這些東西黏糊糊的,水分多又沒味道,通常拿來做寵物食品。怎么才能把喂貓的東西變成人人愛吃的美味呢?
于是,以推銷食品添加劑為業(yè)的安部司施展了他的“魔法”。首先混入廉價的雞肉餡,以增加分量。接著加入一種被稱作“人造肉”的組織狀大豆蛋白,營造出柔軟的口感。
安部司使用了大量的牛肉提取物、化學調(diào)味料來增加味道。為了讓口感嫩滑,他找來了豬油和加工淀粉,又摻進了黏著劑、乳化劑。為了讓顏色好看,他噴上了著色劑。為了延長保質(zhì)期,他加入了防腐劑、PH調(diào)整劑。為了防止褪色,自然少不了抗氧化劑。最后,再往里混入調(diào)味汁和調(diào)味番茄醬,這種“化學丸子”就大功告成了。
丸子上市后大受孩子和家庭主婦的歡迎,安部司一度為此驕傲,直到目睹女兒開心地吃著自己用30多種添加劑創(chuàng)造的杰作:三聚磷酸鈉、甘油脂肪酸酯、磷酸鈣,紅色3號、紅色102號、山梨酸、焦糖色素……
于是,安部司辭去了食品添加劑工廠首席推銷員的工作,開始了在日本全國巡回演說的“贖罪之旅”,后來又寫成《食品真相大揭秘》一書。
在這本書中,添加劑無處不在。注入肉用膠狀物,100千克的豬肉就能做出130千克的特價火腿;顏色鮮艷的健康飲料,是用蟲子碾碎后提取出來的色素染成的“糖水”;切好的蔬菜在消毒池里被一遍遍消毒后裝好袋,就變身為“不會生銹”的蔬菜沙拉;烏黑的藕用漂白劑泡過,一瞬間變白……
簡而言之,食品添加劑就是那些“自家廚房里沒有的東西”。有時候作出判斷只需要一種簡單的懷疑精神,買食品的時候問問自己,為什么自家的蘋果切開就會變成褐色,而罐頭里的蘋果不會?為什么自家的肉煮熟后會變成黑色,超市的醬牛肉卻是粉紅色的?為什么超市里切過的蔬菜,袋裝的沙拉能長期保存?為什么咖啡奶精總是免費取用的?
答案通常令人沮喪,因為人們不會給自己的蔬菜和牛肉撒上亞硫酸鹽抗褐變劑或是亞硝酸鹽發(fā)色劑。因為奶精里沒有一滴牛奶或奶油,碼成堆讓你隨意取用的只是水、油和若干種添加劑做成的牛奶式植物油。
奇怪的是,大多數(shù)時候,人們明知道牛奶是沒有水果香味的,幾小塊燙過的水果也不可能帶來多少風味,卻還是喜歡買那些帶有濃烈水果香味的酸奶;明知道自己家里炸的食品稍微涼一點就會變軟滲油,外賣的煎炸食品放了許久都還是挺拔酥脆,卻總是選擇那些最脆最酥爽的……
在揭出了大量食品加工的真相之后,安部司悲觀地發(fā)現(xiàn),歸根到底還是消費者“快捷、美觀、便宜”的需求決定了生產(chǎn)者的行為。要想真正避免攝入大量食品添加劑,唯有自己購買新鮮天然的食品原料,按照人類古老的傳統(tǒng),花些時間,親手燒制家常菜。